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2 09:19:22
导语: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有利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但其在我国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一、概念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服务合同,约定给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改造等相关服务,并从改造后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额外收益的一种能源效率改进机制。它是一种能给合同双方都带来能效提升利润的契约机制。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目前节能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进。
(一)市场问题
市场从业主体———节能服务公司实力弱小。合同能源管理虽然被引进中国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很多企业对这一机制的认识程度并不高,很多甚至没有听说过。由于现阶段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多是小公司,资金实力弱小,导致一些企业对该制度项目管理模式持怀疑的态度。而市场行业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致使用能企业不敢冒风险将节能改造项目交给节能服务公司。市场认识程度低及风险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二)项目资金短缺
任何项目的成功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支持,融资困难也成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最大障碍。
1、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无可担保物,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觉其信誉低,不愿贷款给他们。
2、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先投巨资后回报,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负债却很高,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3、即使在合同期内产生了收益,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本无法查实其真实性,所以更不愿为其提供贷款。
(三)法律法规、政策扶植不健全
1.赋税沉重是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在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了将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政策,但对于该《通知》,各地方还没有制定与之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该《通知》并没有起到所期望的作用。
2.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不健全。缺乏对节能服务和用能单位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激励机制,如缺乏对节能服务公司市场准入的法律规定;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能耗改造缺乏评价标准及能耗检测制度,致使其经营不规范,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技术不成熟
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要求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整个节能产品的技术问题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1、我国很多节能服务公司本身企业弱小,自己又缺乏相关的技术,大多没有经验,能源管理合同周期长,对市场风险的评估不够。
2、我国现在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还缺乏权威的能效检测机构,这使得那些用能企业很难相信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水平。
三、解决对策
(一)市场问题的解决
1.完善节能服务公司的市场准入。通过《公司法》、《能源法》等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能源服务管理行业的资金条件、技术条件、人员要求、市场准入及行业规章。让有资质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企业备案,以方便管理和加强企业信用监督。
2.建立第三方审核认证制度。在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之外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节能进行监督和评估,该机构也要对其所评估鉴定的机构和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可以打消用能企业的质疑,消除能源效益确认方面的不确定性,也为银行贷款融资准备了基础。
3.提高信用评价和企业认知程度。制定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价制度,制作信用记录,提高其信用等级,为用能单位接受施工项目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参考。加强宣传,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
(二)完善融资渠道,规范融资环境
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主要靠商业银行的贷款,但银行又因企业信誉低不愿意给付贷款。为此,国家要不断地为能源管理带来项目融资提供“福利”政策,我们也要不断创新融资渠道,搭建融资交易新平台,开拓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向国际支持、融资租赁、股权融资方面发展。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1.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法律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规避合同风险;可以学习国外,即在我国《能源法》中规定相关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范,明确其市场准入、项目模式及合同方的法律责任,
2.完善政府政策指引,国家提供专项补贴基金、奖励措施对合同双方进行扶持;加强节能政策宣传和政策引导,扩展多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使用能单位都能认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应用该项目进行能源改造。
(四)完善技术措施,培养相关人才
1.完善能效检测,建立权威的能效检测机制,培养专业的第三方能效检测机构,进行权威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2.培养大量的相关技术人才;同时,还要不断地吸引外资,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作者:蔡志丽 毕晓博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与法律应对[J].生态经济.2010(9).
[2]曹鹏,曾逸淼,何昆俊.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法律制度问题[J].经济与法.2015(3).
- 上一篇:社会监督对廉政法律制度完善的意义
- 下一篇:高校取消学生入学资格法律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