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关系和法律完善
时间:2022-02-19 10:54:21
导语: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关系和法律完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是保护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方面。当前,随着用工形式的多样化,用人单位不遵守工时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过劳死”也有报道。随着经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想去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去弥补身心的疲惫。完善我国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尤其是带薪休假制度,推动法律完善,也日益成为人们的期待。本文通过对我国工时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的研究,了解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对于完善工时制度,提出了《劳动法》应增加标准工时制度的规定、立法上放宽工时弹性化要求等建议。针对带薪休假制度,提出了明确带薪休假期间劳动者的义务、増加带薪休假的天数等建议。通过对现存制度的完善,力图为现实劳动法律的升级发展提供建议,帮助劳动者能更好地在工作与休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工时制度;带薪休假制度;法律完善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构成了劳动者的所有时间,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也是事关劳动者的重要制度。我国当前的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使得对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保护有法可依,但也有一定的待完善之处。通过对我国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的研究,可以了解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现状,同时,为改善劳动者的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提供借鉴。
一、工时制度和带薪休假的概念
(一)工时制度的含义。工时制度为规范劳动者工作时间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律通过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可以对劳动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进行规范和协调:一方面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一方面照顾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我国的用工形式多样,根据不同计算工作时间的标准,对工时制度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标准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度规定了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以及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上限。这样一方面是为了用人单位延长工时,使劳动者权益受损时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另一方面来讲,工时上限的规定,也是限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因为二者都不能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而延长工时,从这个层面上讲,法律是理性的规范。2.不定时工作制度。因为我国用工形式多样,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灵活性,设置了不定时工作制度。不定时工作制度体现的是法律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不定时工作制度一方面可以适应用工形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能为劳动者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当今时展迅速,技术进步催生了许多新生的产业,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精细化。不定时工作制度正是应时而生。有的工作需要劳动者连续不断地工作,但又会给劳动者连续的休息时间。原本的标准工时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工作性质。因此,为了保护劳动者休息权,防止用人单位恶意延长工作时间,我国规定了不定时工作制度。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制度是一种适应我国用工形式变化规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实行工作制度,需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平等协商,不能依靠用人单位的优势地位而逼迫劳动者去签订适用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工作制度合同。这充分考虑了劳动者主观意愿,由劳动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工作时间做一个衡量。同时,法律为了避免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强势地位所胁迫而订立合同,特别制定了其劳动合同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审批,从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多设置了一层保护屏障。(二)带薪休假制度的含义。劳动者的时间由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构成。其中,带薪休假制度体现的是对劳动者休息时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权利的保障。我国对带薪休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带薪休假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对劳动者福利的保障。但只有连续工作时间满一年的劳动者才可以申请带薪休假,这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符合此条件的劳动者借此实现带薪休假。从公平角度来讲,还是应该设置享受带薪休假的最低工作年限。
