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7-25 09:55:50

导语: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从电子商务人才的供需矛盾出发,分析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教师团队、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定特色教学大纲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供需矛盾;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一、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为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诞生时间较短,相关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欠缺,而社会对电子商务相关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各高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随着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毕业生和相关企业之间又出现“供需矛盾”: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和培养体系的不成熟。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商务运营”,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在管理类院系,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部分高校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专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是“技术”人才的培养,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个别高校还存在不同的院系均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或者电子商务方向的情况。综上,高校急需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邢志良等在分析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类型和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人才“应用与创新”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1]。陈旭华以义乌市为例,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为引导、高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行业为纽带的政、校、企、行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2]。张卓绮提出基于电子商务项目驱动式的培养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符合制造业发展要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3]。周宝西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匹配问题,提出了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4]。LiuWeiyue在详细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状态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共同合作制定培养计划和落实实践环节等建议[5]。孟亚娟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产教融合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6]。胡婷婷等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行项目教学和将电子商务专业与“互联网+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建议[7]。苏曼结合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稀缺现状,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胜任问题,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8]。

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定位不清晰。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涵盖了信息技术、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会计等众多学科。把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成“商务运营”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紧抓“网店运营”这一核心技能,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网店开设、美工、运营等内容进行构建;而将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成“技术为主”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基本相同。定位的不清晰,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在求职中作出合理选择。(二)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之间连贯性差,不能互相支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且理论课程停留在表面,实践课程停留在上网搜集资料写实验报告,缺少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学生知识不系统、专业不精通、操作不熟练,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用人需求。(三)师资结构单一,层次不分明。电子商务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抽调而来。这部分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不系统,处于边学边教的阶段;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他们上课所讲授的案例大多来自网络、新闻媒体等,案例教学方法难以发挥作用,教学效果不佳。(四)实验条件不足,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电子商务专业是面向实践应用的专业,课堂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做理论储备。大部分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采购了相关的模拟软件,但由于模拟教学软件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部分高校虽然和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大多数也只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层面。(五)教材不规范,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在售的电子商务教材中,多数重视理论教学,轻视甚至忽略实践教学。部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教材,只是案例的简单汇总,缺少对案例的深入分析。

四、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量体裁衣,准确定位。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和物流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因此各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面向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以计算机等学科为主的理工类院校,应着重培养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从网站的开发、电子商务安全、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等方面着手,以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以经管类为主的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除教授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外,应注重人才的电子商务战略规划、风险分析、战略管理、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电子商务,又具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各高校应在教育部学士学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细分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培养方向。按照“实际、实践和实用”的原则,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中,可以将电子商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每一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基本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最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师团队。一是教师招聘时,除考虑应聘人员的学历背景外,还应考虑其行业从业背景。对于有电子商务行业从业经验的应聘人员,给与适当的照顾。二是教师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教师联合培养机制,从制度上保证青年教师愿意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积极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青年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践,达到了解行业需求,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的目的。三是聘请行业导师进校园。加深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践,参加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指导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四是扩宽教师视野。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电子商务学术交流;主动引进校企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电子商务相关课题研究。(四)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实验室里的实践”和参观式的企业实践问题,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满足学生课内实践的要求。二是加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日常运营。三是整合企业和校方资源,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学院,为学生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供支持。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级比赛、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带学,锻炼学生实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五)教学大纲特色化,避免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搬到课堂上。各院校,应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制定相关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培养电子商务相关技术人才的院校,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方面;培养电子商务运营人才的院校,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日常运营管理方面。避免教师“照本宣科”,抛开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大纲,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和漫长的过程,各高校应根据院校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紧盯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人才之间的矛盾,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科学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志良,温希波,张策.应用型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110-112.

[2]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66-69.

[3]张卓绮.高校面向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4]周宝西.试论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问题[J].商业时代,2014(26):80-81.

[5]LiuW.ConsiderationofInnovatingCultivationModeforElec-tronicCommerceTalentsinChina[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SocietyandBehaviouralScience,2015(3):205-215.

[6]孟亚娟.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8):94-95.

[7]胡婷婷,张文秀.高校转型发展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8):101-102.

[8]苏曼.跨境电商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70-174.

作者:袁晓建 陈侃 陈曦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