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术权力的法律机制
时间:2022-11-19 05:03:15
导语:当前学术权力的法律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谢尊武工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校中,因学术权力的行使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这些纠纷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了广大师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现行法律的缺陷与不足。此类纠纷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定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术权力及其纠纷的界定
学术权力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学者们对其涵义却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学术权力是大学对学术事务和活动的管理与统治权力[1],也有学者认为学术权力是某些学术权威因为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影响并自发形成的一种学术魅力[2],还有学者从逻辑层面和制度层面对/学术权力0一词提出质疑,认为应是/学术(自由)权利0。[3]上述关于学术权力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准确、完整。要科学地界定学术权力的涵义,须从探究权力的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学术权力的结构来阐释其内涵。何为权力,我国5现代汉语辞典6的解释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0[4];我国著名法理学者卓泽渊教授进一步认为,权力是特定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在其职责范围内拥有的对社会和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5]据此可以认为,权力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力和支配力。在学术事务中,学术机构及其成员行使的学术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其理由是:(1)学术权力的行使具有公共性特点,它是社会基于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而设置的一种强行性调控权力。在当代,学历、学位、职称等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为了对这些利益关系和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国家设置相关的学术机构,行使相应的学术权力,使学术利益和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2)学术权力的行使具有单方性特点。学术机构在做出决定时,仅凭自己的单方意志和按照议事规则便可做出决定,而不受相对人意志的左右。(3)学术权力具有公共权力的确定性特征。学术权力行使的后果是对他人的行为和学术命运产生权威性的确定效力和约束效果,相对人自身不可改变这种结果。因此,作为一种职责范围内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权力在有关学术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区分学术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两个概念,学术管理权力即高校组成机构及其人员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它包括以学术权能为基础的学术权力和以行政权能为背景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只是学术管理权力的一部分,把两者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当的。至于有学者认为学术权力是某些学术权威自发形成的学术魅力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学术机构的评审结果决定着他人的学术命运和前途,且这种评审结果还有一种制度作为保障,使得学术权力成为一种制度性权力。另一方面,就学术权力的内在结构而言,它包括学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和权力载体。学术权力主体即学术权力的掌握者,主要是指代表高校行使学术权力的学术机构及其成员;学术权力的客体即学术权力的作用对象,主要是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学术权力的载体即学术权力的存在形式,包括学术事务、活动的体制和模式。因此综上所述,所谓学术权力就是学术人员基于其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对相关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支配的力量。
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学术权力纠纷的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院校中的学术权力纠纷不断发生,对于这类纠纷是否需要法律或法院来加以解决(当然法律解决不等于法院解决),理论界、实务界的观点并不一致,如刘燕文一案,有学者认为法院处理学术权力纠纷案件妨碍了高校的自主权,也有学者认为司法审查与学术自由二者并不冲突。[6]依笔者之见,学术权力纠纷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其理由是:(1)这是由学术权力纠纷的性质所决定的。学术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而公共权力只有接受法律的监督才能防止其滥用;同时按照/无救济则无权利0的法治原则,法律赋予了广大公民的受教育权、学术自由权,而这些权利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救济机制下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将学术权力纠纷纳入法制化轨道,允许相对人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学术权力的不当侵害之时,诉诸于法律,这既有利于加强对学术权力行使的监督,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2)学术权力行使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相对人的重大权益。在当代社会中,职称、学历、文凭与个人的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社会评价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职称评定、毕业论文等级评定与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颁发等方面的学术权力行使状况,将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现实中,公民可以因为被罚款几十元钱甚至几元钱而能求助于法律救济手段,而对一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学位论文评价等学术权力纠纷如不能求助于法律解决,这显然是违背常理和法治精神的。(3)学术权力纠纷的法律调整与维护高校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并不矛盾。现实中,学术权力纠纷的发生情形多种多样,既可能是相对人认为学术机构的组成不合理、违反规则侵害自身正当权益而引发的纠纷,也可能是相对人认为学术机构的活动违反法定原则、违反正当程序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纠纷,还有可能是因为相对人认为学术机构成员对相关学术问题评价不当或错误而引发的纠纷等。诚然法律专家只熟悉法律,对于专业技术问题,他们可能是门外汉,但是将学术权力纠纷诉诸于法律、提交给法律专家处理,他们至少可以从学术权力的行使原则、程序、形式等方面进行专业性审查,以监督学术权力的行使,至于专业的学术问题则可以交给依法设立的学术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这样,法律救济机制既为学术的公正、学术权力纠纷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程序上的制度保障,同时又保证了高校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当然,由于学术权力纠纷的特殊性,其法律解决途径会与其他纠纷的解决途径有所差别。
