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框架分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8 09:16:00

导语:侦查讯问框架分析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侦查讯问框架分析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侦查讯问参与框架机构权力权力冲突

论文提要本文利用参与框架理论对侦查讯问话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无论是在开头和结尾部分的P12R参与框架还是在信息收集部分的S3R框架中,侦查人员参与角色分布表明他们对话语内容几乎没有控制权,处于“无权势”地位。控制权分别被警察机构(讯问的开头结尾部分)和犯罪嫌疑人(信息收集部分)分配。但在语言互动细节中,侦查人员借助其强大机构权力(表现为互动中的话语权力),实现了对交际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处于“有权势”地位,而犯罪嫌疑人却处于“无权势”的地位。讯问双方的这种权力冲突关系贯穿于侦查讯问话语的全过程,将会为侦查讯问话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导言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供述和辩解,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审讯的一项侦查措施。侦查讯问是典型的机构话语,实现机构目的是机构话语最为突出的特征(Levinson,1992;Drew&Heritage,1992;廖美珍,2005)。侦查讯问的目的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统一(徐美君,2003),它在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言语互动中实现。

在侦查讯问中,讯问双方会针对自己的话语自觉或不自觉地分配给自己某种话语地位或参与角色,从而形成参与框架。侦查讯问话语在开头、信息收集和结尾三个部分中,由于各部分的功能任务以及讯问双方目的关系的不同,会话参与者对参与框架选择的也会不同。本文利用参与框架理论对侦查讯问话语各部分进行分析。

2参与框架理论

参与框架理论(participationframework)是由美国互动社会语言学家E·戈夫曼(Goffman,1981)分析日常会话时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词被说出时,处于事件感知范围内的所有人都会获得一种与这个词相关的参与地位。这些不同地位和其中合适行为的规范特征被代码化,这为(话语)社会互动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背景。”(p.3)参与框架理论是从说话者参与角色(participantroles)角度描写口语话语的一种方式。角色是以说话者的“态度”或是对话语内容的“倾向性”(orientation)来定义的。戈夫曼提出,会话参与者可以识别出四种可能的角色:发声者角色(animator)、作者角色(author)、责任者角色(principal)和对象角色(figure)。简单来讲,发声者角色是指会话者负责话语的声音产出;作者角色指会话者承担的根据目的产出语言表达式及其意义的角色;而责任者角色则是指会话者对话语产生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后果承担责任;对象角色指的是可以被他人言说的任何人或物。戈夫曼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承担角色网络中的一种或是多种角色。会话参与者在会话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自己某种话语地位并承担相应的参与角色,从而形成一种参与框架。

参与框架中的说话者的话语地位和参与角色的不同表明了说话者对自己产出话语的控制力高低和责任程度的大小。比如说,说话者对说出的话语,同时承担“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角色,那么他对自己说出话语的内容就具有控制力,同时他对这一话语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很明显,说话者同时承担“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三种角色的参与框架相比只承担“发声者”角色的参与框架,说话者在前者中对话语内容的控制力强许多。

3开头和结尾

3.1形式化语言

侦查讯问开头和结尾的功能和目的是使讯问遵循法定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在这两部分,侦查讯问话语的风格较为正式,包含了一系列形式化语言,侦查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了确保机构话语的“精确性”,有些讯问语言甚至已经提前印制在讯问笔录上,用来指导侦查人员完成必须的讯问话语。如例(1):

(1)问:我们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出示证件),现依法向你讯问×××一案的有关情况,请你如实回答。对于本案无关的问题,你有拒绝回答的权利。你听清楚没有?

答:听清楚了。

问:姓名?

答:×××。

问:性别?

答:男。

问:民族?

答:汉族。

问:出生年月?

答:1977年10月20日出生。

问:籍贯?

答:××省××市××镇××乡××村。

问:现住址?

答:××省××市××镇××乡x×村。

问:文化程度?

答:初中毕业。

问:工作单位?

答:无。

问:家庭成员?

答:父亲×××,52岁,务农。母亲×××,51岁,务农。

问:曾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情况?

答:无。

问:现在对你宣告犯罪嫌疑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

答:好。

问:以上诉讼权利和义务你听清楚了没有?

答:听清楚了。

问:你是否申请回避?

答:不中请。

问:你是否聘请律师为你提供法律帮助?

答:不聘请。

问:对于你涉嫌×××一案,你有何辩解?……

相类似的形式化机构话语模式也出现在结尾部分。这主要是符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4条之规定,即讯问笔录应当由犯罪嫌疑人核对并签名、捺指印等。例(2):

(2)问:你以上所说是否属实?

答:属实。

问:你看一下以上笔录,记录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

答:以上笔录我看了,和我说的一样。

问:那么在笔录的每一页上签名、捺手印。

3.2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参与框架分析

Heydon(2005)认为,在侦查讯问话语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侦查人员说出形式化话语时,“作者”和“责任者”的角色被分配到了警察机构身上。侦查人员使用形式化话语,对话语形式和内容没有选择自主性。侦查人员只是作为警察机构的人来说出这些话语,作为个人,他们对这些形式化话语所产生的后果不承担责任。这样,侦查人员个人承担的唯一角色就是“发声者”角色。这种参与框架可以称之为P12R参与框架,它表示的是警察机构(PdiceInstitu-tion)被赋予了两种角色(2Roles),即“作者”和“责任者”角色,而侦查人员只是承担了“发声者”角色。

侦查讯问开头和结尾部分,侦查人员使用P12R参与框架,就大大减少了自己违反法律规定的风险。相反地,如果侦查人员依靠自己判断,决定哪些词语能最好地实现法律规定的要求,他们说错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使用一个形式化的文本以及由此引发的P12R参与框架是一个方便之举。它既为侦查人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赖机制,又使讯问符合了法律规定。

