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法律体系探究
时间:2022-10-08 05:38:23
导语: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法律体系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黄朝勇工作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政经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称为“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成为顽疾;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无法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因此给一些企业有了可乘之机,同时农民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导致缺乏劳动合同的概念,不知道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工资所引发的劳动争议以及群体性事件,这对于社会秩序的问题以及法制化建设都存在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探索和建立适合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出路。
一、农民工劳动合同纠纷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国家、政府、社会各方对于农民工工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上,还是从社会舆论的层面上都给予了农民工很大的帮助,但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农民工工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年终欠薪事件屡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一现象的底层之中,去找寻其发生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
(一)体制方面
正如之前所言,农民工并没有成为单独的、明确的劳动法上的主体。客观来讲,现阶段的广大农民工仍然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仍然被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所羁绊。农民工按照劳动法应该享有其作为劳动者所应有的权利与义务[1]。但是,从劳动法的层面上来看,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行业的准入以及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工受到政策上的歧视,因此其权利非常容易受到侵害。在计划经济体制与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之下,用人单位利用这种政策上的漏洞,以及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规避其责任,这是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法律层面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是针对最为严重的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不断加大惩治力度和制度建设水平,并且一直在不断地积极完善之中。但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始终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滞后性所导致的制度缺失,也是成为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1、尽管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实事是农民工自身法律素质的低下以及其所处的弱势地位,让其根本就无力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同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合同文本,大多是格式条款,有些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霸王条款,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很容易落入合同陷阱之中,等到想要维权时,才发现其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旦发生侵权损害,用人单位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到什么样的程度,法律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细化,法律不仅仅要做到形式上的公正,更应该从实质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来看,仍旧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因而,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可乘之机,给农民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从《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对于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所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来看,劳动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并没有从法制的角度出发,没有尽到其应尽的责任。因此,用人单位对于违法行为往往没有太大的顾忌,最多只是罚款等,对于行政处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从规定中,我们不难发现法律并没有给予行政部门强制用人单位执行赔偿金的权力,这也是导致行政主管部门往往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出发,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工作理念,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只要用人单位“认错”态度较好,能够主动支付拖欠的工资,就不在要求其进行赔偿。这种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同时也让用人单位更加得无所忌惮。又如,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在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种心态的指导下,劳动行政保障部门很少会为了那些受到侵害的劳动者去追讨经济补偿以及赔偿金,对于违法企业最多就是罚款了事,根本就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因而劳动违法情况屡屡发生,屡禁不绝[2]。3、从现行的《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来看,法律在设置单位延期支付工资的条件、程序等方面过于宽容,明显偏向于用人单位,而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例如在规定中“用人单位如果发生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时,只要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即可暂时延长支付农民工工资”。但是,现实情况是农民工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工会,也不知道存在这样的法律规定,即便存在工会的,由于缺乏独立性,根本无法代表工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博弈,同时,法律对于拖延的最后期限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给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监督方面
我国的社会诚信制度以及信用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建立。由于缺乏社会信用体制的监督,所以对于企业拖欠工资,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并没有想到将这些缺乏诚信的单位列入诚信“黑名单”之中,这也就助长了企业对于拖欠工资的心安理得。社会对于企业的这种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农民工被迫上演一幕幕“跳楼”闹剧时,才进行一番疾风暴雨式的批判,最后也往往不了了之,并没有从整体上去理解这个问题,从制度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3]。
(四)管理方面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于用人单位的监管缺乏主动性,而农民工往往缺乏劳动维权意识以及维权知识。因此,一旦出现被侵权的情况,不知道该向谁去告,怎么去告,或是由于担心公正以及成本等问题,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走上极端。同时,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力,一些地方存在着劳动保障监察资源紧缺的情况,这也是制约其起到行政监管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县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其工作经费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地方企业的财政税收支出,这让其开展监管工作陷入了很大的被动与制约。由于行政监督的缺失,导致了不少企业存在着大量非法用工情况,以及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情况,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农民工劳动合同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建构途径
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问题,因此是当前法律工作的当务之急。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必须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依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工资支付制度,才是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一)强化监督机制的建构1、完善工资支付监督检查制度。劳动保障监督部门应该加强日常的巡查工作,扩大巡查的范围,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并且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尤其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建筑行业等,应该加强监管的力度。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要求企业提供劳动合同的副本,以备核查其是否存在违法的情况。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经营,规范劳动用工情况。对于存在违法情况的企业,必须加强处罚的力度。同时,建立起通报举报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并且做好举报投诉的接待工作以及保密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举报情况应该积极予以查实,并且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劳动保障部门还可以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继续开展专项检查,从而有效地减少欠薪事件的发生。2、实施“工资保证金”制度。这是一项主要适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内的专项制度,一般在新项目开工前,要求企业按照工程合同的价款,在指定银行内预存工资方面的保证金,由劳动保障部门对这部门资金进行监管,企业如果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行政部门有权动用保证金,用以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如果项目完工后,并未发生拖欠情况,这部分资金将归还给企业。这一制度在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国家应该对工资支付保证金的提取和使用进行统一的规范,在提取比例的设置上应该做到合理,对于专门账户的使用、管理以及资金的支取情况,应该公正、公开与透明。同时,施工企业也应该积极履行其法定义务,足额缴纳一定比例或是限额的保证金。“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应该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始终能够积极履行劳动合同的企业,或是无违反劳务用工管理规定的企业,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或是减免其保证金的支付[4]。尽管,这一制度在不少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各地方对于这一制度的规定,大多停留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而没有赋予其实体法的资格,因此法律效力较低,缺乏强制执行力。因此,这一制度的推广必须要有实体法的支持,因而必须加强其立法进程。3、建立工资支付诚信制度。建立工资支付诚信制度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诚信意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纳入到地方信用体系之中,根据其在工资支付等劳动问题上的表现,给予其不同的等级评定。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合同义务的企业,可以将其评为信任企业,并且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将其列入黑名单,并且进行长效监管,向社会公布情况,让劳动者能够辨别。
(二)强化立法层面的工作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必须完善立法,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加强违法惩罚力度。从完善劳动保证法律法规入手。清理其中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规定,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抛弃落后的身份等级观念,平等对待农民工。同时,从保障民生的高速,积极落实宪法中关于保障劳动权与生命权的规定,从立法的层面上保证职工的劳动报酬权,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对于那些长期存在恶意欠薪的企业,应该在《刑法》中增加恶意欠薪罪。对于恶意欠薪的认识应当明确,不能够姑息养奸,从而有效地打击这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强化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首先,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加强劳动行政执法力度。要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对于用人单位违规支付工资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该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于存在不良记录的企业应该予以重点检查。其次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做到权责相称。也就是说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行政权利,同时也是其作为行政主体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如果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那就是一种行政不作为,因而需要承担行政责任[5]。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同时能够有效地督促其认真执法。对于那些违规情况严重的企业,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公布上网,对于不接受处理的企业,情况严重时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甚至限制或是剥夺其再次开业的权利。
(四)强化第三方协调架构的建设职工工资水平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应该尊重职工的意愿,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与职工代表就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以及工资水平等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协议。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资料来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缩小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异,工资的增长水平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让职工能够公平地享有企业发展的成果,从而更加积极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各地应该积极发挥协调作用,鼓励企业开展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或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的工资协商,从而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旧十分严重。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以迫切的心态去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根源是制度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协调与关注,同时农民工自身应该加强法律意识,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 上一篇:能源利益的法律机制探索
- 下一篇:县长在县委集体学习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