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工作室建设探讨

时间:2022-08-14 10:51:01

导语: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工作室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工作室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从教师工作室师生团队的建设,工作室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安排、工作室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对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类教师工作室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工作室;电子信息;应用型大学

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1]。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好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师生的能力,在此提出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类教师工作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室师生团队

(一)建设合理的学生团队

建立学生团队应选取电子信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选取的学生应对电子信息项目研究有较高兴趣。由于各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基础都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和下达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大一新生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专业知识较簿弱;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大三、大四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应用开发能力。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着重C语言程序设计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应对嵌入式系统项目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培训。

(二)建设合理的教师团队

建立合理的教师团队,首先确定申报该工作室的教师为主管教师,再由主管教师本人选取3~5名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一个教师团队,选取的教师除了本学院的教师以外,还可以选取企业的专家。工作室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教师之间要进行相互协作,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要进行相互交流。

二、教师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安排

(一)教师工作室的时间管理

规定学生每周在工作室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基于每个学生的空闲时间不统一、集中统计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困难,故教师工作室时间管理采用了一个指纹打卡仪,每个学生的进出都进行打卡登记管理。

(二)教师工作室的任务安排

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任务安排。要求大一学生自学C语言,要求报考国家二级C语言等级考试。大二的学生自学8位单片机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板,开发板上有很多的应用例子,要求大二学生熟练掌握PROTEUS和KEILC等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每人每学期进行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大三的学生自学16位单片机MSP430和32位单片机STM32系列等高端单片机,并利用高端单片机进行项目的开发[2]。

(三)教师工作室实现“三个一”的管理

每周一次的工作室QQ网络论坛,学生把每周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和反映,教师根据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态,并实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思考能力。每月一次的例会,由主管教师组织,可以选取每个学生共同空闲的时间段进行。面对面开会,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可以考核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和任务,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其他学生也可以给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学期每人一个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大二及以上高年级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项目题目,列出需要实现的功能和任务。根据功能和任务确定方案,从硬件元器件的选取和购买,硬件电路图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开发等,利用PRO-TEUS和KEILC虚拟仿真平台,进行电路的仿真与调试,最后购买元器件进行实物和产品的制作[3]。

三、实行严格的教师工作室考核机制

实施严格的教师工作室考核机制,可以将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其他学生根据他的表现进行一个客观的打分,打分的细则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时间、会议的考勤情况、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最终答辩情况给出综合成绩。总之,建立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类教师工作室,既丰富了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也加强了各专业平台及人员的融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支具备创新教育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参与实践的兴趣,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彭建英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9):43-44.

[2]孙丽明.TMS320F2812原理及其C语言程序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张兰红,陆广平.基于Proteu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