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仲裁法律的现状及改善
时间:2022-09-24 05:31:36
导语:国内仲裁法律的现状及改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周艳波曹培忠工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然而审视中国法律制度,特别是仲裁法律制度却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及WTO环境十分不相称,如截止到2010年12月,在WTO争端解决机制(UnderstandingoftheDisputesSettlement,简称DSU)环境下,中国作为申请人的身份要求裁决的案件仅仅有6件,相反美国有近百件,形成了鲜明对比[1]。本文通过审视WTO环境下中国仲裁制度面临的问题,从国际化的视野提出中国仲裁法律的完善措施和建议。
一、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国际仲裁的统一化趋势
(一)中国复关入世历史进程与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建立
自1986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复关申请到1989年5月,中国和主要缔约方进行十几次双边磋商,就中国复关问题基本达成一致。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借口1989年动乱联合西方势力对华实行经济制裁,把阻止中国复关作为其对华实行经济制裁的主要内容,同时台湾问题也被卷入谈判进程,使中国入关政治化[2]。1992年初,中美达成劳改产品、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协议;之后,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3],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入世的主要障碍。2001年11月15日,在WTO多哈会议上,成员国一致接受中国为WTO加入国。为配合复关入世谈判,适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在21世纪末最后几年,特别是1995年之后,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体系建设,统一仲裁法律制度,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实现了和国际仲裁法律的趋同。溯源中国复关入世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该历史进程几乎和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建立历史同步。
(二)国际仲裁的统一化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仲裁表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点和统一化趋势。1.国际仲裁的发展特点随着国际交流及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国际纠纷也逐渐增多。国际仲裁作为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受重视。以国际商事仲裁院(ICCCA)的年度报告为例,国际仲裁有以下发展特点:①案件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国际商院仲裁院2000年度报告显示,自1987年至2000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1362件,是建院以来53年总和的5倍。②仲裁机构由传统欧洲型向亚太型转变。纵观以前国际仲裁机构,大多数在欧洲,如斯德哥尔摩仲裁院(SCCCA)总部在瑞典。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亚太地区国际商事仲裁也异常活跃。世界上主要国际商事仲裁机构都在亚太地区设立办公室,同时案件中的当事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国际商会仲裁院在1983年亚太地区当事人仅占3.2%,2000年则上升到15.1%,若包含澳大利亚在内则达到16%[4]。③法律适应的选择由传统大陆法系向英美法系转变,呈现出多元化法律适应选择发展趋势。现代国际商事仲裁区别于司法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法律适应的选择,以国际商会仲裁院为例,2000年报告表明选择英美法系最普遍,其次是大陆法系,相比以前中东国家的法律选择适应增长较快。相反,东南亚国家的法律选择适应有所下降[5]。④立法趋势由分散式立法向统一实体立法转变,国际社会制定了全球性国际公约及法律文件。为更好协调各国的仲裁法冲突,致使国际商事争议得到有效地解决,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多项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公约,加强统一实体法立法。2002年6月21日联合国国际商法委员会召开第35次会议,通过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以此有效地解决国际商事纠纷。2.国际仲裁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协调统一自世界上第一部仲裁法诞生,首次立法确立了国际贸易纠纷中的仲裁制度至今,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本国的仲裁法,特别是在WTO时代,DSU要求成员方必须实现仲裁法法律统一,在WTO法律条件下实现争议解决。具体地说就是借鉴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纠纷,克服多国立法和封闭化的倾向,实现司法制度统一、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在后WTO时代,仲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
二、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仲裁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但是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中国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发展,中国的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仲裁协议等制度的相关规定具有僵化的行政化特点,不符合仲裁协议有效、快捷以及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国际惯例,违背了当事人仲裁解决纠纷的意愿;其次,中国仲裁制度缺少临时仲裁制度,不能满足和适应不同当事人和不同案件的仲裁要求;再次,仲裁法典和其他法律关于仲裁的规定存在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关于涉外仲裁的专门规定,不符合现代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平等要求,不能和国际化仲裁制度接轨;最后,我国仲裁机构行政化问题,不便于仲裁机构的行业管理和自我约束。完善我国仲裁法律,必须从统一化趋势,科学分析中国仲裁法律存在问题的原因,以便在WTO框架下,尤其是DSU环境下,完善我国仲裁法律制度。
