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法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2 03:28:18

导语:高职经济法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经济法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在经济的推动下都呈现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些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授基本理论的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和兴趣降低,甚至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不相匹配,所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也许会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善。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经济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经济法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各个高校对于经济法也逐步的开设相关的课程,并且加强重视。在经济法的教学模式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案例教学法,就是将实际中的案例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对事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学生认识更加的深刻。如何正确的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只是单纯的重视上课的内容,也就是只传授相关理论上的东西,这造成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这种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学法教学的应用性要求以及职业性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在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教授过程中,相关的授课老师一般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会比较的少,所以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性,所以其教学的模式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非常的匮乏也是导致高职经济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重要原因,一些知识点缺乏针对性,内容也十分的混乱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其学到的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即使掌握也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第四点,高职院校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都是比较的落后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功能和作用。第一点就是,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性,能很好的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让学习的氛围更加的融洽。第二点,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的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的案例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避免之间的脱节,在使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之后其作用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指导方向,从而将高职院校的应用化和职业化的方向突出的更加的明显。第三点,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大脑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济法教学实际上不是靠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内容死记硬背来掌握的,必须要让孩子做到对于所学习的东西灵活的应用才能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量的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第四点,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还有利于让老师的眼界得到开阔,从而能够养成更加先进的思维模式,让老师做到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言,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思维模式的开发,从而将自身的教学水平业也得到质的飞越[2]。(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讨论式就是把经济法案例作为课堂上教学的主要涉及内容,让一些案例成为理论知识的一个补充和丰富,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相关的事例来深入的探究相关的经济法知识,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所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高职经济法相关的老师也应该对于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整理,从而有目标有条理的进行编纂,这样才能把更好的授课内容呈献给学生,从而将课堂的学生听课效率得到提升。老师还应该在上课前预先开展相关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给学生在心里留下一定的悬念,在正式的讲课中在提出相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理论知识和结合实例从而将整个课堂效率显著地提高,或者是老师先给学生事例,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通过分小组进行互动的形式来把所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然后相关的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所需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方便学生做笔记,和课后的复习。

三、结语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注意其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力度,而且还要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加强相关模式的训练。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教师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这样才能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冬花,陈艳.探析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6(26):120-120.

[2]孙祺琪.“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7(27):66-67.

作者:裴玉文 李 明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