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的建设
时间:2022-10-08 03:56:01
导语: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的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谢慧工作单位:黑河学院教务处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依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非典”、“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北大登山队事件、食物中毒、“刘海洋”硫酸泼熊、学术剽窃、宿舍火灾等,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给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并对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法律机制所谓机制,是指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有序运行,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2]。法律机制是法的内在功能的外部实现,以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公正性、秩序性等特征对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3]。2.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和莫于川教授主编的《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指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公民权力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二)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机制,促进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规定了社会、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格局。《突发事件应对法》本着重在预防、防患未然的原则,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时消除突发事件风险隐患作为立法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同时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其负责处置的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情况,按照有关法规、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快捷地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积极消解突发事件的强度,快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时处理善后工作,恢复安全稳定。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基于高校教育组织的特点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可定义为:法律的规范机理、运行模式与具体实效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法律的具体运作和功能实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快速消除影响、保障广大师生权益,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特征(1)高校领域是法律机制作用的基本立足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内外的互动性、参与的群体性、后果的危害性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点。因此,法律机制的实现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考虑高校中学生、教师等群体的特点,要考虑法律实施的对象差异性和灵活变通性。(2)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是法律机制作用的首要目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设置、运作和检验必须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以人为本,要把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成效的最高标准。(3)法律运作是法律机制实现的基本形态。法律只有实现,才能起到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的意义既在于它的象征性,更在于它的实践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不仅要完善现有各项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而且要通过更新理念、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等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其中理念是先导,立法完善是依据,法制化管理是关键,力图为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提出详细对策。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散见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行政部门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规章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刑法》、《民法通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事后处置,忽视事先预防
《刑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出界定、处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解决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这些法律法规都起不到前期预防管理的作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都规定了突发事件重在预防,但都是原则性规定,不具体,不能适应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要求。
(二)校园安全法律缺位,部委规章难担重任
现行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空白,尤其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确规定。高校安全管理面对的往往是以侵害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治安、民事与刑事违法事件或突发的危机和事故,安全管理机关必须由法律授权的组织实施行政管理,因为安全管理必然会限制作为公民的师生群体的基本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各种管理中适用的强制性措施也必须由法律加以授权,这是我国《立法法》中的法律绝对保留原则的适用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鉴于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缺位,高校行政管理权的主体、职权、内容与程序都必然欠缺合法要件。在法律缺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显然也于法无据,无论从立法层级、立法权限、适用范围等方面都难堪此任。
(三)现行规定过于粗陋,部委法规间体系性与配套性不强
我国实行多层次的立法体系,不同的立法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权限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调整的范围和效力是有明显区别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事项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而部委的政策法规多是一事一立,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较差,没有发挥出整体的效用。此外,部委规定都只是零星地散见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内容,没有明确界定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职权主体、权限范围与相应责任等事项。(四)高校内部安全管理规范混乱,规范重心偏失许多高校把安全管理纳入高校自治权范围之内,内部出台相应的安全防范的规定。但是在基本法律缺位的情况下,缺少上位法的授权,高校内部安全规定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人概括为实体性与程序性两方面的问题。实体性问题主要体现为越俎代庖、罚款成风;滥施惩罚、名目繁多;义务本位、法律虚置、不合时宜等方面。程序性问题表现为民主性、公示性与救济性缺失等方面[4]。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
无论高校建立起何种模式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都应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且运用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达到相当的严重程度都将进入法律法规所管辖的视野内[5]。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要坚持立法、执法、监督与救济各个法治运行环节的统一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法律机制的功效。
(一)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由于突发事件在客观上难以避免,高校必须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时刻做好预防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准备;牢固树立多管齐下、综合预防的观念,高校师生要积极参加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查到隐患积极整改,设法消除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师生安全,切实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学校要加强对全体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磨难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突发事件模拟实战演练,掌握避险、逃生、自救方法的主要途径;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呼吁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是法律机制启动的前提,只有法律规范的合理设置,管理活动才于法有据、依法而行。鉴于校园安全立法体系尚未建立,安全管理亟待规范的现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出台《校园安全法》已迫在眉睫。早在1999年“两会”期间,354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11份,呼吁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此后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四次会议近700位代表提交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共同呼吁要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防止学校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校园安全由社会问题上升至政治问题的层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联合起来向立法部门建议,以宪法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出台《校园安全法》,可以使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补救做到有法可依,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化。
(三)依法治校,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
法律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执法是法律机制由静态的立法向现实的动态转化,也是检验立法成效的试金石。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必须依法进行管理,针对执法主体、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以及监督与救济等各方面从法律上加以设定,这也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1.明确责任,建立执法机构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权也是高校自治权的基本内容。鉴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匮乏的现状,建议成立以高校党委为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校长为组长或决策人,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或指挥决策机构,实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的全局管理和重大决策。同时,在以校长为领导的决策机构之下,成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向校党委和校长负责,依法统筹处理突发事件涉及的各项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按照管理事项的不同,具体又可划分为网络信息中心、应急处置小组、治安保卫部门、监督检查部门以及物资保障部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群防群治的综合治理性工作,需要高校其他部门和院系的配合,高校各级党政机关、教学单位、院系机构内部也要成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责任机制,把突发事件应急责任下放至各机构的负责人和机构成员。2.以人为本,完善处置机制针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参照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循序渐进地不断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首先,遵守“生命第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权。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里的生命健康权,实际上是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的总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应以师生的生命健康权为根本,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其次,遵守“合法、守法”的原则,以安全、适度的措施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只有法定的或法律授权的行政执法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法定的管理事项,遵循法定的执法程序,突发事件应对才能做到依法处置,避免侵害师生的合法权益。再次,遵守“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群防群治。由于高校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紧密联系的性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必然要求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综治、公安、消防、卫生、地方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逐步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和周边治安方面出现的问题,努力消除学校及周边各种不安定因素,切实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与稳定。3.加大力度,建立监督救济机制高校作为公权力组织,具有授权组织的行政属性,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行政权力范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公权力的运作,稍有不当,必会侵害师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同样离不开监督与救济机制。首先,高校要成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突发事件监督部门,按照突发事件阶段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采取检查、审查、调查、评估等手段体现法律监督的预防、控制、矫治功能。其次,拓展突发事件法律救济渠道,进一步理顺突发事件法律救济机制。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校内申述制度,明确司法审查的事项,同时拓展其他方式的权利救济模式,如教育仲裁、调解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复议制度等。再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问责制度。对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中失职的相关工作人员施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工作,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 上一篇:房地产调控的法律建设
- 下一篇:劳动者利益的法律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