(二)中国仲裁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历史和环境原因造成的,反思《仲裁法》的立法历史就不难发现,自1989年夏到1992年初,中国复关谈判几乎完全停顿,对于当时的立法环境和国际社会的法律制度,由于没有开放的国际化环境,发达国家又将中国入世政治化,在立法理念、国际社会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存在差距,如在立法模式和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重视法院诉讼,轻视仲裁”、“重政府,轻市场”的现象,忽视了仲裁和诉讼同时作为解决纠纷的方法这一重要法律理念。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关于仲裁协议等制度的相关规定具有僵化的行政化特点了。其次是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成熟,法律不完善。客观地讲,在1995年,中国刚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现,经济和法律手段相对运用比较少,纠纷解决主要是靠政府和法院,不能从制度的弹性设计上满足并适应不同当事人和不同案件的仲裁要求,因此,也就缺少了临时仲裁制度。再次是立法权限的限制,导致法律冲突明显。从法律渊源上讲,《仲裁法》是一般法律,和其他部门法关于仲裁的规定,特别是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在《立法法》出台以前,有着许多的冲突。据统计,在《仲裁法》出台之前,中国有14部法律、82个行政法规及190个地方性法规涉及仲裁的规定,其内容互相冲突之处并不少见,但是按照《立法法》法律规定,只有少量的层级立法冲突自然消除[6]。最后,关于仲裁机构的行政化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仲裁机构的归属问题,虽然规定仲裁实行行业自律,但是主管机构和仲裁机构本身在隶属关系上或多或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仲裁机构存在“业务是准司法的”,“机构是政府的”等现象[7]。《仲裁法》不是组织法,没有从机构、人员等方面彻底解决仲裁体制问题。因此,完善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必须从WTO争端解决机制上寻求借鉴,从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
三、入世条件下中国仲裁制度的完善与改进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仲裁制度的完善与借鉴
依据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中国入世协议,中国必须遵守WTO法律体系的有关规定,特别是依据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因此,中国仲裁法律的完善必须借鉴WTO争端解决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专门解决WTO成员国因执行世贸组织各项协定产生的纠纷和争议而设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在这项制度下,授权任何一个世贸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即认为《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赋予它的某项利益正在被抵消或损害,或因其他成员采取了某项措施而阻碍了GATT1994目标的实现,即可以启动争端解决程序。因此,相对于世界其他组织的争议解决,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具有与仲裁相同的自愿性,其次又有与仲裁不同的强制性;再者,它既可适用于不同的目的,也可适用于不同的阶段,具有适用的条件性和阶段性。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款明确规定,对执行争端解决机构(DSB)通过的建议和裁决的合理期限达不成协议时,应由仲裁予以确定,由原专家小组或总干事指定仲裁员进行仲裁。也就是说只要双方当事人达不成一致的仲裁协议,在争端发生后的任何阶段,均可以直接提交仲裁,并将仲裁裁决通知DSU和有关理事会或委员会或者DSU解决[8]。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组织的解决争议的条例并不排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解决纠纷,例如,通过协商、仲裁、和解及其他方式(在争议解决机制中有仲裁补救程序)。但是,WTO成员国之间就国家之间的纠纷及履行贸易承诺的纠纷必须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和在争端解决协议的条件下解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WTO不仅不排除仲裁解决纠纷;反之,它允许仲裁协议在协议中存在,单独适用。例如,技术标准协议(TBT)协议的附录具体规定了WTO的纠纷解决方式。基于此,中国的仲裁法律应在入世环境下完善和改进。
(二)入世条件下中国仲裁制度的完善和改进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仲裁法律制度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仲裁制度必将和中国经济一样走向世界。为实现仲裁制度的现代化,借鉴DSU,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改进:(1)遵循国际惯例,突出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国际化特征,强化意思自治原则,保证实现仲裁的中立性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该意思表示不仅自愿,而且体现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就是一经达成协议就有法律约束力);从时间和程序上看,可以借鉴DSU,体现在不同的阶段和程序上,充分遵循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进行仲裁。(2)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满足不同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按照国际惯例,国际商事仲裁包括机构仲裁,同时也包括临时仲裁。临时仲裁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省时、费用低廉等优点,尤其是那些案情简单、争议标的不大的案件,简易仲裁制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3)增加仲裁员制度的国际化成分,建立跨法系和具有全球化体系的仲裁员制度。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仲裁法律制度也必须国际化。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CIETAC)目前实行的仲裁员名册制度与许多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不同,而引来了某些外国专家学者的评论[9]。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建立更加开放的仲裁员制度,完全由当事人自由选定仲裁员,效果更好。(4)建立国际上通行的仲裁临时性保全制度,提高仲裁效率。根据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和国际规则临时性保全措施的规定,仲裁庭有权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或证据保全措施。但是我国仲裁立法关于仲裁庭无权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应当参照联合国贸法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及其仲裁规则等有关规定予以修改。四、结语总之,中国加入WTO使我国仲裁法律制度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后WTO时代,中国应从根本上完善仲裁制度,建立现代仲裁法律制度,如意思自治、仲裁独立等;同时按照国际惯例改组仲裁机构,理顺关系,避免行政特点,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仲裁法律的科学发展。
- 上一篇:商人法中会展法律的改善
- 下一篇:我国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