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1-07 04:38:46
导语: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国内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偏向传统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高,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甚至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2.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成果丰硕。美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目标和学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都是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结合现实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来不断推进。[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专业型、技术型为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指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较强的应用背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实践创新上。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1.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创新机制是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近几年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学分总计达到了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重庆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单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对我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
2.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及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实际需求,增加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不断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与运用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4]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学有所长。
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6]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课堂作为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7]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当前电子信息学科中用于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如Multisim、Labview、Matlab、Proteus、ADS、HFSS等。这些EDA工具软件有些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但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会涉及,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仿真软件图形化或可视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突破传统实验箱的限制,改变验证性实验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验箱实验的基础上去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结合项目的完成设置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加强与电子信息类软件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校外实习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主要在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优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各实习单位提供数据通信、网规网优、嵌入式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等不同方向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到企业进行1个月或3个月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企业培养过程中为学生配备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做指导老师,参加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近3年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课题达到30%以上。学生通过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和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锻炼了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给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一个桥梁,教师科研项目分解,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课题也可吸引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平台的建设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可以参加科技竞赛的合作团队,或者老师课题或企业项目而组建团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行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创新团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一个可以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它能够吸引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进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新的历史机遇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软件科技大学建设,总结出一套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作者:徐志国田锦单位: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上一篇:智能纺织品电子信息论文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