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效率和误区

时间:2022-04-06 05:45:00

导语:浅谈效率和误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效率和误区

某法院一个小时审结一起七、八名被告的刑事案件,某法院十分钟办理一起离婚案,某法院二十分钟办结五件案件……稍稍留意一下近一两年法制类的报纸,不难发现:有关效率的话题备受媒体亲睐。效率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审判效率更司法公正的保障,最大限度地追求审判效率这既是一种现代司法理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的客观要求,本无可厚非。但不一定就是要把三四个小时审理的案子,缩减成一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结案认为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审判效率,笔者以为这实在是对效率的曲解。

首先,哪些案件能简化审,哪些案件必须稳扎稳打,法律早就作了不同的规定,比如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形式上尽可以简便、灵活;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案件或是必须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大的环节上讲必须要经过法庭陈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直至最后判决等等程序,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司法公正。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类型案件越来越多,就目前法官的整体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拿起一个案件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评判出结果的程度;就是法官水平提高了,还牵扯到定罪量刑、权益之争的事,依然不是说把槌槌下去就可简单收场的事。因此,把本身非常科学、严谨的开庭动辄削减去所谓过去的几倍时间,既有损于法律的严肃性,更无法确保审判质量。同时,就效率本身而言,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司法公正,而并不是机械地追求一个小时审理完一起案件还是三四个子小时审理完一起案件;特别是体现在婚姻案件上,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效率,强调一起离婚案断得如何如何快,还可能使一大批本不该离异的家庭走向离异,使法律失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稳定之社会功能。很显然,这样的效率绝有悖立法初衷。

另外,在强调和突出了审判效率的同时,不难发现,有的地方是在有意识地“包装”效率:比如开庭前已进行过证据交换、有关权利义务提前向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等等,本来是开庭当中的部分环节已在庭前进行完毕,但为强调效率,这些工作量却被统统隐去不提;有的案件明明已经开庭审理完毕,只是在宣判时用了半个小时,可经过文字处理后,则成了审理一起案件花去半小时;明明是同类案件(如多家用户欠电费)庭前已进行过调解,开庭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被渲染之后则成了一个小时结了多少多少案……表面看开庭的效率是大大提高了,但实质上只是把原来一次性开庭做的事分解成了几个部分而分头在庭外做了。当然,这样做,于法有据,丝毫没有不妥之处,业内人士更是心知肚明,但法律是最讲求实事求是的,而且它所规范的是社会上的所有成员,老百姓对这效率之中的文字奥妙又如何明白呢?就此,他们还以为法院现在办案水平飞速提高了,但当他们真正接触到法律的时候,其不是要大失所望,对法官、对法院产生误解,对法律的公信力产生置疑吗?

因此,真正的效率应该是我们在对待每一个案件的时候,省去不必要的人为拖拉、推诿,不断缩短案件审限,而不是片面地以开庭的时间长短确定效率的高低。

总之,法律是很严肃的,其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了大量的司法实践以及前人多方面的理论探讨的智慧结晶,如果真得在操作程序上存在如此之大的收缩性,相信立法机关早就该修改法律。不可否认,有些地方的确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曲解甚至篡改法律,或者说以效率之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当然也有对审判改革的理解所存在的认识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作为新闻媒体,特别是承担着法律宣传任务的主流媒体,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舆论导向,否则,真真假假的效率之风可能会愈演愈烈,愈演愈离谱,法律也将在执法者的手中越来越失去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