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农村养老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8 04:19:00

导语:和谐社会农村养老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农村养老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多,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当前的农村保障体系已不能满足各种类型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浅析和探索农村养老问题。

一、养老保险及其特点。1、养老保险的概念。养老保险,又叫年金保险,是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特点:⑴补偿性。⑵广泛性。⑶必然性。二、亟待完善和解决的农村养老保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立法内容涉及少。每次的法律、法规,涉及农村少;2、农村老龄人口增多;3、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4、其他原因。要求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深化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确保农民的养老保险得以实现。三、三种类型农民的养老保险浅析。1、无收入来源的农民的养老保险。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失去优势,农村养老难开展的原因:⑴政府力度不够;⑵集体无力;⑶主要个人无收入来源。大多数贫困老年人不能成为“老年计划”的受益者。建立法规,多方解决。2、失去土地的农民养老保险。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一定的征地补偿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养老后顾之忧。“土地换社保”是可行之路,借鉴“长江三角州”地区土地换社保的模式。3、外出打工的农民养老保险。无法在户口地和打工地参保;在异地参保带走不完参保费;断保现象时有发生;其他原因。导致社保覆盖面下降。将农民工逐渐纳入到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可以全国统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人口不断的增多,我国在社会保险制度方面也制订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涉及农村养老保险这一问题日益凸现,是农村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和思考农村养老问题,探索和完善法律有关规定,做为一名法学学生,有着积极意义。

一、养老保险及其特点

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生活状况所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那么,什么是养老保险呢?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一是年老,二是病残。符合两者情况中一项,并且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了劳动岗位的人,均符合养老保险的条件,就能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

养老保险直接关系着劳动者退出劳动后的基本生活,是实现劳动者老有所养的保障,具有以下特点:1、补偿性。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必须先行缴费,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在退休、退职后就可以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退休金。被保险者所领取的保险金和获得的其他待遇,其中一部分是自己所缴纳的保险费的返回,具有一定的补偿性。2、广泛性。养老保险对象是所有退休、退职的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是任何人都不可抗据的自然规律。退休、退职对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死亡者除外),所以,养老保险的对象是所有的劳动者,不进行选择和区分。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养老保险的范围不尽相同,但从发展看,都在逐步扩大所有的劳动者。3、必然性。养老保险的必然性是指参加养老的劳动者一般都能享有保险待遇。其他保险,包括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则与此不同。劳动者纳入这些保险范围,却不一定必然享受相关的保险待遇。这种区别来自于享受保险待遇的根据不同,享受养老保险的根据是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而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是必然发生的劳动风险。享受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待遇的根据是失业、患病、生育和因工受伤、患职业病。失业、生育、受伤和患病是偶然发生的,不具有必然性,所以劳动者不一定必然享受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待遇。

二、亟待完善和解决的农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最传统、最广泛的社会保险类型,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视和采用,各国的养老立法得到迅速的发展。世界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1944年仅44个,到今天,全世界已有15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目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养老保险制度也得到一定的改革和变化,但在某些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完善和解决。

1、立法内容涉及少

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1年国务院的《关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年劳动部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规定》、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及国务院的《关于深化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7年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从历次保险制度的改革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看,涉及农村养老保险这一块,内容较少,立法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无法可依,也是造成农村养老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主要有三种形式:①退休;②离休;③退职。都与大家共识的农村养老保险关系不大,没有具体列出农村劳动者养老保险的规定。

2、农村老龄化人口增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农村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26亿,占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5年过去了,人口年龄比例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更是成为9亿农民的一个巨大隐忧。

3、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当前,关注“三农”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温总理也对农村问题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养老保险,作为实现小康农村、现代化农村标准的配套组成,应该得到关注和解决。也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4、其它原因

传统养老方式与当今市场经济下的农村现实情况发生矛盾,当前的社保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各种类型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社保覆盖面小,资金筹资范围还没有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有待于加强管理,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还需提高。

