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隐性思政教育方式
时间:2022-12-07 09:22:11
导语:高职院校互联网+隐性思政教育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迅猛发展,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外部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内在精神诉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在“双高计划”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中心,高职院校结合互联网和隐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运用互联网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双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1]。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的“双高计划”提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不仅仅是技能技术水平高,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双高”院校建设中,首先也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互联网+隐性教育”无疑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高职院校结合互联网和隐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双高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1.1隐性教育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教育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对于高职学生这样的受教育者来讲,隐性教育其主要倡导一种通过对某件事物的参与,倡导学生能通过参与实现对某一理念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以实现教育引导,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利用,主要是借助一些活动及外来的条件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进行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更侧重对学生的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工作者尽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渗透、附载于其他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主地选择、判断,接受教育信息,并内化为内在的品德[2]。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2.1教育目的隐匿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匿性,思政教育工作者以间接、暗示、非强迫性的方式将承载特定教育意图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信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传播相关的教育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消除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这对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思政教育最终目的的达成具有积极意义。1.2.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渗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内容拓展到校园环境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可以在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开展,适用性较为广泛。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3]。1.2.3教育过程的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开展,适用性较为广泛且形式多样,如通过网络、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消除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引起的学生逆反心理,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并达到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性。1.2.4教学途径的开放性、灵活性相比较显性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间、地点、教学条件的限制,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学习过程。教学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依托于课本但又不依附课本,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不同的因素转变其教育的内容,也能适应教育者的差异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可将课堂引入生活,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熏陶自己、提高自己,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及灵活性,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
2互联网对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32亿,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占比高,达19.9%;教育水平方面,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21.5%;受过大学专科教育的占10.0%”。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逐渐成熟,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作为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推动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2.1积极影响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优势。首先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和隐匿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内隐于其中。第二,互联网的互动性、丰富性、灵活性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互联网的开放性符合隐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特点,突破了时空局限,有效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均可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对于充实学生业余学习时间及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第四,互联网的平等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形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合力,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更具有效性及灵活性,更能实现较好的教学目的[4]。
2.2消极影响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虚拟的大世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网络中不仅具有积极的信息,同时也具有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游戏,使学生沉迷其中分不清虚拟和现实,容易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犯罪,而且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则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学生思想认识、道德判断、价值理念错位,社会责任感缺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互联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讨论
3.1开拓网上隐性教育资源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相互补充,就需要不断开拓网上隐性教育资源。如通过云课堂、微课、慕课、微电影、微视频等现代载体,利用网络线上校园实践活动,模拟实践、网上调查、网络论坛、学校公众平台等公开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线上实践活动,如计算机技术比赛、网页设计比赛、FLASH制作和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网络实践活动中所隐含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会潜移默化地沉淀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熏陶自己、提高自己,教育效果更具有持久性,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4]。
3.2改革线下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建设是助力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根本目标是要使高职所开设的课程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课程思政,就需要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等,进一步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显性教育相结合。一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在各门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线下实践活动,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文体科技、社区及宿舍的文明创建等活动,进一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3.3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高职院校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并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学生端正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严于律己,增强对网络的免疫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主要指选择、使用、分析评价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采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繁琐的媒介信息中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不受外界媒介信息的干扰,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及抵抗力[5]。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迅猛发展,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教育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不断丰富互联网教育资源,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育实际效果,进一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荣伟,杨恒,季卫兵.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19,8(35):131-133.
[2]杨涛.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11):56-58.
[3]吴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汪灿德.互联网: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商场现代化,2009(36):94-95.
[5]李国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论析[D].吉林大学,2017.
作者:赵登攀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新课标背景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 下一篇: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