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规划与技术研究

时间:2022-04-01 03:19:27

导语: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规划与技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规划与技术研究

摘要:政务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务服务改革,以“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为目的,促进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城市智慧管理能力。近年来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开始创建政务大数据平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新时期为制定与我国政务工作需求相适应的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策略,文章提出几点战略规划建议,旨在为提升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战略规划;技术政务

大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就是政府进行数据管理的系统,具有5V属性,主要就是容量、速率、多样性、真实性、价值,从宏观层面来讲,政务大数据主要就是面向政府或者是政府自由的数据,涉及到生活、服务与公共三项数据。为了能够提升政府大数据的管理效果,应着重构建有关的管理平台,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合理使用先进技术,确保有关的管理平台良好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应该完善战略规划,合理使用先进技术,积极构建数据归集交换、数据管理与统一身份认证的相关平台,完善有关平台的政务大数据管理功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有序性开展。

1合理建设数据归集交换的数据管理平台

1.1平台的构建要求。对于数据归集交换平台而言,主要就是面向政务部门,合理使用完善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优势性的资源,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过程中,提升区域之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效果,达到良好的网络互通的目的,预防出现重复建设问题、纵强横弱问题、信息孤岛问题等等,使得各级政府部门都能够在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着集约化、具体性的指导。数据归集交换平台的建设,主要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合理利用原本系统的同时,对其进行扩容处理和优化处理,建设出多级条块都能融会贯通、运行管理性能和效果较高、自控能力良好、持续性扩展性能强的平台。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应遵循节约投资的基本原则,尽可能提升各种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率,创建完善的多交换域模式,增强平台的交换能力、效率,确保平台管理效果和数据采集效果,在优化并且拓展相关框架的同时,使得平台之内更好的容纳各级政府的数据共享、交换,符合政府在数据共享方面与交换方面的根本需求。1.2平台的战略规划。具体的数据归集平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根本需求,将基础性的网络设施、安全体系当做是载体,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需求制定统一规范、平台与设计的战略规划,使得平台建设工作能够向着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在有关的平台中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梳理目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交换的目的,也可以在平台中各种资源,订阅相关的信息,对政务数据进行统一性的共享与交换处理。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应保证其在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库有着专门的信息交换域,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民生资金方面、财税增收方面、经济运行监测方面的政务业务的协同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按照政府部门的具体需求,遵循着安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标准型原则等等,完善平台的可维护性能、广泛应用的性能、拓展性延展性的性能。①应该遵循标准性的战略规划原则,根据有关的法律制度、行业技术标准等,在确保合理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同时,增强信息交换的效果,尽可能使用统一性的基础设施与产品,增强其中信息交换系统的稳定性,保证通用性,健全有关的数据构架,争取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提升平台的标准化程度[1]。②遵循先进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创建耦合性较低的软件架构,利用先进的软件设计良好运行的软件系统,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同时还需将行业标准当做是基础部分,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确保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针对信息资源全面的共享处理。③遵循安全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设置有关的管理维护模式,保证所使用的基础设施部分、中间设备部分、软件硬件部分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平台的过程中,选用与标准相符的基础设施,创建科学化、有效性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完善其中的CA认证模式和SSL功能。④遵循实用性的战略规划基本原则,形成正确的平台构建和设计观念意识,完善其中的方案内容,在确保系统性能的同时,提升平台运行的合理性,确保平台运作的适用性,可以在具体工作中有效解决和应对问题,保证平台建设的实用性。⑤遵循灵活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将API接口当做是基础部分,在其中设置适配器工具,保证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良好对接,在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同时,改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松耦合性,使得系统之内的资源可以高效性的整合运用。除此之外,战略规划期间还应该遵循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的基本原则,形成良好的数据归集处理平台[2]。1.3具体的技术措施。如图1所示,数据归集平台属于数据共享平台中的一部分,构建政务大数据归集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统一的数据交换、运行管理、平台对接等规范内容,在规范性应用技术的同时不断增强相关的平台建设效果。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主要的要求为:①明确有关的平台建设内容,就是要进行交换管理平台的良好建设,保证分布式的各个节点服务器都能够统一性的接入处理,确保区级的业务都可以全面性的覆盖连接,保证数据归集交换平台具备稳定运行的性能,可以增强数据传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应该构建交换业务的多域管理模式,保证各种业务域都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换逻辑隔离。同时还需对政务资源进行统一性的目录处理,融入到有关的数据归集交换平台中,统一开展政务数据的管理工作。②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应该遵循统一性的技术规划原则,将政务数据资源的交换需求当做是基础部分,全面进行部署、逐渐落实各类工作,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遵守着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按照政务部门的具体发展、信息化的现状,明确有关的数据归集交换平台的规模和标准,使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全面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此减少平台构建的成本。在建设期间还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确保所使用技术的先进性和规范性[3]。

