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改善
时间:2022-09-29 04:37:40
导语: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改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宋慧宇工作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应当全面、持久、深入地贯穿其成长过程中。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必须要有切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作为实施保障,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或创新具体法律制度将国家法律具体化,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门政府机构
我国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机构来约束父母和监督监护人的行为。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和学习阶段,缺乏独立性,其最常接触的就是家庭和学校,接受家长的监护和学校的管理。我们假定家庭和学校是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为先,但是,一旦家庭和学校自身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就需要一个外部强力干预,以强制的手段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受侵犯。目前,这些外部力量包括民政部门、共青团、居委会、社区、公检法机关等,但都不是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机构,各地成立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也仅仅是以上部门联合的松散机构。国家各行政机关有各自的执法职能,救助和帮教未成年人只能是辅助性的工作;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也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依托和便利条件,而对未成年人权益全面、专业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因此,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却非专业化反而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缺乏高效、畅通的反映渠道和及时有效系统的求助机制。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类似香港社会福利署,作为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机构。其职能包括:(1)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咨询;(2)将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方针、政策在本地区具体化;(3)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作指导协调机构;(4)关于未成年人重大事务的调查处理机构。这样,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侵害尚未达到司法机关介入之前,就有一个专门机构管理未成年人权益的一般性工作,以及调查处理未成年人权益侵害案件,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保护未成年受害人专门制度
未成年人在遇到不法侵害后,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他们会因害怕或无知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忍辱含屈,有的甚至产生恶逆变,由原先的受害者转化成新的侵害者;或者长期不能从受侵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对生活和学习有很大负面影响。保护未成年受害人专门制度就是对受到不法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尽量缓解其受到的生理及心理创伤,使其免于受到再次伤害。
(一)保护未成年人调查组可以考虑借鉴香港作法,在警察机关建立专门保护未成年人调查组,专门负责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政府需为专业警察开办培训课程,使他们掌握处理侵害未成年人个案的最新程序和发展,并教导他们细心体察受害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这些专责调查组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紧密合作,在调查案件的同时,设法减低受害儿童和其家人的创伤。
(二)证人支持计划在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容许未成年人证人可由一名支持人陪同出庭,安排社工陪伴未成年人证人出庭作供,旨在给予未成年人情绪支持和实际协助,以纾解他们在法庭作供时所受到的压力及困扰。
(三)被害未成年人的访问制度由社工人员对受到犯罪侵害的未成年人进行关心和帮助的一种访问交谈活动,目的是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防止被害人因被害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导致采取错误的行为,以保障被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未成年人司法权利保障制度
(一)人到场制度我国对于不满18周岁的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是否必须通知法定人或其他适当成年人到场规定不尽相同。《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均规定了“可以”通知,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应当”通知。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应遵循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讯问时应当通知法定人或其他适当的成年人到场,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父母、养父母、其他监护人、学校老师或从事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组织人员等。成年人在场的意义在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感化工作,稳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减少敌对情绪,同时监督审讯过程是否适当、公正,预防和监督侦查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侵权情况发生。
(二)非刑罚处理制度非刑罚的处罚方法是针对情节轻微免于刑事处分以及根据其犯罪的罪行虽可处以刑罚,但因其人身危险性较小,从体恤宽大,立足教育、感化、挽救出发,放弃刑罚干预而采取的宽松的处分方式。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可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措施还有以下几种:赔偿经济损失、训诫、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建议予以行政处分。随着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以上6种非刑罚处理方法,已明显不够,致使司法实践部门要么对可以免除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升格处理——判处刑罚,要么降格处理——免除刑事处分后一放了之。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体系的建立,可以根据国际规则、参考域外经验,增加社会服务法令、法庭初次警告令、宵禁令、逃学惩治令、责令家长加强管教、管教协助等非刑罚处罚措施。
