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特色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1-29 04:02:40
导语:电子信息工程特色探索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应用型本科建设有助于优化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试点,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用型建设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师资建设、教学设施完善和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举措,建设具有航天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卓越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新工科;工程应用能力;航天特色
目前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是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可以看出,许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即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办学模式趋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脱节,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同构性”特征明显,多数学校通过学习国内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来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并未有效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优势资源来构建课程体系。同时,许多地方高校不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盲目向那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看齐,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区分度不大,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缺乏多样性和竞争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年被确定为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在近几年的应用型教育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尝试工作:一是打造应用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二是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前提下,结合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开设无人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专业特色;三是推动建立一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一套由企业、区域内产业和毕业生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这些有力推动了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2013年该专业被确定为学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教研室结合该专业应用型培养优势和无人机信息检测与处理特色,不断提高认识,改善办学条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无人机特色的课程新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成具有课程特色、培养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专业,成为区域性高层次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专业特色建设措施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适应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要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逐步完善。(1)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培育课程特色。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整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明确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梳理和整合系列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切实避免内容重复,体现课程间的层次性和内在联系,做到整体优化。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质量、特色鲜明的课程群。(2)夯实基础,通专兼顾,体现学科交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前沿和特色,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素质养成,拓宽学科基础,优化专业核心课程,拓展专业选修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总体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参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兼顾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与优势。专业选修课程按照模块设置,在尊重专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设立体现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型课程,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体现文理交叉,技术与艺术交融,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意识和创新活力。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并结合个人爱好,拓宽知识面,以更好适应社会的要求。(3)增加课外学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选择能力。根据学生兴趣,推行主、辅修制度,建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在课内总学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外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选修学校认证的网络视频课程(如“爱课网”、“网易公开课”)等慕课和网络课程平台上的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及专业发展方向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途径和发展空间。2.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特色,形成师资优势。师资特色建设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二是师资队伍中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专职或兼职)要占有一定比例。这就要求增加现有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打造社会服务型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对二级学院、学科(专业)教师进行调整归并,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从全体教师素质水平提高上着眼,从教学、科研骨干的重点培养和扶持上着力,实行定向跟踪培育,点对点培训,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助推教师队伍转型提升。推动高校对接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技园区和社区合作,谋求建立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实现设施共享,信息互通;在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进行科研攻关、实践实训;把社会服务与精准扶贫、智力帮扶结合起来,选送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校在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双师双能型”教师政策倾斜,增加教师服务社会的获得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计划”,由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重点引进专业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带动学科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推进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促教学水平提高;创建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团队(如无人机信息检测与处理教学团队),以专业特色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一支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3.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培育教学特色。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大力推动“翻转课堂”等研究型教学法的应用,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机制,积极鼓励和强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特点,设立专业拓展类课程(如:名师讲堂、学术讲堂、专题前沿讲座等),由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企业家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展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突出人才特色。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通过课程实践平台和社团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构建基础素质实践、专业系统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4个实践教学平台。“基础素质实践平台”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专业系统实践平台”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选择地增加重点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创业园以及各类大型学科竞赛,围绕专业和行业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创造条件。“社会实践平台”强调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通过实地调查、实践及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重视,加强与教师科研及生产实践的结合,尤其针对该专业的应用型特点,积极探索毕业设计与就业实践相统一,实现毕业设计更加多样化。同时,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大赛,学生在开展项目研究和比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获得一些奖项。从而打造人才培养品牌。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做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要求,本校认真分析了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制了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特别是面向应用,结合无人机院士工作站,建立无人机遥测信息课程群,打造了反映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学校学科建设成果的专业(课程)教学特色。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对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与重组,提出了“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与项目。另外,在教研室的牵头下二级学院相继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协会”、“无线电协会”、“无人机数据信息与图像处理小组”等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内,通过教师指导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特色,这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专业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了前期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后期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改进和完善。随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深化,结合学校无人机院士工作站平台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将会取得更多成效。
参考文献:
[1]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107-110.
[2]向瑛.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74-175.
[3]发展规划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fzghc.guat.edu.cn/info/1003/1191.htm,2017.
[4]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EB/OL].max.book118.com/html/2012/0815/2756450.shtm,2017.
[5]刘小群.基于互联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及共享平台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167-168.
[6]陈业慧,涂德凤,等.构建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教学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0):51-53.
作者:王勇军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上一篇:高校教师电子信息价值及管理研究
- 下一篇:研究型微电子人才培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