2合理建设系统化的数据管理平台

2.1建设内容分析。数据管理平台的具体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整合所有的数据信息,主要因为在相关平台运作的过程中,数据来源很广、类型很多,如若使用人工分类的方式,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按照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创建标准性的数据平台,自动化分类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快速进行查询和反馈,然后快速将结果呈现出来,强化部门相互的合作力度,开展深入性的预测分析工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减少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强数据管理的效果。在建设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重点开发政务大数据资源中心系统,以免出现数据资源分散性的问题,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大数据资源中心的支持下,使得政务数据信息呈现出聚集性、联通性、利用性的状态,增强数据管理的有效性。2.2制定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对于政务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来讲,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完善战略规划,保证数据管理的效果。①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健全平台的运行功能,完善其查询功能的同时,开发更多新的管理功能,便于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②应该采用数据对比的形式,准确的开展对比工作和定位工作,合理共享有关的数据信息,将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的数据融入其中进行整合对比。在完成对比以后挑选带有问题的数据,开展相关的核查工作,确保在平台中能够高效化、有效性的完成数据管理任务。③应该完善有关的数据库管理制度,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在数据收集环节、分类环节、处理环节,都可以在平台中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都应该设置密码权限,严格进行系统安全防护,以免出现病毒入侵、黑客入侵等问题。④重点进行数据管理平台的推广,在合理推广的同时增强平台的运行效果[4]。2.3具体的技术措施。建设相关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发挥各种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作用。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资源方面的梳理工作,编制相应的目录,合理开展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之后就要利用数据共享的方式、数据交换的方式、数据采集的方式等,全面整合收集需要利用的数据,保证技术的良好运作。之后就要创建安全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合理运用数据,按照业务数据需求、市民数据需求、企业数据需求等在未来的工作中合理使用数据信息。最后需要开展数据方面的有效分析工作,综合性的评判数据应用绩效,保证有关平台的良好建设发展[5]。①应该完善相关的逻辑架构,为了确保数据管理平台中各种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设置前置性的设备,利用数据桥接的形式在整体系统中将业务数据信息传输到前置设备中,业务部门按照前置机中的标准内容进行数据结构交换处理,将业务数据信息转变成为和交换数据格式相符的内容,然后输入到前置交换数据库系统中。与此同时,平台也可以利用前置机中的交换前置系统,合理进行文件、数据库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利用输出传输通道将其传输到目的端。②合理建设相关的功能架构。对于平台的功能架构来讲,在设计期间应该遵循高效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包容性原则与一致性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意识,使用模块化技术设计具有一定高内聚、松耦合特点的核心框架,确保平台具备一定的扩展性、维护性与适用性。③合理设计业务架构,使用数据管理软件系统、集成框架技术、适配器技术等,进行异构系统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保证数据管理平台中所有数据都能够互通、合理共享交换。在设置数据管理节点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其中的数据交换流程,各个部门之间都可以实时性的交换数据信息。在此期间,还需设置数据管理、监控的重心,统一性的开展数据的配置工作、管理工作和监控工作,形成良好的数据管理平台运行模式和发展体系[6]。