(三)改革完善缓诉制度近些年,我国检察部门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还积极探索了第四种不起诉类型——暂缓起诉。暂缓起诉简称缓诉,也有人称之为诉前取保候审、缓诉帮教。虽然各地方的少年缓诉制度在具体做法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指检察机关在检察权自由裁量范围内,对于触犯刑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着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的原则,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性质、年龄、处境、犯罪危害程度及犯罪情节、犯罪后的表现等情况,对罪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出暂时不起诉的决定,规定一定期限的考察期,考察期限届满,检察机关认为确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出不起诉处理;如在考察期限内不思悔改,又违法犯罪(有的规定为犯新罪,有的规定为违法或犯罪),则撤销缓诉,与前罪一并起诉。暂缓起诉也属于一种附条件的转处方式,同样是实现未成年犯罪人处理非监禁化的重要途径,应予完善、规范和推广,使其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化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
(四)刑事污点消除制度刑事污点即通常所说的前科,是指曾经被宣告有罪或者被判处刑罚的法律事实。未成年人如果因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被定罪判刑,即被视为有刑事污点。未成年人的刑事污点将导致权利丧失、社会地位下降、道德名誉受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基于此,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也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提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实施办法,以激励失足孩子改过自新。尽管这一做法引发广泛争议,但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司法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已显现出轻刑化、非刑事化、非监禁化的趋势。刑事污点并不是不可以消除,但需要特殊限定,未成年人罪犯在服刑完三到五年内无重新犯罪的,才有权提出申请。程序是由原审人民法院对犯罪人在服刑期间、服刑期满后的悔过表现、是否达到了遵纪守法不致再犯新罪等项进行考核、调查,经法院审查通过后,对申请人作出决定撤销前科裁定,为申请人出具前科消灭证明书。
四、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组织制度
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化的必然结果是使大量未成年犯罪人流入社会,这对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套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鉴香港比较成功的社工组织经验,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体制,根据现实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思路。具体设想如下:在民政部门管理下,建立类似香港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先从学校、社区、工读学校、少管所和监狱这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一)社会工作与学校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其宗旨是站在“以学生为本”并为社会培育健康成长新一代的立场出发,协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达致身心健康、接受适当的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协助学生解决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及学业问题;加强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服务范围包括:(1)个案辅导;(2)小组及群体活动;(3)咨询服务;(4)协调及组织校外社区资源。社工人员身兼四重角色,即辅导者、咨询者、统筹者、社区及社会服务者。由于人力有限,学校不能将所有的学生思想工作全部交给社工,只能是将问题严重的学生交由社工辅导,此外,社工可以向寻求帮助的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有针对性帮助。(二)社会工作与社区结合1.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社会工作应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结合起来,提供文化支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各类“志愿者”活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社工队,吸引青少年参与者进来,既可以为社区建设融入新力量和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参与和了解社会的窗口,又可以有效防止没有犯罪经历的未成年人误入歧途,最大程度的减少犯罪。2.实施预防矫治计划。社区矫正就是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活动。对于那些未经监禁的未成年人的矫正和帮教工作就可以由社工负责,也避免出现因这些未成年人无专人管理和帮教,只能将其监禁或干脆放任自流。3.关注边缘少年。更多关注社区内因家庭、社会等原因而失学、流浪或产生的“问题少年”,通过鼓励再学、帮困助学、培训技能等方式尽力对其本人进行辅导和对其家庭进行帮助,防止这些边缘少年走向歧途。4.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行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传、网上教育引导、择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此外,建立法律援助热线、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等载体,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各类咨询服务。5.流浪未成年人援助计划。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到流浪儿童经常流连的地方,直接与流浪未成年人接触,及时帮助他们重建与家人的关系、治疗患病或重返校园。(三)社会工作与工读学校、少管所和监狱结合由于未成年人对于工读学校的老师、少管所和监狱的管理人员本身即有抵触情绪,不易交流和沟通,会有损于对其的改造和教育,而由外面的社工帮助他们更易于接受。一方面可以使其尽快得到教育和改造,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其在这些地方交叉感染。
- 上一篇:国有土地出让法律的规范
- 下一篇:解析村镇银行法律体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