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保障研究

时间:2022-04-11 04:01:34

导语: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保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保障研究

2013年9月7日,在出访中亚几国的时候,初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十三五”打造了“4+3”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新定位了中国经济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形成世界命运共同体,由中国沿海一线与欧亚大陆桥东西双向互动的“大T字形”整体格局,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先行引导与保驾护航,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集中协同发展态势转变的实际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提法上演化而成,整个经济带上各个国度和区域的广泛诉求是发展经济与寻求美好生活。“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经济因素,各个区域所处的地理空间导致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各自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外来投资规模、外资企业数量、入境人员数量、国家的政策导向等都会诱发区域合作的多维问题;二是法律因素,作为一个持久的庞大工程,次区域合作难以在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框架下满足各个合作主体的多维利益诉求,比如南海地区的国际海洋法适用问题等。这些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法律保障问题进行探讨,以支持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正常开展。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现状

“一带一路”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发展了两条经济带,让全球经济更均衡发展,促进内陆文明的复兴、海上文明与内陆文明的融合。中国作为未来亚洲甚至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要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起分享发展的成果,必须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宏观经济风险,必须要有创新的法治保障体系,必须提出制度性的标准和国际话语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过程中,法律能够对活动双方的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以法律为框架进行区域合作,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已十分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到我国与沿线诸多国家和区域的战略合作,包括次区域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产业分工、能源互助、基础设施改善、金融合作等全方位、多维度交往,以便利交通、职员、货物及很多生产要素流动为抓手,“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面临各项威胁和挑战,都迫切需要法律的及时保障。在“丝绸之路”次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法律建设如何有效保障,我国与一些沿线区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备忘录,与一些相邻国家缔结了地区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是这些文件的落实都需要双边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开展双方业务。直至2017年底,共签署互惠文件63个;出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投资争端仲裁规则(试行)》等133项政策法规。核阅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达到60多个国家,有些国家法律体系区别于我国,属于欧美法系,法律保障机制存在信息失灵的风险。当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框架基本上是以WTO和上海合作组织为背景的讨论。“次区域经济合作区(SubRegionalEconomicZones,SRES)”的问题,学者白莉(2009)提出:基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通过双边自由商贸协定模式稳步推动上合组织RTA(区域贸易协议)的缔结、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贸易、外资、能源与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沿线区域的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构建仍有待完善。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的相关法律要有超前考虑,要通过缔结双(多)边条约,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和仲裁机构裁决的形式,探索建立超前的涉外民商事纠纷、打击犯罪等法律机制的保障,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环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而保持稳定的合作区域的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需要制度化的协同创新法律保障。截至2017年11月,沿线国家和地区共缔结了65项,法律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动能、全球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刻转变。

二、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保障新动能分析

(一)技术进步催生。“中国标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各自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全球各国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等问题,急需激发新需求、创新增长新动能。开放型经济中,提高技术进步率是推进经济动力的主要牵引器。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促进全球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被科技催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创新投入,转变了发展方式,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了“中国标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中指出,阿里巴巴、华为、腾讯、联想、京东等互联网IT类企业入围前50名综合影响力企业榜单,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将“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标准”输入其他国家,获得了世界关注。图1“一带一路”企业影响力排名前50名企业的行业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二)人力资本提升内生增长。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的内生经济增长,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其关键要素,使得各国资本回报逐年递增。因此,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托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一带一路”沿线的政府应学习中国经验,在发展的同时改善和保障民生,改善家庭支出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完善相关立法,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第二,扩大小微企业的扶持与指导力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使得员工在技能培训方面获得更多关注与机会。第三,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与储备。第四,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需要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制度,以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士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创业,以增加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三)开放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开放带来进步,目前我国实施高水平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造福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群。我国主动适应了全球产业分工的再布局,打造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的税收制度、“互联网+金融”结算体系保障、定居投资适宜环境保障、智能优选的物流运输保障、职业教育与医疗服务保障,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等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四)制度创新促进联动发展。制度创新作为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规则的变更,是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交替,是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创新,以及有效、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使得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中国方案。因此,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联动发展需要在法规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下功夫。“改革先于开放,先试先行”,为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首要是制度环境和创新机制。基于此,我国与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互认、科教文卫、经贸合作、产能和投资、战略和政策对接等合作协议(见图2),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发展共同体。图2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协议类型分布情况(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

三、法律保障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门性法制建设刚刚起步,为促进多边、双边、区域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通互联,加强经济政策与法律保障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法制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平等协商、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区域合作框架亟待搭建;(2)“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机制保障需要完善;(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法律法规包容性仍不足;(4)缺乏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5)复合型一带一路专门的法律人才急需成长。因此,结合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法律保障建设正在加快脚步,强化问题导向,必须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法律保障体系,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治理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的,与时俱进,最终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规范化、秩序化进行。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指南,更是法律保障的关键词。要实现这五大发展目标,必须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命运共同体,重点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互通互联等方面加强法律保障建设。具体实施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地区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诉求很不相同,应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合作协调机制与立法,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培养、开放的环境与制度创新,使此区域合作的项目可以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战略对接。第二,完善跨界多式联运与司法联合保障法律机制。第三,促进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的完善。第四,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第五,构建次区域预警机制。第六,积极提升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保障会涉及到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从经济发展的外部诱因和内部机理形成两个角度,还要考虑到制度变迁等诸多因素。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一带一路”合作更大的发展,需要切实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机制与制度建设问题。同时,亦从规范化的角度,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从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法规、政策、制度、机制,甚至也包括经过改造的传统的一种规则综合体同步的研究,从而打破了单纯法律不能表达和覆盖到的规则作用,即通过法律的外延性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约束性制度的动态性过程。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法制保障的探究,未来仍有路要走。

参考文献:

[1]RMSolow.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1):65-94.

[2]RomerP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5).

[3]RobertE,LucasJ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4]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34.

[6]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263-296.

[7]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J].经济学(季刊),2011,10(1):153-168.

作者:陈红 眭睦 单位:1.宁夏警官职业学院 2.宁夏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