三、三种类型农民养老保险的浅析

面对新课题、新问题,本人结合农村现有实现情况,分别就无收入来源、失去土地、外出打工三种类型的农民浅析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探索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新思路。

1、无收入来源的农民养老保险

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相比较而言,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主要没有收入来源。家庭养老已失去优势。①在我国大概有85%的农村老人依靠家庭,即依靠儿女或亲属供养。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农村在经历了青壮年人口城市化和小家庭方式的转轨后,家庭养老面临着冲击。②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农村夫妇也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已广泛被接受,独生子女户增多,“四二一”模式家庭逐渐成形,有的子女难以承担两头老人的养老负担。“养老、防老”的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碰撞。

据调查,大多数农民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只所以难开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集体经济无力承担农民养老费用;二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三是政府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实际上要农民完全个人承担。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农村老年人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可行性之路。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目前推行的老年计划,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储藏养老式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受益者必须首先是缴费者。在农村地区,能够常年负担固定费用的人口,必须要有相当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对大多数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因此,大多数无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

解决无收入来源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的法规还未出台,本人认为从以下二个方面去尝试。一、政府加大此方面法律、法规出台力度。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制度。二、养老保险费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集。减轻农村老年人的缴费负担,达到养老保险中补偿性、广泛性这一目的。

2、失去土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求生存,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失去土地,生活就失去了依靠,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征地补偿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根据2004年的一份资料统计,全国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在国际警戒线0.8亩以下,我国平均每年耕地递减了300万—400万亩。全国目前失去地农民大约有2400万人。失去土地后的养老问题也是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他们普遍感到养老无依靠。

如何解决失去土地后农民的养老保险?笔者认为用“土地换取社保”是一条可行之路。“长江三角州”一些地区的土地换社保模式值得借鉴:政府征用土地后,除了给足土地补偿款外,还把原本直接支付给农民的安置费用于替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按照这种制度,失地农民到“退休年龄”(男60,女55)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如果将此制度以法形式定下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

3、外出打工农民的养老保险

养老,也是农民工遭遇的尴尬,他们既无法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又无法在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在他们年富力强,可以依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的时候,似乎不用考虑养老的问题,一旦他们变老无法在城市中打工为生的时候,他们养老又有谁来管呢?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给当前和未来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社会稳定都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

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按照目前的保险体制,即使单位和民工都参加社会保险了,也不能从工作的城市带走,这是属于地方统筹。如果带走,就只是农民工自己所交的那一部分。交了钱之后,多年后,带走的还是那么多,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工交纳保险的积极性。因此,很多不签劳务合同的民工实际上是为了逃保缴费。农民工在灵活就业过程中断保现象不断出现。1、在这个城市建立个人养老帐户,回到农村,农村没有社保制度就只好断保。2、在这个城市参保,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当地社保部门不愿接转异地参保的,致使这部分参了保的人断保。还有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所交的工资比例,各地规定差异较大。保险制度的不衔接,不统一,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政策差异……影响了劳动力充分流动,也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完善。

参保人一断保,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社会保障,也影响到社保的覆盖面。社保覆盖面一旦下降,社保基金的征缴能力、调剂能力也随之下降,最终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应当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逐渐纳入到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成为一个体系。养老保险则可以考虑全国性统筹安排。

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立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1、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向下。由单纯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下放到占全国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使每个农村劳动者都得到养老保险的惠及;2、资金统筹级别向上。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统筹应实现从县级到省级,直至到全国性的统筹安排;3、加强保险基金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真正用到农村劳动者身上;4、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管理的社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5、农村养老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例如:“三种类型农民的养老保险”。

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协调、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得以顺利实施,使农村老年人也像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劳动法学》贾俊玲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出版。

2、《社会保障法》王益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法理学》张文显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4、《社会保障学》覃有土、樊启荣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5、《劳动法》关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