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分析

时间:2022-08-13 05:08:18

导语: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分析

摘要:《民法总则》中第一百四十六条中,虚假指的是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真实的,但做出与真实意思不同的表述,这种民事法律行为是不被法律保护的,也就是无效的。本文就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如何认定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提出具体操作规则以及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关键词:民法总则;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法律适用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中对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说法是“以虚假的意思表示事实的民事法律行为”,过去对这种虚假的意思一般是通谋的虚伪行为,与现代的虚假行为意思不同,虚假行为的重点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如果只是表达意思形式时,那么还是称为虚假或者虚伪更贴合其中表述的意思。因此,虚假意思是指通谋的虚伪行为概念,也就是意思表述不同的情况。虚假行为是指意思表述其中一方的虚假意思,这种情况下会构成虚假民事法律行为。这种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有效力瑕疵的一种类型。

一、虚假表示民事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与其他意思表示瑕疵的区别。1.单方的虚假意思表示。在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其中行为人向相对人表示虚假意思,而相对人认为行为人表示的是真实意思[1],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双方没有虚假意思而构成通谋,虚假民事行为也就无法成立,不适用《民法总则》第146条的规定,这种情况属于保留真意或是双方中有一方虚假意思表示。例如王某邀请李某欣赏自己收藏品,李某喜欢其中一个碗,然后王某象征性地做了赠与的表示,但内心不想送也认为李某会拒绝,但实际李某接受了,所以这种表示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李某知道王某的真实意愿,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赠与不产生法律效力。基于以上,其中单方面的虚伪表示与虚假法律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单方面的虚假表示,不需要双方共同通谋。而后者是需要双方都要有共通的虚假表示。另外,后者双方都追求产生法律效果。2.重大误解的表示瑕疵。与虚假民事行为不同之处就在于:双方之间不是故意要产生通谋,而是双方错误的认识情况而产生通谋,这种情况产生的法律后果也是不同的,前者重大误解产生的法律行为是可以撤销的民事行为。而后者虚假意思表示是无效的。3.意思和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胁迫等。有一位德国学者曾经表述,虚假的法律行为是指表意人与受领人达成统一时,不应发生法律效率的行为[2]。另外,德国学者还说过大多数情况下的虚假法律行为都有可能是想欺骗第三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假法律行为与欺诈行为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欺诈是其中一方欺骗另一方,被欺诈的另一方对此是不知情的,也就不具备通谋。而虚假行为的表示是双方对自己的真实表述意思都是很清楚明确的,这种具备通谋性,欺诈行为与上文中重大误解,有个相同之处就是行为都是可以撤销的,虚假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二)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与其他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规范的竞合例如,夫妻双方协议假离婚,目的是要规避地区商品的限购政策,夫妻双方离婚后,这种情况就构成了虚假法律行为的通谋性,之后夫妻中其中一方想要与他人再婚的行为,这种情况就构成了夫妻双方中要结婚的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存在虚假民事法律行为也符合欺诈行为,也就符合《民法总则》中第146和148条的规定。不同的法律条件产生的法律效果也是不同的,基于此,权利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利益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维权法律条文。

二、虚假表示民事法律行为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民法总则》中第146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可否对抗第三人,但是在其他国家对此却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日本的《日本民法》其中第94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由于传统而做出的虚伪表示,法律效力是无效的,另外对第三人的善意行为不得对抗。而我国《民法总则》中的第146条中的第一款就规定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是无效的,因此也就不产生法律效力,对第三人与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并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就这个问题,很多国外学界中大都认为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3],但是由于这条法律条例的不完整而留下法律漏洞。

综上所述,《民法总则》中第146条是我国首次针对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规范条例,主要有以下集中特性:其一构成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有双方当事人。其二,构成行为需要双方当事人互相通谋。其三,虚假民事法律行为不应包含其他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基于以上构成虚假民事法律行为需要有行为人两方以上的表意人,而且双方当事人表达的意思,也不是其中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双方当事人对虚假意思表示以及表达都存在通谋。另外,虚假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民法总则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J].社会科学文摘,2018(3):74-76.

[2]杨立新.《民法总则》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1):111-119.

[3]武腾.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善意第三人保护[J].清华法学,2018,12(1).

作者:严容 单位:浙江四德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