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物保的追偿关系透析论文
时间:2022-12-27 04:31:00
导语:人保物保的追偿关系透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同一债权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责任承担学说为出发点,对担保人之间的追偿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追偿权立法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的担保物的担保追偿权
经济的发展需要担保制度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人保与物保并存的出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同一债权上同时设立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为债权顺利实现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对促进经济合作的达成,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担保方式,当两者存在于同一个债权上时,尤其是当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担保人其中一方代为清偿债务后,担保人之间是否存在追偿关系。笔者试以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关系处理为视角对人保、物保并存时的追偿问题做出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法律的完善。
一、人保、物保并存时行使追偿权的前提
(一)理论学说
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责任如何承担,这是其相互之间是否有追偿权的前提,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①:
1.以“物保绝对优先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当发生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时,首先应当由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不足部分方可由保证人清偿。我国《担保法》第28条第1款采用此学说论文。
2.以“物保相对优先说”为理论基础,即区分物的担保提供者说,当物的担保人与债务人为同一人时,物的担保人先承担担保责任;当物的担保人为第三人时,物的担保人与保证人地位是平等的,无承担担保责任的顺序之分。我国《担保法解释》第38条第1款采用此学说。
3.以“物保、人保平等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当发生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选择物的担保人或保证人清偿债务,物的担保人和保证人在担保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当一方担保人代为履行债务后,既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也可向其他担保人追偿。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以“物保、人保平等说”为理论基础更能体现私法自治的原则,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同时在担保人之间也能分担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所以笔者赞同以“物保、人保平等说”为理论基础,由此推导出同一债权上物的担保与保证并存时,当发生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情形时,其中一方担保人履行了担保责任后,可向其他担保人进行追偿。
二、我国相关立法中对追偿问题的规定
关于同一债权上物的担保与保证并存时担保人是否可行使追偿权及追偿权如何行使,我国法律规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我国《担保法》第28条第1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并未规定物的担保人与保证人之间是否可追偿。
我国《担保法解释》第38条第1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物的担保责任。”赋予债权人选择的权利,确立了担保人之间的追偿权。
我国《物权法》第176条规定:“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该规定在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与保证人并存时,采取的是“物保绝对优先说”,在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并存时采用的是“物保、人保平等说”,但对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并存时的追偿关系未作明确规定。②
三、人保、物保并存时追偿问题的立法建议
(一)确立统一的立法基础
我国现行法中立法理论基础不一致,造成立法前后不统一,给法律的贯彻执行带来不便。对此,笔者建议以“物保、人保平等说”为立法理论基础,贯彻相关法律中,保持立法统一,增强法律的威严。公务员之家
(二)确立各担保人之间的追偿顺序规则
在确立以“物保、人保平等说”为立法理论基础后,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建立相应的追偿顺序规则。首先,应当贯彻我国《物权法》中的“约定优先原则”,当事人之间约定了追偿顺序的从约定。第二,当事人之间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分三种情况具体规定:债务人提供物保与保证人并存时,仅在保证人清偿债务后对债务人有追偿权;第三人提供物保与保证人并存时,任何一方清偿债务后,既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也可同时向其他担保人追偿;债务人、第三人分别提供物保与保证人并存时,提供物保的第三人、保证人清偿债务后,既可互相追偿也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但提供物保的主债务人清偿债务后则不得再追偿。
注释
①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8页.
②高圣平.混合共同担保之研究——以我国物权法第176条为分析对象.法律科学.2008(2).
参考文献:
[1]费安玲.比较担保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高圣平.物权法担保物权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邹海林,常敏.债权担保的理论与实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程啸.物权法·担保物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 上一篇:探究欧元区欧元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 下一篇:刑事被告人的证明责任特点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