3合理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管理平台

3.1建设的内容分析。对于政务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来讲,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管理平台也非常重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子签名法律制度、我国相关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建设指南等,将公民的身份号码当做是唯一标识,合理采用各种身份认证技术措施,确保相关的电子身份认证之间能够相互连通,争取可以构建出与国家要求相符,能够服务大局并且全面进行连通的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使得电子政务能够获取到可持续性、可靠性的身份认证服务[7]。实际的建设工作中需要统一化的开展信息系统登录访问的管理工作,在系统之内无论用户设置还是资源共享、权限管理,都需要有着统一性的规划,在提升系统整体性的同时便于开展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使用系统中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还能设置统一性的接口部分,提升系统运行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从总体层面来讲,可以促使系统在操作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快速整合政务的数据信息,只需在区域之内注册办理公民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将其存储到系统之内,跨区域的进行业务办理,解决人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多次操作问题和多次登录注册的问题,提升业务办理方面的便利性[8]。3.2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对于同一身份认证平台来讲,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为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一定的底层平台基础保障,主要就是创建组织模型,合理设置单点登录服务、身份认证服务,同时开发移动终端的统一消息服务,整合相关的CA认证服务,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如图2)。3.3平台建设的技术措施。在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将J2EE技术当做是基础部分,合理设计基础层次、数据层次、内网与外网业务层次,在层次性设计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同时还需支持LDAP目录的访问协议,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处理,平台具备一定的扩展、容错性能,安全性符合标准,同时使用集群、负载均衡等技术措施,提升平台的运行水平。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功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具有用户集中化管理的功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私密性,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读取的速率,将所有数据信息存储到DAP目录中,在其中设置用户同步的功能,将所有数据信息转移到相关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之内,按照顺序将数据传输到业务系统之内,保证账号信息的同步性[9]。使用平台构建技术的过程中,还需完善其中的授权、认证接口,为确认身份信息提供较为可靠的认证机制,在这个端口中系统能够快速获取到用户的数据信息与权限信息,接口允许多种编程语言的应用,接入方式多元化,并且支持有关的客户端用户名密码,设置API认证接口接入形式、WEBSERVICE的接入形式,支持应用系统的操作、桌面客户端SSO部分,支持ASP开发工具、NET开发工具等等,如图3所示,相关的平台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可以确保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信息处理效果。除此之外,在建设统一身份认证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还需在其中使用PC段、客户端的消息服务技术,利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使用C/S模式开展工作,完善其中的消息推送功能、内部即时性通讯功能。在系统支持消息方面,可以应用各种终端漫游的技术措施,利用此类技术无需进行平台的设置与同步处理,可以确保云消息在各种终端中进行漫游,确保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良好运行[10]。

4结语

综上所述,政务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合理建设数据管理平台是确保有关数据信息全面管理、共享传输的基础保障,因此,应该重点关注有关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明确其中的建设内容、战略规划原则,合理使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保证在构建数据管理平台的同时提升政务大数据系统的运作效果,满足当前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海燕.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战略规划与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19,23(44)122-135.

[2]廖喜凤,陈玲霞.大数据管理模式下政务平台用户体验与居民数据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11(12):43-47.

[3]邓峰."放管服"环境下科技政务大数据平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0):75-77.

[4]刘高明.长沙"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22(17):32-33.

[5]王娟,杨现民,郑浩,等.大数据时代教育政务数据开放的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3(6):95-103.

[6]朱岩,刘国伟,王静.政务大数据安全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9,5(5):370-376.

[7]尹玉石.大数据环境下政府数据管理模式及策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8,23(44)144-156.

[8]尤慧.加快江苏政务大数据共享管理的对策研究[J].区域治理,2018,11(37):87-88.

[9]张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2):9-11.

[10]刘光亮,徐茜,徐辰生,等.烟叶生产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J].中国烟草科学,2019,40(2):92-98.

作者:魏红格 李越颖 单位:1.郑州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2.信阳农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