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16 03:34:00
导语: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商标是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记,而商号是区分市场上不同经营主体的标记,如何解决这两种权利的冲突已经成为实物界和理论界都深感头痛的痼疾。具体阐述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表现形式;指出现行法律对于商号权保护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商标权和商号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从而回答了如何解决两权冲突问题。
关键词:商号权;商标权;冲突;法律
0前言
所谓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就是指不同的商标权人与商号权人因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而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了混淆,使其误认为两者为同一人,或者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从而误购商品或接受服务,造成两者的权利冲突。但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这两种权利的冲突,却并非完全是那种由于权利相近而引起的偶然的冲突,而更具复杂化。
1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
实践中,商标权与商号权的权利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商标的商号化权利冲突。
即将他人注册在先并且享用一定声誉的商品或服务商标中的文字在相关行业作为商号予以登记,并在使用中将商号突出使用而产生的商标权与商号权发生权利冲突。采用故意通过登记或注册程序,试图“合法”使用他人的知名商标。
(2)商号的商标化权利冲突。
即将他人在先登记的商号注册为商标,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上使用。
(3)交叉权利冲突。
当他人登记在先的商号与其注册商标相分离时,即他人的商号与商标中的文字不一致时,将他人的商标登记为商号,而同时将他人的商号再注册为自己的商标。
(4)驰名商标引起的冲突。
即将他人的驰名商标登记在不同行业的商号上或者注册在不同的产品上。
(5)驰名商号引起的冲突。
将他人已经驰名的商号注册为商标在不同产品或服务中使用。在我国多表现为老字号引起的冲突。
(6)结合境外因素的冲突。
即在冲突手法中结合境外因素,如通过在境外注册一个公司,公司名称中包含他人知名商标的字样,而后在境内进行相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或先在境外以他人的商标作为商号注册公司,而后以该公司名义注册引人混淆的商标。
2我国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对商标权和商号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2.1我国现行法律对商号权保护不足
(1)没有将商号权作为与商标权并列的知识产权来保护。
我国法律仅将商号作为人身权中的企业名称来保护,显然没有看到商号权在知识产权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价值。
(2)有关商号的立法层次较低。
我国没有商法典,虽然《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企业名称权的规定,但极其笼统。而对于商号规定相对详尽一些的是《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但该规定只是条例,法律的权威性在实际执法中难免受到制约。
(3)没有对商号进行全方位保护的立法模式。
由于我国没有将商号进行准确定位,而仅定位为一种人身权,导致在涉及商号保护时,总是不能合理对待商号权,也就更谈不上全方位保护的立法理念。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对商号的保护均加以提及,但一方面立法零星、分散,另一方面这些规定均是浅尝辄止,不能全方位对商号进行保护。
(4)商号保护的区域性太强。
商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商号专用权的行使范围方面。对于企业名称实行的是分级登记管理,并只能在登记主管辖区内行使专用权。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对于登记机关的级别,并无自由选择权,可以说,商号只在特定区域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越这个区域很难认定侵权,商号保护深深打上了行政权力的烙印,与民商法中所主张的公平原则和平等原则等背道而驰,不利于经营主体的充分市场化。(5)未对驰名商号给予特殊保护。
由于驰名商号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容易产生大量其它经营者无偿利用这种商业信誉的‘搭便车’的行为。因此,驰名商标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条例》中提出了“驰名字号”概念,并赋予其全国唯一性效力,但其离真正意义上的驰名商号保护还有不少差距,表现在:首先,其限定了只有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驰名的字号,方为驰名字号,从而排除了在某一地区较为驰名的字号受法律特别保护的可能性,对这些字号的所有者来说,颇不公平;其次,三十年的起算不合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些现代知名大集团公司都是近几年才广为人知的;再次,对于同区域但经营类别不同的企业,允许使用相同字号,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联想从而造成混淆,该规定却没有涉及;最后,行政与司法的不协调,导致驰名字号所有权人更得不到应有的司法保护。
2.2对商标与商号的法律规定协调不够
由于商标与商号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极有可能混淆、冲突,因此对这两者予以协调规定,相互制约是各国立法的共性,而我国目前对企业名称登记和商标注册分别受《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商标法》的调整。对企业名称的保护不涉及商标,对商标权的保护也不涉及企业名称。
