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实践教学教育法学论文
时间:2022-07-26 04:39:09
导语:浸入式实践教学教育法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浸入式”实践教学通过校内观摩、校外观摩、校内模拟与校外实习四个环节依次开展,并在“全方位”“浸入式”训练机制、高校—实务部门双赢协作关系、多途径案件来源及多元化考评机制等措施的保障下,将学生逐步全面推入真实法律环境中,培养、提高其法律实践能力,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浸入式”教学;法学教育;实践教学
自20世纪70年代末法学教育恢复以来,对于法学教育改革的探讨从未间断,其核心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作为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三大基本素质:一是法律知识体系;二是法律精神、价值、伦理等构成的法律道德素养;三是法律职业技能[1]。可见,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法学教育适用“浸入式”教学的必要性
1.由法学教育的特点决定。“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学教育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技能性的双重属性已成为国内外法学教育界的共识[2]。因此,法学教育在注重知识体系传承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把法律思维、法律技能及法律职业道德纳入教学范围。而后者即要求法学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司法实践活动。2.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要求。依据《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应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因此,构建一种能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学生真正有所获,达到法律职业要求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关键。3.法学教育完善的需求。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我国现行法学教育体系一直在努力改革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资料,但其教学的中心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体系的传输,而没有把法律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包括进去[3]。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已就加强实践教育达成共识;但基于各种原因,法学教育仍然着重传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性,实践教学活动随意性较强。4.“浸入式”教学的特征使然。“浸入式”教学法是指“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浸泡’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使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而且用目的语教授相关学科课程。换言之,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4]。“浸入式”教学的特征即学习内容成为其存在环境,其行为必须利用周围的环境——学习内容——而做出,从而达到对知识进行充分吸收与运用的理想效果。正基于此,其能够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与条件。
二、“浸入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浸入式”法学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根据培养法律实践能力的要求,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置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完全浸入真实法律环境中的实践教学体系。1.校内观摩。作为学生正式接触法律实践的第一步,校内观摩最为合适。即学生在校内对教师提前准备的法律实践中的案件资料进行观摩与讨论,教学资料可选择如《庭审现场》的专题片及法院网站上的真实案件庭审现场的录播视频资料。在观摩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方案—评议”的循环过程,对一个完整法律活动的分步骤、分要点的系统认知,实现学生对法律职业技能的初步架构。这一环节的优势是教师及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暂停后的讨论、解答等方式及时解决,这对于初步接触法律实践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2.校外观摩。在学生建立了基础认知后,就要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各法律实务部门,进一步加深认识与理解。在校外观摩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应走进法院、检察院、监狱、律师事务所及企业法务部门,旁听法庭审判,置身于诉讼服务中心、公诉部门及律师办公室等各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实景之中进行观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在观摩法律实务部门时,应尽量提供学生与法律实务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由工作人员介绍实际的工作理念及经验等,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发言;观摩完毕后,须组织学生对此次观摩进行讨论、总结,提出所存问题。3.校内模拟。学生在已经对法律实践活动具有完整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在分组的基础上自主组织庭审模拟。各小组按循环次序确定控辩审三方组合,如分为A、B、C、D四个小组,那么B为审判方时,A组是控诉方,而C组则为辩护方;同理,当C组是审判方时,那么B组是控诉方,D组是辩护方;以此类推,确保每一组均能担任三方角色,同时组内成员至少参与一次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件的选择应注意真实性与可辩性,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训练其法律思维及法律技能。4.校外实习。通过对真实案件的模拟处理后,应让学生自己进入真实的环境中处理真实的案件。其一,把学生分配到法律实务部门的各个科室,跟随办案人员处理案件。实习过程应建立以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为主,以校指导教师为辅的双指导教师制。其二,依托学生社团,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法律服务活动机制。定期活动,如每月或每季度的固定一天组织一次;不定期活动,可以利用“3•15”“12•4”等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宣传、咨询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培养其自信心,也有利于通过对社会的关心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浸入式”实践教学四个环节的逐步推进,使学生逐渐浸入到真实的法律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其法律实践能力。
三、“浸入式”实践教学实现的保障
1.建立“全方位”“浸入式”训练机制。“全方位”“浸入式”训练机制通过使学生亲身浸入真实法律环境,更加贴近法律实务工作,适应培养学生综合法律实践能力的需求。其特点如下:一是真实性,无论是观摩还是训练过程,所有的案件均来自于现实生活;二是综合性,对案件的分析应是对其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选择适用的具体法律依据,培养学生对法律综合把握的能力;三是全程性,要求学生像法律工作者一样接手并处理案件,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完整的法律程序,贯穿案件处理全过程,实现“全方位”浸入;四是独立性,学生独立处理每一问题与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起导向作用。2.建立高校—实务部门双赢协作关系。一是实务部门是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法律实务部门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参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法律实务部门抽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法律职业者,由高校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法律实务课程;学生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实习,实行高校与实务部门双指导教师制,实务部门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应超过3人。二是高校是实务部门的理论研究基地。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研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理论和实务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可以合作共同申报课题、共同研究,形成最终成果,以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3.拓展多途径案件来源。第一,修改法律实务部门的案件。运用法律实务部门真实案例,在保护当事人隐私基础上,处理案卷材料,但应尽量保持案卷的完整性,以求案件的天然性、真实性。第二,引入法律援助中心的案件。据中国法律援助网公布,全国每年法律援助案件呈递增状态,司法部提出争取2012年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超百万件[5]。而2014年上半年,青岛市法律援助办案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两级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543件,同比增长31.15%;受援人数为2729人,同比增长40.7%;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通知辩护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6.2%[6]。如此庞大并逐年增长的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为真实案件的来源带来契机。第三,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案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面对社会公众的法律咨询,通过亲自与当事人接触,体验完整过程,提升法律思维。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51-52.
[2]刘期安,曹照洁.英国法律实践教学经验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5(4).
[3]胡永平,龚战梅.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J].大学教育,2018(1).
[4]刘亚玲.“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5]中国法律援助网.数字回顾法援十年[EB/OL].(2012-09-12)[2019-01-12]
[6]刘振兴.法律援助办案数量增长快[N].青岛日报,2014-07-29(2).
作者:田梅 单位:滨州学院
- 上一篇:高中核心素养美术鉴赏论文
- 下一篇:人的态度积极与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