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养老保险法律机制的建设
时间:2022-09-25 06:03:29
导语:高校养老保险法律机制的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王磊王倩周晓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化工学院临沂市河东公安局
一、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
1、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是大学、专门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一般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高等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它是从属于事业单位的一个典型组织。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高等学校的服务宗旨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不是只追求某个特定群体和集团的利益;高等学校属于非生产经营组织,以生产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为主要劳动成果,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高等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1]。它的经费来源有的需要高家的财政支持,以及从事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培养人才主要依靠的力量;高等学校一般是独立的实体组织,各高等学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高校教师养老保险范围的特殊性
在高校除合同制工人实行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外,其余高校教师均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的阶段。高校教师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部门和自己学校负担,离、退休高校教师也由原单位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域、不同高校间养老保险待遇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把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障排除在外,使得我国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出现了偏好发达地区、公办学校、重点院校的风气。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立法的特殊性
我国高等学校的养老金制度仍基本沿袭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确立的、资金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型体制,养老金基本全部来自于政府当期财政拨款,个人也不需缴费,而且保障程度较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法律法规散乱,制度缺乏规范化,也没有明确可依的制度。我国高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仍然维持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于企业,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对滞后。
4、高等学校养老金支付的特殊性
我国高校教师的离退休费一直由国家和高校统一发放,每年列入国家和高校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同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在统筹基金中发放。另外,在人员流动方面,高等学校由于没有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账户,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进行衔接和转移,这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损害了教师的正当权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养老金发放还是以退休前档案工资为依据,这种办法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待遇与缴费不挂钩,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二、完善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构想
1、建立基本养老、职业年金及一般商业保
险联动的立法模式养老保险立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完备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将步入老年型国家,而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立法(包括高校等事业单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构筑公平合理的养老保险立法模式,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高校的养老保险目标模式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城镇职工模式保持一致,不能再分割国家基本制度。要与国家机关实行同一制度,不能形成新的“二元制度结构”。同时,应妥善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和待遇的平稳过渡,不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是新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员年金制度。逐步降低高校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带来的养老金差异可采取高于企业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的办法,更应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即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职员年金制度,作为第二支柱。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一律执行同一养老保险标准,不能在养老保险待遇上拉开差距,不利于调动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需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能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高校能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要发展必须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为职工免去后顾之忧,不仅在职期间给予职工优厚报酬,退休后还为其提供补充养老保险。从而促使职工勤奋工作,努力创新。
2、确定适合的高等学校养老法律制度的规则
在高校,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退休工资制度,必然要涉及到广大教职工的切实利益。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渐进过程。鉴于现有的退休制度与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给付水平上有较大差距,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可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其中最容易激发的矛盾就是“中人”的待遇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部分人离退休问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过渡性养老金”,国家应承担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责任。对现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改革,是一种打破旧体制,克服惯性的过程。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原已熟悉或习惯了的方式方法,排斥生疏的、不熟悉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旧的体系方法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产生或实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适应变的情况。旧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在将它彻底打破,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受到观念上的抵制。所以,必须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坚决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加大力度推行与时俱进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
三、完善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缴费体系、支付体系、监督体系、资金保值增值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法律的强制性为基本保证手段。高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使高校养老保险关系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明晰化、法制化,从而有利于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质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高等学校养老基金筹集机制
高等学校的养老金的筹集应按照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来源方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从目前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看,虽然还不是太高,但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个人缴费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然而,个人缴纳的比例要合理,让他们能够承受,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也该相应提高。高校养老金筹资渠道要多元化,应由财政拨付的部分要实行财政单列确保按时到位;应由个人缴纳的部分要按时收缴,确保不遗漏。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如何分担的问题,各方的分担比例应该是多少等问题应当吸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同时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合理划分承担比例。在高校养老保险基金方面应该保证国家、单位、个人三方筹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高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保证基金筹资和管理的安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包括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和征缴率、逐步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发行养老保险长期债券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机制。
2、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经营模式选择
所谓养老保险基金经营,也就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即将养老保险金投入经济活动中以取得相应收益,促进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的过程。作为一种保险基金,高校养老金的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养老金自身的安全与增值,还影响着高校老师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成熟的养老金经营模式是高校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运行的关键所在。未来,高校养老金经营模式应多样化,相对于集中垄断型养老金运营主体模式而言,分散竞争型运营主体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养老金经营的规范化,并有助于提高高校养老金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创造条件。因此,高校养老保险金应以企业年金运营模式为借鉴,实现养老金运营主体由集中垄断型向分散竞争型、运营方式由保守型向积极型、由投资工具单一化向投资工具多样化的转变,以促进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管理规范化、风险可控化,高校养老金投资不仅注重保值,更应强调增值。
3、完善退休后养老金待遇平等支付机制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之一。以公平为基础,完善高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传统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参保过程上的均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实现制度上的平衡过渡。多方筹集资金,支付制度转轨成本,实现代际公平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参保过程上的均等。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参保过程上的均等。高校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高教师养老待遇。教师年金
- 上一篇:反就业歧视法规问题思索
- 下一篇: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思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