同时,开头结尾部分的P12R参与框架一般也会得到犯罪嫌疑人的配合和支持。在侦查讯问开头和结尾部分,讯问双方目的关系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说至少是中性的。例如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义务时,双方的目的关系是一致的。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基本信息时,双方的目的关系就是中性的。在目的关系不冲突的状态下,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讯问双方是很容易维持P12R参与框架的。

4信息收集部分的参与框架分析

除去开头和结尾,侦查讯问中间部分是信息收集部分。侦查讯问信息收集部分的功能和任务,亦即机构赋予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和辩解。研究表明(Settle,1990;Shuy,1998),最为成功的侦查讯问就是通过讯问获取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口供,因为口供可以作为宣告案件侦破的标志,也可以在日后作为指控犯罪嫌疑人的法庭证据。拿到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的口供也是揭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自愿供述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自然说出的,而不是在讯问者的提示、诱导或强迫下做出的有罪陈述。任何口供在用作法庭上针对被告的定罪证据时,它不能被怀疑是侦查人员在讯问中通过暗示或是胁迫得到的。如此一来,侦查人员会有一种意识:犯罪嫌疑人用自己的话语说出犯罪事实将是获得口供最好的讯问方式。因此,侦查讯问信息收集部分的理想参与框架就是赋予犯罪嫌疑人“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的角色。犯罪嫌疑人对有关犯罪事实话语的声音产出、所用词语表达式和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负有完全责任。这种框架可以用一个术语S3R来表示,即犯罪嫌疑人(suspect)承担“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三种角色(3Roles)的参与框架。侦查人员在整个信息收集部分就是要引发并保持S3R参与框架,来实现机构目的。这种框架被视为是获得有效证据口供的重要手段。例(3):

(3)问:你因何事被×××派出所口头传唤?

答:因为我偷自行车被当场抓获。

问:你把当时的事情经过详细地讲一遍。

答:(略)

在上例中,侦查人员话语“你把当时的事情经过详细地讲一遍”积极地引发并维持了犯罪嫌疑人承担三种角色的S3R参与框架。

以上是从机构目的和侦查人员角度来分析的最理想的交际参与框架。那么被讯问者出于自己的交际目的会认可和坚持一种什么样的参与框架呢?我们认为被讯问者也倾向于这种S3R参与框架。在侦查讯问中,被讯问者的目的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减罪和脱罪的辩解。因此,他们会形成对案件事实的已有版本(version),而且这种版本一旦形成就很难让其发生改变(Heydon,2005)。当侦查人员的故事版本和他们的故事版本相一致时,被讯问者就会主动承担起三种角色,接受并维持S3R参与框架。当两个版本不一致时,即使是面临确凿的证据,犯罪嫌疑人也不愿意改变原有的陈述。他们会维持S3R的参与框架说出自己的故事版本,为自己罪行开脱。可以说,尽管讯问双方的目的是冲突的,但是在信息收集部分都希望引发并维持S3R参与框架。

5参与框架与机构权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侦查讯问过程中,无论是在P12R参与框架还是在S3R框架中,参与角色的分布似乎表明侦查人员对话语内容享有很少的权力。对这些话语内容的控制权分别被警察机构(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和犯罪嫌疑人(在信息收集阶段)所分配。但是,对话语内容享有控制权的一方并不必然等同于讯问过程中的有权势的一方。

在机构谈话中,代表机构一方的会话参与者享有比另一方更为广泛的权力。机构话语是一种不对称的权力谈话(Drew&Heritage,1992;Thomborrow,2002)。这种权力在机构谈话中具体表现为话语权力,亦即机构一方在话语资源上享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自由度,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Thomborrow(2002)的研究表明侦查讯问中存在着更为突出的话语权力不对称现象。这种话语权力表现为对交际资源的占有,表现在交际策略上的更多选择性。在侦查讯问中,警察机构在宏观上用话语定义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角色、地位和等级关系。在微观话语互动上,侦查人员通过沉默、打断、启动问答相邻等交际手段实现对话题的控制和参与模式的转换,从而控制犯罪嫌疑人话语的长短,掌握着讯问的方向。此种交际话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所展现出的话语结构被称之为“顺从结构”(deferencestructure)(Frankel,1990)。在顺从结构中,侦查人员对交际资源实现了全面的控制,限制着讯问双方的话语贡献量。这充分弥补了参与框架中,侦查人员在角色分配、话语内容上的“无权力”状况。

6结论

侦查讯问是一种目的支配、任务导向的机构话语,其机构目的就是获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这种机构目的是在讯问话语互动的语言细节中表达、协商和实现的,支配着整个讯问过程。参与框架是一种赋予参与者角色从而决定话语中各方地位的互动手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侦查讯问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机构目的是使讯问符合法律规定,其理想的参与框架是P12R。信息收集部分的主要机构目的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讯问双方都偏好S3R参与框架。

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在侦查讯问的信息收集部分,根据参与框架理论,犯罪嫌疑人通过S3R模式拥有对话语内容的控制权,处于“有权势”地位;而侦查人员却对话语内容没有控制权,处于“无权势”地位。但是在话语互动细节中,侦查人员凭借机构权力,利用“顺从结构”实现了对话语交际资源的控制从而享有话语控制权,处于“有权势”地位,而犯罪嫌疑人则处于“无权势”地位。侦查讯问双方的权势地位处于一种矛盾冲突关系之中,这一冲突贯穿于侦查讯问的全过程,将会为侦查讯问话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