三、我国法律对学术权力纠纷调整现状
在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学术机构及其成员是根据法律的授权或委托代表有关院校行使公共权力,其处于管理和支配的地位;而相对人则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双方当事人所处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因此,学术权力纠纷应属于行政纠纷。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行政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提起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然而综观这些相关法律规定,其在对学术权力纠纷进行调整时,存在以下不足:(1)规定的内容不明确。尽管5教育法6第四十二条第(四)项、5教师法6第三十九条、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6第五条第(五)项都规定学生或教师对有关处分、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但是学术机构对学术论文的等级评定、科研课题和职称的评审是否属于对教师、学生的处分、处理,以及它们能否适用上述条文,法律规定并不明确;而且法律也只是规定,只有当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提起诉讼,至于因学术权力引发的纠纷能否提起诉讼以及能提起哪种类型的诉讼,法律没有明确规定。(2)规定的内容不具体。如上文所述,现行相关法律规定了教师和学生的申诉权,但这些规定是相当粗糙的,如没有具体规定申诉程序、申诉的受理机构、申诉时效、管辖范围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再加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往往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使申诉制度流于形式。(3)规定的纠纷解决方式不完善。现行法律只是规定了申诉和诉讼两种纠纷解决方法,对于行政纠纷法律规定还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方法解决;当然,由于学术权力纠纷的特殊性,它不适宜于用行政复议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用学术仲裁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学术权力纠纷问题。(4)几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法律虽然规定了教师和学生享有申诉权和诉讼权,但是申诉与诉讼是一种什么关系,申诉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还是选择程序,提起申诉之后还能不能再提起诉讼,现行规定并不明确,这就使得这两种救济方式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衔接。我国现行立法的这种状况,使得现实中的学术权力纠纷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既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又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学术权力纠纷法律解决机制。
四、学术权力纠纷法律解决机制之构建
救济作为一种寻求权利保障的手段,对于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术权力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当然也不例外。基于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学术权力纠纷的特殊性,完善的学术权力纠纷法律解决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完善教育申诉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是指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学校或主管部门申诉,请求重新处理的权利救济制度。如上文所述,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申诉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未对学术权力纠纷的申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学术权力纠纷的性质和特点方面分析,此类纠纷是可以适用申诉制度的。完善申诉制度,首先要明确规定教育申诉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学术权力纠纷的可申诉性;其次,要对申诉制度的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包括设立专门受理申诉的机构、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制定具体的申诉处理程序,特别是在申诉处理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7];另外还要规定受理申诉机构人员的职责,明确申诉制度与其他法律救济制度的关系,从而使申诉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2.建立学术权力纠纷仲裁制度。由于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复杂性,使得学术权力纠纷的解决具有特殊性,即它有时不适用司法审查,因为法官只是专于诉讼程序操作和认定事实规则的技术方面,而不能超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无知去替代专家学者的专业判断。[8]因此解决此类纠纷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将其交由学术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所谓学术仲裁是指高校师生将学术权力纠纷提交给依法设立的学术仲裁委员会,由其设立的学术仲裁庭处理纠纷并做出对双方当事人都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学术仲裁委员会是一个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独立的、中立的机构,它不依附于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在处理案件时,由双方当事人从各学科的专家库里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在裁决案件过程中实行公开、回避、合议、辩论原则,仲裁庭在查清案件事实、认定证据和听取各方当事人意见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科学原理、规则做出裁决,该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建立学术仲裁制度,实行内行专家独立判案,能避免申诉制度中对高校的袒护或学术诉讼中法官对专业问题的误判。3.建立学术权力纠纷诉讼制度。诉讼方式是解决纠纷的最重要、最具权威和最后的救济手段,最能实现社会正义。然而,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学术权力纠纷的司法解决途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学术权力纠纷的成因和种类多种多样,我们不能因为学术权力纠纷帖上了学术的标签,就将其一概排斥在法治之外。而且现实中,公民可以因为被罚款几十元钱甚至几元钱就能求助于司法审查,而能对一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学位论文评价等学术权力纠纷如不能求助于司法解决,这也是违背常理和法治精神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学术权力纠纷可不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而在于司法机关以何种方式审查学术权力纠纷、审查的范围是什么。笔者认为,基于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司法机关不应也不能审查实体性的学术问题,但司法机关可以审查学术权力行使的原则和程序,即当相对人以学术机构组成违法、违反正当程序或滥用权力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向法院起诉时,法院应予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裁判。
- 上一篇:中国法律发展的方式与立场
- 下一篇:当代农业保险法律建设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