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
时间:2022-12-10 08:52:59
导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绵阳市第一支柱产业,拥有“长虹”“九洲”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通用航空、北斗导航、物联网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分析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更好地促进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问题;发展路径;保障措施
作为川北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绵阳,是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凭借众多军民融合企业、密集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总值持续上升。绵阳市得益于国家“三线建设”,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以“长虹”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企业76户,“京东方”“法液空”“兵港科技”“中油九洲”“心迪宝”“360”等一批电子信息行业知名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绵阳市,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同时,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持续上升。2017年,绵阳市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1067亿元,同比增长10%,比2012年的630亿元增长了437亿元,年均增速达9.18%。“长虹”“九洲”分别位居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6位、第30位,“长虹”持续蝉联四川百强企业第1位。(二)科研实力强劲,产业技术先进。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研发实力强劲,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7万,科技资源密集,人才规模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先进,两大龙头企业“长虹”“九洲”现已拥有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在电视机、空调、冰箱、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军事电子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性能电连接元件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技术。(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过去的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专注于数字家庭产业,结构较单一。近年来,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过去以数字家庭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雷达设备制造、通信设备产业、软件产业、电子工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经过产业的自身发展和绵阳市政府的合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了光电和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长虹智慧制造产业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京东方”“长虹”“九洲”“灵通”等企业集聚于高新区,形成了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自主芯片研发、软件和联动的光电和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长虹”“美菱”“旭虹”“海立”“华丰”“金华洋”等企业集聚于经开区,形成了发展平板整机、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材料、信息化物流园区及相应的前端配套产业的长虹智慧制造产业园;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坐落于涪城区。(四)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产品门类广泛,涉及家用电器、军事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器件、AMOLED面板(新型显示)、卫星导航、电子基础元器件等多个领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13个专业园区,培育了“长虹”“九洲”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配套中小企业,以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产业链配套企业逾200家。目前,绵阳市已形成众多特色产业。一是数字家庭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如2017年以长虹为代表的数字家庭产业总规模达到500多亿元。二是信息安全产业涵盖品类众多,如数字家庭产品、基于北斗的安全位置服务产品、数字认证等。三是军工电子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二次雷达、人防机动指挥通信、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军工电子稳步发展。
二、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份额虽高,但其产业分工层次尚处于价值链低端,仍然以简单的组装制造和基础材料的研制生产为主,关键核心部件研发生产能力不足,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且产品的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电子信息产品占多数,产业结构不合理,由电子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进程缓慢。目前,除了数字家庭产业和军工电子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以外,其余产业链不完整,如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不完整使得本地配套率不高的问题明显,上下游企业配套不紧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突出。(二)电子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高新技术行业这种脑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要求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绵阳虽然引进大量人才,但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级人才仍然占少数,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绵阳市电子信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还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够高,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还不十分突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业集聚优势尚未得以充分发挥。虽然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产业集聚,但是产业集聚性还不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且优势企业分散在不同行业和业务领域,产业集聚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虽有“长虹”“九州”这类国内知名大企业,但缺乏“专、特、精、新”能够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配套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等原因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小型科创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未能发挥带头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四)电子信息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绵阳经济依赖于“长虹”的发展,形成了“兴也长虹、衰也长虹”的局面。除了“长虹”“九州”“华龙薄膜”等少数品牌为大家所熟知以外,其他电子信息产业品牌知名度不高。电子信息产业品牌建设能力滞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弱,原创、自主性产品偏少,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五)国防科技优势发挥不明显。绵阳市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国防军工产业发达,但国防科研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不够明显。国防科研单位在与电子信息产业所涉及的产业园区建设、技术中心建设、人才培育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方面,互动交流少、合作档次不高,缺乏互动机制,使其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国防科技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防科技优势发挥不明显,达不到发展新要求。
三、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注重产业链拓展。绵阳市应抓住大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利用省委、省政府为促进绵阳市发展而出台的一些利好政策,加快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在拓展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时,应以“长虹”“九州”“华龙”等龙头企业及其关键产品为核心,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重点发展网络产品、移动通信网产品,着力开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较完整的数字家庭产品体系,加快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二)加强政府领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电子信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推动作用,应明确其作为绵阳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加强政府领导,以优势企业为基础,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优化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互联网+”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业务模式创新。建立“长虹”“九州”“中物院”“电子9所”“电子58所”和西南科技大学等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与技术转移,充分发挥研发机构的作用。在智慧城市、数字家庭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三)整合优势资源、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绵阳市是我国知名的科技城,应整合并充分利用绵阳市众多的军民融合企业、密集的科技资源、丰富的成果储备和集聚的人才等优势资源,加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在加速其集聚发展过程中,可根据国家发改委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做的军转民高技术产业链专项,以“长虹”“九州”等大企业为核心,在企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形成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规模化,发挥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益。(四)提升产品配套能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促进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应提升其产品配套能力。积极引进基础电子、集成电路、智能硬件、应用电子、高端软件等领域的配套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型配套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在本地配套,鼓励本地企业主动为龙头企业配套。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品牌建设能力,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树立品牌形象,积极打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五)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绵阳市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区、四川省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而且电子信息产业是绵阳市的支柱产业,因此,对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发挥军工产品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完善军民融合组织领导体制,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军民融合发展实力。依托绵阳科技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加快信息安全、北斗导航、大数据等电子信息领域军民融合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的建设。
四、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根据省委省政府为打造绵阳科技城而出台的利好政策,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绵阳市可利用这些利好的政策优势,实行土地政策倾斜制度,对电子信息工业项目用地,实施“绿色通道”策略,按国家相关法律对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等优惠供地。实施国防科研成果产业化激励制度,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给予扶持和鼓励机制,充分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给予国家或省级财政支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切实给予土地、税收、资金等政策方面的支持。(二)要素保障。绵阳市应根据不同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保障提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产品检测、技术开发、现代物流、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投入,重点支持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电子信息产业。(三)金融保障。绵阳应着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打破企业融资“瓶颈”。采取政府统筹协调的办法,组织市内电子信息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对接,大力支持市内符合上市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上市融资,协调帮助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采取资本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融资,促进电子信息企业壮大发展。对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企业,设立军民融合服务专营机构,量身定制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专属的金融产品。(四)人才保障。绵阳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人才利益回报机制,营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广绵阳市软件产业园区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经验,促进高校与产业园区共同培养专业性更强的高技术人才。加快实施军民融合创业团队“聚变计划”、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涌泉计划”、产业尖端创新团队“卓越计划”,实现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罗仲伟.“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J].全球化,2016(3):102-113.
[2]许爱萍,林志刚,沈英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困境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4(10):141-144.
[3]张鸿,范满航,代玉虎.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竞争力比较研究[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4(4):94-99.
[4]蔡勇志.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24-127.
[5]吴德进.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7-142.
[6]杨欢进,王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8(1):73-76.
作者:李金香 方 杰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在网络教学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税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