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10-08 04:43:00
导语:新时期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崔北军工作单位:蚌埠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极大改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容忽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带来了大量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1]绝大多数是民生问题,涉及的基本上是普通群众的利益诉求。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些矛盾、主动化解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部分的社会矛盾是由于法制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淡薄引发的。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2]在处理各类社会矛盾时,做到有法可依,严格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将社会矛盾化解引入法制化轨道。
一、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是前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自己合法利益进行诉求,是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绝不能堵塞群众的信息渠道。要从政治的高度,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应该有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保障,制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势在必行。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提。首先,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政治参与愿望和民主权力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听证、民主协商等法律制度,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完善的社会舆情掌控机制,从而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依法、及时处置群众的合理诉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尽可能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其次,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群众诉求机制。要不断优化这种传统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及时高效的工作链条,从制度上保障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3]定期、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帮助反映诉求,实施法律监督,维护人民权益,是各级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要利用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天然优势,及时、全面地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及时、充分地得到表达。要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收集民意、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功能,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要不断完善“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市民热线”、“市民投诉”、“市民咨询”等网络平台建立,要及时调查处理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合理诉求,相关部门要千方百计给予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解释,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进行疏导。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网络信息处理机制,要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网民留言的收集、梳理、甄别、归类、汇总、上报以及收集、受理、转办、催办、审核、回复工作流程,形成上下畅通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基础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可以防止可能侵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随意出台,对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各级政府要设立单独的风险评估中心,从事风险评估的人员必须职业化、专门化和法定化以及可归责化,防止风险评估的形式主义。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决策出台前,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加大对项目、决策的社会风险分析,切实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法治化程度,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在作出重大决策时,要充分估计决策出台可能给群众带来的影响,及时疏导化解不满情绪,防止因决策随意和不当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对确因决策失误而损害群众利益的,要据实承认错误,尽快纠正,并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责任承担制度。要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在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时严格按照规定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要确保社会风险评估是一道必经的法定程序,非经风险评估,任何决策不得实施,任何项目不得上马。各级重点部门如公安局、行政执法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环保局等要制定实施细则,落实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工作第一责任人和责任追究办法。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根本
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关系的矛盾。可以说,利益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子,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其他各类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致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因此,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行业差距达15倍。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4]现在群众意见大的,不是对那些勤劳致富的人,而是对那些非法致富和不合理致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好分配领域的问题,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首先要建立健全利益引导和约束机制,教育引导人们树立通过辛勤劳动、合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行为,使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其次要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一方面制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人员工资水平,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另一方面通过税收、金融方面的制度,调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最后要建立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加快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通过制定提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标准,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5]积极发展各种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四、建立和完善信访维稳机制是关键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信访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信访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一触即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妥善解决各类信访案件,建立和完善合法有效的信访维稳机制,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首先,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机制,切实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工作规则》等工作制度,明确领导责任。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改进考核办法,不能以数字论“绩效”,要以“解决问题”为标准,促使基层加大解决力度,而不把精力放在堵访和拦截上。其次,建立和完善信仿办接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要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将信访案件受理、转送、交办、督办、复查等环节录入系统,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水平。要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克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始终做到热情接待,“一杯热茶,一张笑脸”,让来访者倍感温暖,消除对抗心理,促进问题顺利解决。要积极推行领导包案和下访制度,对典型案件和重点案件,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变上访为下访,设身处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最后,建立和完善协调处理督办机制,确保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要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作为对各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涉及多单位多部门的疑难案件。要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对重大信访案件实行集中交办,定期督查通报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力、久拖不决的案件,加大问责力度。总之,信访工作要建立在依法治访的基础上,政府必须要依法调解,政策、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使群众信“法”,不信“访”。对少数缠访、闹访的,要视其情节,依法管理,对无理取闹的,坚决打击。坚持既要为大多数群众认真解决问题,又不要过于迁就,给闹访者可趁之机。
五、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是重点
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类复杂矛盾,作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调解,因此,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点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四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面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凸显的现状,仅仅强调司法调解还远远不够,单靠人民调解也难以奏效,应该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仲裁调解四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使四种调解各自发挥作用,互相衔接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其次,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调解机制。要创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起警调、检调、诉调、援调、民调、行调等多元化对接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6]针对目前医患、交通事故、劳资纠纷等棘手的问题,各地要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行业调解组织,完善建章立制、人员配备、工作流程、规范管理的机制,取信于民,化解矛盾。再次,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各基层单位和部门,要制定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做到月排月报、随排随报,急排急报,切实掌握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做到提前介入、提早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后,建立人民调解员资格认证制度。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需要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使人民调解走上规范化轨道。要探索建立人民调解员资格认证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现实要求的专业化调解员队伍。要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六、建立和完善权利救济、责任追究机制是保证
“无救济便无权利”。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基本要求之一。当公民的合法权益被其他公民或组织侵害时,权利救济机制就应该及时启动和运行,以排除来自不同主体的不法侵害,恢复和弥补受损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建立和完善权利救助机制。经济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从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经济利益问题。群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于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要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群众的利益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各级部门必须依法实施其职权,主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其合法权益的障碍,在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或其他民事行为的侵害时,及时地消除不法侵害,使受损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和弥补。其次,建立和完善责权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法治的高度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到单位和个人,限期解决,明确工作责任。同时,要建立党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对因作风官僚、重视不够、工作不力、不负责任,导致矛盾激化的,或贻误时机、处置失当造成事态扩大的,要严肃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当前,我国现在正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改革的攻坚阶段,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化解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7]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对建设和谐稳定社会具有极端重要性。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 上一篇:石漠化补偿法律体系的探析
- 下一篇:国内反腐败法律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