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时制度存在的问题。1.工时缺乏适当弹性。我国法律规定了延长工作时间的上限限制,用人单位不可以超过法律所规定的界限。但是我国在延长工时上并未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岗位进行限制。在现实中,劳动者与企业地位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用工存在多样性的特点,虽然我国有最高工时制度,但当劳动者被临时性地要求加班,此时却不适用最高工时制度。2.缺乏有效的协商制度。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经与劳动者和工会协商后才可延长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是增加标准工时之外的工作时间,为此用人单位应付给劳动者高于平常工资的薪水。并且,劳动者需要获得足够休息权,用人单位有保障劳动者获得休息权的义务。但是,有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二者往往会在实际交往中产生各种矛盾。而用人单位依靠其优势地位,往往又会在与劳动者的博弈中占据上风。虽然我国为保护个体劳动者的权益,在法律制度中明确了工会的建立,但由于事实上能够建成的工会相对较少,同时一些工会实际多多少少是受限于企业的管控,工会作用很难发挥其理想作用。(二)带薪休假制度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带薪休假期间劳动者义务的规定。带薪休假制度是为了给劳动者提供休息缓冲的机会。带薪休假制度的初衷也是让劳动者真正获得休息的权利。不管是出于劳动者本身还是用人单位的原因,法律是希望通过法律上的规定,使劳动者能放松自己的身体,这也是符合人权的要求。随着我国劳动法律的成熟,带薪休假制度中,劳动者也应该履行其带薪休假的义务。同时,劳动者在带薪休假期间要受到竞业条款的限制也是符合带薪休假让劳动者真正获得休息的目的。2.带薪休假期限过短。我国规定带薪休假的起点是五天,而发达国家普遍较长,如德国法律规定休假起点是十八天。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但事实上,在当前脑力劳动者普遍身体透支情况下,当前的带薪休假期限显然不能够满足劳动者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脑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加快,通过法律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带薪休假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三、工时制度与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工时制度的立法建议。1.《劳动法》应明确规定标准工时制度。我国《劳动法》应该明确规定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并将标准工时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这样有利于保证法律层面与行政法层面的规范一致性,减少在实际适用中的选择矛盾。法律明文规定能避免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找不到上位法明确规定的情形,从而为用人单位以无明确法律依据为由进行抗辩提供了理由。2.立法上放宽工时弹性化要求。随着我国用工形式的多样变化,应该设定工时弹性化机制。可以实时监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设定严格的时间限制,严格监控其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上限,从而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针对《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在延长工时上特殊行业、特殊岗位应进行严格限制。对于事实上存在的隐形侵权,用人单位明知要给予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但因为利益驱使,如果劳动者又自愿加班,这就加剧了隐形侵权的可能性。对此,劳动行政部门应该严格审批流程,如果确有必要,则允许其延长工时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监督机制,劳动行政部门应该备案相关合同,并且及时复查,监督用人单位切实履行义务。并设置严格惩罚措施,为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做好保障。3.确定有效的协商制度。对于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需要确定有效的协商制度来规制。有效的协商制度应该确保劳动者有足够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忽略劳动者的休息权。为此,劳动者法律应该为维护好劳动者的休息权,做出如下规定:第一,在立法上明确劳动者话语权的重要性,重要协商需经过半数以上劳动者同意。第二,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延长工作时间的合同进行备案,并进行监督与问责。第三,畅通员工举报通道,对于员工的举报要重点研究、调查。由于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延长工作时间需要经工会与用人单位的协商,针对工会提供如下建议:首先,确保工会的独立性。事实上,当工会受企业控制的时候,工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应该保证工会不受企业控制,促进工会组织倾向于劳动者。可以通过确保工会经费独立来实现工会的独立性。其次,要保证工会代表劳动者,为劳动者谋福利。为此,应确保工会的组成人员来自劳动者的比例。当工会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延长工作时间时,应保证工会倾听劳动者的呼声,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对于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会代表应该受到警告、罚款甚至免职的惩罚。(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的立法建议。1.规定带薪休假期间劳动者的义务。带薪休假制度在法律上被明文规定,为保障劳动者获得休息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现阶段,限制劳动者在带薪休假期间不许从事其他任何劳动过于严格,但竞业限制在带薪休假期间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如果劳动者在带薪休假期间从事有必要的劳动可以予以体谅。但更多的人也会去好好利用带薪休假机会,毕竟当今劳动者的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脑力劳动付出占很大比例。2.増加带薪休假的天数。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带薪休假天数最多为15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带薪休假的天数应该适当增加。同时,发达国家的带薪休假天数普遍较长,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适当调整带薪休假天数也是有必要的。通过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和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调动用人单位履行保护劳动者休息权义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牛伟伟,陈艳.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如何计算加班费[J].中国工会财会,2018(09):45.
[2]马晶.电力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以G集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05):3+6.
[3]王中亮.郑州市特殊工时制度调研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5):15-16.
[4]余快.我国工时制度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5]何代英.我国弹性工时制度立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孙志良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 上一篇: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法律研究
- 下一篇:股东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