2.3现行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案件是一类新类型案件,且有上述立法上的不足,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又遇到许多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法院又不能拒绝裁判,各地法院遇到案件只能摸索经验。由于我国各地法院地区差异较大,对于审判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如“规范使用企业名称”如何认定,混淆标准如何确定等等问题,各地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认识就不一致,做法也就不统一,而不同的法院基于不同的认识,做出不同的处理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司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3关于解决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建议
3.1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
商标和商号都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所承载的作用也是相似的,而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决定不能孤立看待这两种权利。而且也不应该有孰轻孰重的分别。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我们能够看到是倾向于对商标权的保护的。针对《民法通则》对商号权的定位不准,建议我国在《民法通则》中的知识产权一节中增加商号权保护的规定,并相应地从人身权一节中删去这一规定,以符合国际惯例和商业名称权的自身属性,完善我国的权利划分体系。
3.2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提高商号的立法层次
主体立法是法律的基础,如果主体立法不完善,其它法律均会黯然失色,只有提高商号的立法层次,方有利于加强企业以及全社会对商号专用权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的力度。此外,我国当前对商号和企业名称概念的界定不清,必然会影响对商号权的有效保护。从各国对商号的立法来看,对商号的管理多作为企业名称看待,因此建议我国立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顺应国际上通常叫法,采用商号一词,并制订一部《商业登记法》,这部法律中可对于商号的取得、转让、评估、继承、侵权责任及其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商号的内容更加体系化。此外,对于那些经长期使用已上升为商品标识的商号,可在《商标法》专门加以保护或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规制。
3.3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
在商号法律保护中,应当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商号使用原则,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赋予商号全国性的法律保护效力,彻底克服商号保护在地域上所呈现的差异性。即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商号与同行业经营主体的已登记注册的商号相同或相似,而不论经营主体的名称是否冠以行政区划名称。与此相适应,应建立全国性的商号备案制度、商号档案制度和商号公告制度,定期出版按行业划分的商号名录。在现代办公自动化时代,应用电脑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完全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只有改革现行商号管理和商号保护中的行政性和区域性,方能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3.4改进立法技术,指导司法实践
(1)明确将商号权作为在先权利之一。
一方面应该明确界定在先权利的范围,在先权利应当包括他人或他人已经以民法或其他知识产权法享有的权利,如肖像权、姓名权、商号权等;另一方面对在先权利的构成应有严格的要求,在先权利须合法的存在,以违法的权利主张在先权利原则是不妥的;在先权利的主体应合法,非正当权利人不能主张在先权利。
(2)应将有混淆危险作为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条件。
在实践中所发生的商号权和商标权冲突的案件中是否混淆或有混淆的可能是处理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案件的评判标准。法律不能容忍任何人通过诸如混淆商品来源等行为,利用他人的竞争优势获取利益。
(3)在两权冲突中对商号的保护可设定以物的标识使用、有一定知名度等要求。
由于商标本身是物的标识,而商号本身仅是人的标识,只是在实际使用中才发生物的标识作用,也只有物的标识才会产生与商标的混淆,因此对商号设定这些要求,也是合理的。
(4)重视利益的平衡。
商标权与商号权之间冲突的解决除了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外,还应注重公平和平等原则。在立法及司法中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均应对当事人的利益作全盘考量,而不应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许海峰.企业商标权保护法律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南振兴,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3]杨和义.商标法选论[M].重庆出版社,2005.
[4]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王宇月.试论我国企业的商号权[J].法学天地,2001,(2).
[6]彭曙曦、刘凤菊.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01,(5).
- 上一篇:外资并购中的对价支付研究论文
- 下一篇:我国商业秘密立法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