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如何助推农村产业升级
时间:2022-12-27 09:47:28
导语:电子商务如何助推农村产业升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电子商务作为当代网络经济的主要形态之一,为农村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平台极大地降低了零散分布、单位产量较低且难以获得市场信息的农业生产者进入农产品市场的成本,促进了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及整合。电子商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主要是:首先,通过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造,促进数字农业发展;其次,通过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品供给模式的改造,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第三,建立和完善为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提供技术支撑的农业农村信息技术生态系统。
[关键词]乡村;产业形态;产业升级;虚拟企业
1电子商务为农村产业升级带来机遇
当代语境下的电子商务,通常指依托国际互联网络平台,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应用模式,在买卖双方(以及商务平台等第三方)均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资金的交换,实现谈判、签约、交易、支付等各种商务目的的一类新型商务模式。各国政府、学者和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人士基于各自所处的地位及其参与电子商务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基于交易双方的身份,电子商务可以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C2A、O2O等多种类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约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商务形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商务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涉农电子商务政策数量不断增加,政策主题从方向引领向实践指导变迁,“农村产品进城”和“电子商务扶贫”成为涉农电子商务政策的两大重点主题。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关于“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部署以来,全国各地电子商务扶贫的实践纷纷落地,涌现出浙江遂昌、江苏沙集、河北清河、山东博兴、福建兰田、甘肃成县、江苏沭阳、吉林通榆等各具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其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也有“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总体成效良好。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孙晓伟(2018)以云南文山三七为例,从长尾理论角度指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可有效实现其农业增值。贾浩杰等(2019)指出,农村电子商务的准入门槛低、采取作坊式生产经营、具有同业集聚性及产业链协同性,对于广大农村具有“普惠”价值。农业产业的升级,需要科技的推动,谢萌(2019)认为,电子商务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了新机遇。张建宁(2019)认为电子商务具备时空优势、赋能机制和市场效应,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环境条件。在生产组织方面,陈旭堂,余国新(2019)以浙江省遂昌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为案例,分析认为农村电子商务重构了乡村共同体。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方面,杨书焱(2019)认为电子商务能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提升其产业发展水平。
2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整合
在当代信息化、网络化浪潮中,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商务在内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行业、产业市场的拓展、产品及服务的升级换代、生产技术的提升,一些行业、产业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在各种推动产业升级的因素中,来自于市场需求的牵引是主要的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生产分散、个体农户产量较低、产品储存、运输不便,且较难直接获得市场信息的大量农业生产者而言,极大地降低了他们进入农产品市场的成本,并为之提供了全面、及时的市场价格信号,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城市电商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村应用环境,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与城市电子商务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城市环境下,电子商务销售商的主要需求是提高销售效率;而农村环境下,农户/合作社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需求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采收、初步加工、储存、收购、运输等供给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因循城市电商的既有模式,而必须在流程、环节、模式甚至业态等方面实现创新,才能够真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在不考虑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往往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下降,进而带来生产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改善,在宏观层面构成了产业升级的重要部分。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及其所属的行业、产业往往要为控制风险支付成本,风险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包括执法、质监、营商服务等因素在内的市场环境。在风险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作为风险厌恶者,倾向于减少或避免可能增加风险的各种市场活动,例如:避免与同行业的合作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等。因此,由于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成本,可能会对行业或产业的升级产生阻碍作用。如果将农产品的生产直至销售的过程分解为若干环节,显然,各个环节受到的有效干预越多,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就越高,农户的个体差异造成的不确定影响就越小。如:对养殖场所采取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疫病的发生;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可以有效弥补农户之间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导致产品质量的差异。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此获得的超出不干预的情况下的收益,称为干预收益。另一方面,对生产过程的干预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如:为农户统一提供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统一采取防疫措施,提供技术指导等,称为干预成本。对于收购商而言,如果对某一环节采取干预的收益大于为此支付的成本,则存在采取干预的正向激励,反之则不然。当边际干预成本等于边际干预收益时,就达到了集中干预与分散决策的均衡点。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交通和通信条件以及市场价格水平,共同决定了干预成本与干预收益的对比关系。在农户相对分散、交通运输相对不便、通信条件相对不畅的情况下,收购商很难以较低的成本对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干预,现有的订购-生产组织结构就维持在基于合同对产品进行检验、收购的环节,而不是进一步集成为集中、规范化管理的现代企业组织。
3电子商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
电子商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在上述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方式、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即数字农业;其次,当电子商务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商品供给模式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现代数字技术将从生产、商业领域进一步渗透至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中,即数字乡村;第三,上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举措,还需要数字技术、平台及相关应用构成的农业农村信息技术生态系统的支撑。
