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社会转型的法律调整机制

时间:2022-10-14 05:57:20

导语:小议社会转型的法律调整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社会转型的法律调整机制

本文作者:刘芳工作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当下,中国社会的生长和发育已步人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的旧体制趋于解体而新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以致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而同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这个根本点上来。其所以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川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发挥法律在利益分配和保障中的调控功能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种功能,便成为当代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在法律的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社会财富总量的有限性和追求的无限性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利益关系引发的各种矛盾,其经济根源恰恰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上。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对社会利益矛盾进行调整,其在价值取向上,就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社会发展证明,只有坚持效率优先,才能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保持持久的动力。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川同时,只有坚持效率优先,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为最终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创造条件。“现代社会的法律,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根本法到普通法,从成文法到不成文法,都有或应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宗旨:以有利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3]效率优先原则在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具体表现为:首先,法律要体现、认可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把个人的利益与其对社会的贡献密切联系起来,并使社会关系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合法化,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进取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其次,法律要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了效益的目的而占有、使用或转让财产。一方面,法律要明确界定产权。产权关系的明晰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它能使人们享有广泛的意志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经济意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法律要为财产权的转移提供保障和便利。特别是合同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债券、股票、期货等多种投资与交易形式,能够促使财产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第三,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就当代而言,最佳经济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与法制之间又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的法治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有关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法律要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以及相关的立法,充分发挥法律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组织和管理;对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的促进;对国内外科技合作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并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应规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新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收人分配的变化未能按预期的轨道运行,因而在分配关系上出现了分配不均的现象,主体之间、城乡之间、行为之间的利益差距在不断扩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建立包括税收手段在内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各种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再分配要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人分配的调节功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人。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提高低收人者收人水平。”[4J与此同时,在经济领域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最低工资限额、失业救济、灾难救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二、法律调整利益关系应做到相对“平衡”

社会转型使一些多元化、多样化的因素和现象有直接表露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也使利益关系变得异常错综复杂。这就需要通过法律对多元化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尽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社会体制下,法律对利益的认可、协调或整合的原则的侧重点不同,但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却是相似的。即在法制建设中,我们必须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兼顾好多数主体与少数主体、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和利益关系。这里的“兼顾”就是指在顾及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相对平衡,以避免在传统体制下过分强调或提倡“根本利益一致”,而忽略乃至回避利益多元所造成的扼杀各个独立的个体利益的需求和对个体利益侵犯的现象。同时,要避免刻意追求以牺牲一部分主体的利益的方式去满足或保障另一部分主体利益的行为发生。法律平衡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其一般的、稳定的原则和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使各种利益主体能在彼此和谐的关系中共生共存。而法律平衡的真正实现,必须以立法公平为起点,通过公平司法才能达到。在立法上,首先,应规定各利益主体应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一致性,将主体追求利益的范围限定在法律规范以内,法律既不能任意扩大一部分人的权利,也不能随意设定一部分人以特殊义务。第二,对主体追求利益的手段进行规范,使其对获利手段的选择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对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以及通过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获取的合法收人应给予有效的法律保护。第三,确立同等条件、同等待遇的原则,改变依身份和所有制立法的传统模式,避免因立法差异而造成的在实现利益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社会主体谋取利益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对于通过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的利益行为应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惩罚;对因侵权行为或其他原因而遭受侵害的利益应该设定可行的救济措施。在司法上,一要塑造公平司法的原则和信念,对冲突各方实行平等保护,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随意对各种利益关系做出取舍,而应依据法律规范以及立法所体现的公平精神来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二要建立严格、公正、高效的司法程序,防止司法人员的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渗人到司法过程,以快•捷高效的方式和手段解决利益冲突。三要加大司法改革的力度,保证司法过程的中立性和司法组织的独立性,避免利益主体对司法过程的操纵和影响,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三、建立和完善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法律调控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原有的利益结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利益意识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因为,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时期,这是一个传统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逐渐分化,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逐渐形成的整合过程。这一变化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但由于社会利益差别化所引发的利益竞争以及利益摩擦,利益冲突的复杂化,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利益协调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调整的客观要求。没有利益协调就没有社会的正常秩序,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要实现利益协调,关键是要做到利益的明晰化,即认清现阶段我国利益差别、利益矛盾的现状,辨别各种利益差别、利益矛盾的规定性及量的区别,使错杂难辨的利益关系明晰化。这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建立和完善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法律调控机制的前提条件。其具体内容是:第一,利益主体明晰。即由法律认可并确立各个利益主体的独立地位和利益,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边界明晰化,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国家大一统的单一利益主体的利益格局。随着社会的转型,新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格局逐步得到确立。反映在制度上,必然要求承认个人、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利益的合法性,使他们成为相对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利益主体。为此,目前尤其要通过相应的主体立法、物权立法,解决由于利益边界模糊所造成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摩擦和内耗,使各个行为主体的独立利益归位和还原。第二,利益差别明晰化。即由法律认可利益差别,并将其限定在一定限度之内。实践证明,利益差别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是有积极的意义。利益差别太大,会引发社会矛盾,利益差别太小,不足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起不到动力的作用。只有使利益差别明晰化,才能把握利益差别的度。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法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确立不同的原则和制度才能实现。第三,利益调整过程的明晰化。即通过立法将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的程序、依据、结果明晰化、公开化。以解决目前由于隐性状态导致权力等因素渗透到利益分配中而引发的消极腐败问题和人们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因此,应在财产申报制度、存款实名制、开征利息税的基础L,尽快完善相应的立法,以保证利益实现的公正性。实践证明,完善统一的社会施控机制是优化社会控制环境、有效发挥和传导社会控制个体的必备条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与法律、价值与纪律、风俗与时尚等都是社会控制的形式和手段。正是这些形式和手段的相互配合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相互配合与互补的机制。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控制形式和手段在控制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法律已经成为社会控制的最高手段”[5]。而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以法律为主导的新型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才能将转型时期的利益关系调整到最佳的和谐状态。为此,在利益机制构建过程中,要以法律这一硬控制手段为基础,强制性地建立起适应社会转型的新的利益分配规范和利益分配秩序,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其措施是:第一,加快立法进程,填补规范真空。随着社会转型,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在这些新的领域中既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供依据,又一时难以确立新的规范,这就导致了规范真空的出现。目前,最为典型的是在债券、期货等新的经济领域中规范真空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或团体通过钻法律和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空子,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了相当大的利益。所以,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分化的现实,呼唤着强有力的法律控制,以克服和抑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第二,注重法律的利益协调功能和利益平衡功能的建设。“法律对利益关系的协调,对利益冲突的平衡一般是通过某些基本原则规定和制度设计体现的。”圈因此,法律在承认和保护各利益主体应有利益的同时,还应确立利益划分与配置的原则以及解决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的法律途经和措施,形成一系列有关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的权利、责任、义务、行为和交换方式等的制度化规则,以协调利益关系、平衡利益冲突,引导各社会主体对利益追求与获取向理性的方向发展。第三,避免规范冲突和规范不清的现象发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针对一些新的问题和领域,虽然我们也制定了一些原则性规范。由于不同的规范体系总是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加之,初创规范往往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模糊性。而一些个人和团体正是利用这种冲突和模糊性“打擦边球”谋取利益。因此,只有提高立法质量,才能使规范的合理性转化为规范的有效性。当然,在构建以法律为主导的新型社会利益整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充分利用道德等软控制的内在效应和潜在力量,以填补硬控制忽略的边缘地带,并实现软硬结合,互相补充和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以提升社会控制的层次和水平,实现社会控制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