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工科下电子信息类课程群建设

时间:2022-03-23 03:10:23

导语:浅谈新工科下电子信息类课程群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新工科下电子信息类课程群建设

一、引言

(1)理论课程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结合我校的特殊情况,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安排通识课程,第四学年为了保证学生考研及实习时间,剩下所有的课程需要在大二大三两学年完成,这样两头松中间紧,对学生的学习氛围非常不利。此外,由于电子系前几年教师非常匮乏,导致老师所上的专业课跨度很大,前后关联的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讲授,导致先修知识对后续课程铺垫不到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知识的应用更加无从谈起。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2)实践实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能力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力度不大,缺少创新[3]。目前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虽然三个综合实习涵盖了硬件、软件设计的全部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专项训练不足,预期的锻炼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如何将实践内容服务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就业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群建设思路

工科背景下,要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造就卓越的本科专业、成就鲜活的大学学生,课程体系设计就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专业之间的藩篱和理顺脱节的校企合作关系。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采用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支持,而课程群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学生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来构架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群的建设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实践围绕”的特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的形势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破除现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教学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培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毕业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山东农业大学是综合类大学,农林水理工等多学科融合,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课程群建设在已有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衔接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5]。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课程群划分为理论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在理论课程群中建立核心课程,包括通识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课程群中,建立基础性实验实训、深度型实验实训、探究型实验实训。课程群既要见“课程”,更要“见人”,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群构建图如上图所示。该课程体系群既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目标,又要切合本校实际,尽可能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课程体系群解决的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群,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解决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存在通识教育不足、过分专业化和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通过融合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引入行业新的技术与工艺,建设新的课程群,可以较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考虑,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合理安排通识教育学时学分,改革实践体系课程群,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2)解决教学模式问题。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让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模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校于去年引进雨课堂教学模式。雨课堂通过增强PPT和微信的已有功能,能够将PPT、Word、语音、视频、试题、外部链接等直接推送到学生手机,并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实现师生在课前、课上、课后的积极互动,使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让学生的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6]。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调动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堵”变“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3)解决新培养模式问题。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商共建共享工程教育共同体,通过校企联合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共同建设课程和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等,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训练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7]。通过企业创新“训练营”,能够构建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做到融合产业要求、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使大学生了解、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拓宽研究视野,帮助大学生自身迅速成才。

四、总结

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群的构建,既发挥了提高课程授课效率和质量的作用,又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8]。根据市场需求跨学科、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做适时调整,电子信息类课程群建设方案可以适应于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工科专业,也可为省属高校同类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2]郭秀梅,王成义,张萍.“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群建设初探[J].高教学刊,2018,(12):21-23.

[3]王成义,郭秀梅,张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学刊,2019,(8):133-135.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路永华,朱晓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9,(11):97-99.

[6]裴亚南,董亚洁,王鑫.基于雨课堂的大学课堂教学互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2):50-55.

作者:郭秀梅 王成义 张萍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