3.1促进数字农业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长期困扰农业部门的由于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在物理空间上的分散配置造成信息交换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使农业生产组织决策者可以获得与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同步的行业和市场信息;农业专家系统等应用可以为大量农业生产组织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知识普及应用效率偏低的问题。当生产效率提高后,网络农商平台可以通过预订、预售等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造成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于农业产销组织而言,如果能够依托互联网,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即可提高产销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升级。最近出现的“社区团购”,就是试图将手机用户群、社区“团长”的社交群等社交网络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对生鲜农产品销售网络进行重组的一种尝试。从市场的角度,网络的外部性是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显著特征。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以网络节点/用户数的平方速度增长,联网用户越多,每户价值就越大,具有几何积数增长特点。基于网络视角观察传统农业,会发现农业对土地要素的依赖性强,单要素(土地)生产率低,劳动力要素随生产地域分散,资本要素的聚集程度也较低,难以协调组织。对于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而言,提高用户效用,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政策路径,不是直接促进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增加,而应促进农产品用户数量以及周边需求的扩大,使其网络外部性增加,进而产生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地,对于农业产销组织而言,如果能够依托(移动)互联网,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即可提高产销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升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持续、稳定,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而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容易受到市场、气候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形成较长期的震荡。从信息论的视角,信息即确定性,风险则是不确定性,有效信息的增加意味着风险的降低。因此,引入现代数字技术,对广大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单位的产、销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可以有效对冲局部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震荡风险。联系到当前我国面临着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系到民生安全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之间,更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建立有效且密切的信息交流机制。
3.2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面临着与城市建设截然不同的制约条件,即:其一,乡村的分散格局是随生产资料(土地)的广泛分布而形成的,城市集中统一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很难复制到乡村;其二,以农业为主业的乡村布局还要服从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如果数字技术可以解决传统上必须现场处理的生产业务问题,也可能实现农业生产与乡村建设布局的合理划分,从而有利于科学高效的规划建设。如上所述,由于农业生产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局限,农村公共服务很难采取集中供给的模式,而分散供给的成本往往会很高。在现代数字技术条件下,一些传统上受到物理地域阻隔而难以提供的业务,可能采取在线服务方式取得与集中服务接近甚至更高的效果。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下,许多公共服务业务改为线上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技术生态系统
现实中的市场环境并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必要条件,特别是“信息完全性”。所以交易双方必须支付必要的信息成本,即交易成本。在一定的市场治理、技术条件等市场环境因素约束下,驱动市场主体改变其商业模式的动力来自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或效率的提高。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主要支付用于推动、完成交易的信息流。信息流包括卖方向潜在买方发布商品(服务)信息、买方搜寻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服务)信息、议价、协商合同、防范欺诈、确认交易完成等贯穿交易始终的各环节的信息交换和处理,交易各方为之付出的成本即信息成本。本质上,信息即确定性,交易中所支付的信息成本就是交易双方(各方)为降低交易的风险(即不确定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而支付的各种代价。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将大量交易集中、整合到第三方平台上,并实现了交易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避免了交易各方的人为干扰,降低了交易的监督成本。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以其公信力为参与交易的各方提供了低成本的第三方信用服务,交易者不必通过复杂的认证机制向对方提供信用证明,而只需要通过身份认证机制与平台建立相互信任,就可以与陌生人进行交易,极大地降低了交易的信用成本。与此同时,交易信息的获取、传输、分配、存储、分析等信息处理和利用的过程也需要交易双方支付相应的成本。电子商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平台,改变了传统商业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交易信息流的流动效率和有效性,降低了交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没有改变商品流动的基本方式,但是运输资源及周边服务(如:产品售后服务等)资源却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得以整合,产生了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基于对大量点对点的零散运输业务的整合,使运输工具、线路的利用率最大化,运输流程最优化,实现了将零散运输业务整合为点对点的批量运输业务,降低了单位(重量或体积)商品的运输成本。其本质是对运输业务信息的分析、整合与优化。总之,整体而言,电子商务应用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直接降低了交易信息成本,并通过新的交易规则和模式、改变信息流路径、整合优化物流信息等途径,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资金流、物流的成本,在行业或产业层面,这种趋向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宏观变化,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产业发展甚至升级。此外,农业产业升级还离不开诸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从管理的现实可行性的角度,每一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都要求相应的技术条件予以保障,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泛推行“健康码”,就建立在群众广泛使用智能手机且联网的基础上。从技术对管理的支撑作用的角度,一些新技术的突破,也促进了管理模式和措施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春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0-12-01.
[2]姚庆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64-67.
[3]孙晓伟.云南省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特征提取和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4]贾浩杰,张鑫.农村电子商务的“普惠”价值[J].人民论坛,2019(15):70-71.
[5]谢萌.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境与策略[J].农业经济,2019(12):135-136.
[6]张建宁.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作用机理及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126-127.
[7]陈旭堂,余国新.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共同体的形塑与重构——基于浙江省遂昌县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9(05):132-140.
[8]杨书焱.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机制与扶贫效果研究[J].中州学刊,2019(09):41-47.
作者:楚文海 卞伯蓉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 上一篇: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标准化体系探讨
-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