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教学与实践

时间:2022-01-13 10:12:55

导语: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教学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教学与实践

摘要:阐述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践,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分析、实践教学的设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教学模式,实训基地

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结构、技能结构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支撑了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近来“双高”计划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从首批“双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名单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重点布局。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作为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双高”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探讨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对于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水平与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目标。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为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及其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立足职业能力发展、就业导向角度,借助相关措施路径来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具体体现为:(1)培养内容转变为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保证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技术全面掌握[1]。(2)采取实训+讲授融合的培训模式来取代以往单一灌输的局面,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3)借助国企办学优势,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素质发展空间。课程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以及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在保证人才培养符合能力强、技术扎实、素质高需求的基础上,立足于“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理念进行人才培养优化,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2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的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认知、实践训练环节开展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传统专业教学开展教师对于理论授课过于重视,针对专业实训课程、活动的设置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严重受限[3-11]。对此,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可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思考:(1)强调基础实践训练的普及性。依据对传统教学开展情况的分析,结合当前交通行业现状的分析,加强对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轨道交通水电系统、轨道交通环控系统、FAS/BAS检修等工种基础实训的设置。(2)加强对基础实训严谨性把控。基础实训开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基础操作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此需保证基础实训课程开展的严谨性、严格性,依托于对电工基础实训、电子基础实训、电力拖动实训、CAD课程、机械基础课程等的开设来促进学生技能掌握。(3)增大专业实训课程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占比。高职院校需加大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依据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需求,依托先进设备、软件等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期间带领学生开展站台门实训、铁路线路检测与维护实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等项目的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关键支撑,实训实习基地的全面构建,不仅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与技术的发展,亦对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开展质量产生一定限制。为此,高职院校需积极联动合作企业加大对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结合优势力量,建成了站台门综合实训室、AFC操作与维护实训室、轨道交通车站综合机电实训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条件进行专业认知和岗位技能锻炼,在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内化的同时,促进自身实践操作、实际动手等能力的发展。此外,联合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重庆轨道实训基地、成都地铁实训基地、贵阳地铁实训基地为资源优势,开展现场机电设备检修维护、顶岗实训等实操环节。实训基地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打好实践操作基础,为学生数控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提供帮助,校外基地的建设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获得一定的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及装配体验、经验。课程体系的优化。立足于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的,结合对学生发展需求、行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在设置基础能力发展模块的同时,合理增设需求弹性模块。其中基础能力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以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职业核心能力发展需求为核心,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进行科学设置。而岗位需求弹性模块设置则是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依据对企业订单岗位需求的分析,进行弹性模块的共同确定与设置。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其课程体系结构具体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就业方向课、订单班课程等。其中实践教学项目学时占总课时的60%左右,理论教学总学时占总课时的40%左右。针对需求弹性模块课程的设置,具体又分为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针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整合相关、相近知识与技能时充分考虑到岗位职业能力等方面因素。以《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设置为例,其课程在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基础上,进行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整合与融合,结合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项目和物联网套件,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发展。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在技术中心场地开展教学实训,实训期间强调对“教、学、做”的深度融合,进而达到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手,在明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思想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而让学生就业有素质有能力,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文孝霞,杜子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6-187+192.

[2]王攀攀,毕玉珊,曹爱萍.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三对接”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2):98-99.

[3]王文深,周章添,郑秀丽.高职机电专业“分层递进、多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3):5-8.

[4]柴晓冬,方宇,郑树彬,师蔚.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75-76.

[5]曾智超.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和环境综合影响后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2):12-14.

[7]崔宏巍,朱方来.多层次协同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3):143-146.

[8]马可.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异用行为分析与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9]付燕荣,孟亚东,王旭龙,张新芳,童敏勇,关志伟.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69-171.

[10]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2(07):17-19.

[11]张天彤,马松花,支斌,韩增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8):244-248.

作者:张莉 邓勇 蒋晶 杨靓雨 熊文峰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