公司转投资法律问题解析

时间:2022-12-06 10:14:32

导语:公司转投资法律问题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司转投资法律问题解析

摘要: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转投资制度由最初的严格限制逐渐放松,但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公司转投资制度各抒己见,良好的公司经济效益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我国《公司法》的迅速成长,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公司转投资;交叉持股

一、公司转投资概述

公司转投资是公司以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作为出资而成为另一法律实体的所有者和债权人。我国1929年《公司法》、我国1993年《公司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有公司转投资制度,而后两部法律中的转投资制度又共同源于1929年《公司法》第11条:“公司不得为他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如为他公司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其所有股份总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实收股本总数四分之一。”1946年《公司法》又在第20条将资本投资比例修改为二分之一。之后,对于公司转投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

二、中国《公司法》关于转投资制度的完善历程

我国《公司法》到目前为止,经过了4次修改和修订(1999年、2004年、2005年、2013年)。迫于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删除或者修改《公司法》中转投资比例为“50%”的规定,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公司法修订草案》———关于公司转投资制度修改的相关规定,其中第12条第二款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70%,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审议通过新《公司法》时,删除了公司转投资限制,从而转投资限制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关于新《公司法》中投资自由的几点思考

(一)公司转投资自由是否会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个人认为,转投资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转投资自由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太大影响。对于股东而言,无论公司是否转投资,股东始终都享受着有限责任的待遇,并不会增加股东的投资风险,并且公司一旦投资成功,将会给股东带来巨大收益,何乐而不为?对于债权人而言,他的财产总值始终都未改变,改变的只是财产价值的形式,由所有权转化为债权,债权转化为股权,股权再转化为所有权,其财产价值并未减少,即使公司投资失败,债权人未必会受到损失,因为债权人可以通过事先担保手段、合同约束等行为实现自我保护,甚至可以放弃与债务人的交易行为。所以,公司投资自由并不会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二)对公司转投资自由引发的交叉持股现象的思考。我国《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相互持股问题,相互持股行为本质上并不违法,但不能否定相互持股公司之间客观存在的严重弊端。相互持股现象容易造成虚增资本、诱导内幕交易与关联交易、易形成行业垄断、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容易造成市场泡沫,而且危害了公司资本三原则(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而且,相互持股现象为两公司间的经营者狼狈为奸提供了一条捷径。本人认为,相互持股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不容小觑,若法律一味地纵容该行为的发生,将会给股东和债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建议我国《公司法》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对其加以规制。

四、我国对未来《公司法》中转投资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公司转投资效力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我国在立法中,对公司转投资制度虽然制定了一些规定,但缺乏相关法律后果的规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违反转投资规定的行为不知如何处理。本人认为应作以下规定:1.当公司转投资行为违反了法律强制性、禁止规定,应为无效,请强制收回公司转投资的资产。并应采取双罚制,对公司可以采取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对相关责任人作出民事、行政甚至刑事处罚。2.当公司转投资违反章程规定的,可以对该情形之转投资行为作效力待定处理,有股东会决策决定是否追认该行为,追认则有效,反之则无效。追认的由行为人赔偿公司损失;不追认的则由行为人向交易人赔偿损失。(二)公司交叉持股现象的规制。我国《公司法》并未对交叉持股现象做合理规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加以规制。根据交叉持股之间的关系分类,可以分为横向交叉持股和纵向交叉持股,特别是纵向交叉持股存在很大问题,容易导致相互持股的公司之间滥用表决权、控制公司以及进行一些不正当关联交易等法律问题。为扬长避短,我国可以借用原《日本商法典》中的相关理念,建议立法予以规制,特别是禁止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例如规定:限制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最高比例,并且禁止公司之间相互行使表决权,这样可以有效规制交叉持股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俊海.现代公司法(第三版上下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2]陈贝.公司转投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6).

[3]吴慧芳,许磊.公司转投资与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01).

[4]卫国平.公司转投资问题刍议[J].海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作者:张露露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