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时间:2022-10-20 10:05:24
导语: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法律知识薄弱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前提
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主要是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获取,法律基础课程知识面较窄,理论层次较浅,课时安排较少,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国法律的基础知识,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法律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重专业课程、轻公共基础课程,普遍重学分、轻实效,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多数学生对法律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上升,大多数都是因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大学生的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
2.法律意识模糊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
在中国,要树立法制观念必须树立法治主义的法律观念,排除和抛弃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法治的内涵和真谛,缺乏对法的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价值的理解和向往,由此,他们认为法治就是公民必须守法,因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倘若不遵守,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法律仅仅被看着是一套强制性的、以暴力机器做监督后盾的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把法治当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简单的工具。大学生对法治的肤浅和模糊认识,往往使他们只是看到法律的消极方面,而忽视法律是人们获取正义需求的最佳途径。同时,由于法律工具论的影响,法律界几乎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就与法律无关,甚至有些学生对法的态度极端功利,大大消减了对法的信仰度。
3.法律无用论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一个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应有的尊严,消弱了法律的权威。尤其是一些法官判案,不依照法律判案,而是按照领导的意志办案;另一方面往往出现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色情案等等,这些现象都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格格不入,对我国法制建设产生了破坏力的影响,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就在于社会现实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权力至上的思想影响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坚定性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权力发展变化更替的历史,王权在中国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如“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权利观念,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身上还非常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进步、侵害了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主要路径
1.高校积极开展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高校法律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很难达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高校法律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法律课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法律基础课属于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普法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演讲、辩论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准备的过程中实现自觉,在已有的法律基础上补充新知识,从而才能达到普遍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法律信仰的效果。
2.营造良好法治教育氛围
我国高校是培养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主力军的场所,应该努力优化校园法治教育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浓厚的氛围,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首先,要着力构建公开透明的法律监督体系。让师生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师生参与、专家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确保事关师生权益的事项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媒体和宣传平台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类法律宣传日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进行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推进法治教育的常态化建设和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营造全方位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才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才有利于法治成为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文化信仰。
3.完善法治教育理论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机制都要进一步完善,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服务。优化整合法律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核心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为能力目标;拓宽教学时空,以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为情感目标。建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高校要强化法制工作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充分发挥其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依法行政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要建立健全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师生员工申诉和听证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法律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关键。
作者:赵博 单位:菏泽学院法律系
-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专题活动总结8篇
- 下一篇:法律诊所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