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

时间:2022-03-16 02:39:00

导语:分析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分析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

摘要: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更是优化学科教学软环境的催化剂。回顾并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分为两种境界:一信息技术延长了学科教学的手臂;二信息技术开阔了学科教学的视界。每一境界,其形态、优势、特征各不一样。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境界形态优势特征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很多人关于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上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和深层交互。要知道,信息技术不仅完善了学科教学的手段,拓展了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而且助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总之,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是优化学科教学软环境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科教学带来全新的网络环境和技术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台上,我们的老师也已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不自觉涉猎到自觉使用和探索的过程。事实表明,当信息技术真正为我们教师所熟练掌握并将它有机融入和全面参与到学科教学中的时候,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空间和无穷魅力确实难以低估。回顾并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我们已经做过什么,还存在什么不足;现在我们正在做着什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将来我们还将做些什么,最终又将达到怎样的境界。

按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程度和状况,我们不妨将已经走过的历程分为两种境界。

二、信息技术延长了学科教学的手臂

传统的教学是以黑板、粉笔、教材、教参为代表的,自从以课件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从此,学科教学就告别了“农耕时代”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教学的手臂得到有效延长,我们由此开始脱离缺少技术参与的原始“耕作”。尽管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在此境界尚处于最低层次,但这却是一次质的飞跃。

1、形态分析

幻灯片、课件、音频视频设备、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等信息媒体的参与,使得课堂教学信息的展示获得了全新的渠道。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也已经历,如今还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的做法。此时,信息技术尽管还仅仅作为教学一种便捷的辅助工具,担当着演示的作用,但已经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其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利用PowerPoint或者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或是为了清晰地展示讲解的思路结构,或是为了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为了直观呈现知识体系等等。

(2)是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配合课堂讲解。

(3)用图表或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4)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优势分析

尽管这一境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参与度不高,尚为初级表现形式,但它已经显示出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1)降低了人力成本。它可以大大节省老师的体力与精力,从此教师不再需要唇焦舌燥地讲解、范读,也不再需要在黑板上费劲费力地板书了,课堂教学开始脱离无谓的体力消耗;

(2)节省了时间成本。由于很多教学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单位时间由此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省去了没有意义的耗时等待。

(3)加大了教学容量。由于课件等代替了幻灯、粉笔、黑板、讲义等传统媒体,加之合理的设计与多重选择,由此课堂的教学节奏明显加快,知识容量也明显加大;

(4)丰富了教学手段。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抽象原理、演示实验等可以借助课件等来作生动的展示,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全面融合让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课堂平添了许多生机。

3、特征分析

我们对这一境界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情况也应有全面的认识,此时,它更多地还只是表现为一种工具意义和浅表影响,对教学环境深层改善的作用还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对教学理念的转变作用不大。具体说:

(1)信息技术处于从属地位。此时的信息技术还只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它还没有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需要,信息技术依然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信息技术处于游离状态。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上述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在必要时偶尔使用,有时甚至被当做教学的一种可有可无得装饰或点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彼此分离的特征仍较为明显。

(3)课堂模式处于封闭状态。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参与并没有真正改变以知识传授和占有为主的教学取向,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学生依然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依然隔离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之外,学生的作业形式及对学习的评价方式也与以往没有本质不同。

(4)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视野的拓宽,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学生仍处于听和看的观摩状态,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和互动的可能,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者,被动学习的状况并未明显改观。总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信息技术开阔了学科教学的视界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渗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以网络的全面介入和网络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标志的。从此学科教学借助网络平台让师生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教学视界由此得以有效放大,教材不再是学生的世界,而世界成了学生的教材。这是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中级表现形式,处于较高层次,是很多学校正在逐步推广使用的阶段。

1、形态分析

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已不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存在,而是作为有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而存在,作为一种技术环境和教学环境而存在,它深层次改善了教学内在环境,推动着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其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寻找和整合相关教学的信息,并将其自然糅合到教学过程中,教材虽然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但教学内容已经远远延展到教材之外。

(2)教师在平时将所需的资源分类整理,建立独立的教学资源库,将其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供学生或自主设定的对象访问,进而选择和利用其中有用信息。

(3)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提供适当的信息路径,如网址、搜索引擎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利用网络建立个人网页,或利用一些网站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4)教师利用网络的交流平台,撰写教育博客,总结反思教学得失,进行同行间的交流,或借助互联网或局域网等硬件环境,采用聊天室、在线测试、QQ、MSN以及E-mail等工具与学生进行即时对话,或交流信息,或解答疑难,或沟通情感。

2、优势分析

在此境界里,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远不止是硬件上的支撑,更主要的是营造了更为便捷自由和人性化的软环境。

1)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渠道

网络的介入,让我们拥有一片无垠的信息之海,我们可以快捷地分享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突破了过去一味地把教材和教参成为教学信息的主渠道的做法。

2)提供了即时交流的环境

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有关学习的一切交流变得自由、多样。既可以即时进行,也可以异地进行;既可以单向进行,也可以双向进行;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一。如此就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只能在教室内完成,只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做法。

3)增加沟通的机会和渠道

以往受制于技术条件,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除了电话,我们就别无选择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多种交流的平台。信息技术不仅借助网络直接提供着信息资源,同时提供着交流信息的平台资源。

3、特征分析

它所表现的特征是:

1)信息资源得以综合利用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对教学资源的搜寻和利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向的、静态的、局部的、偶尔的利用,资源的概念不是几幅图片,几段文字或几首音乐。上网成为教师搜寻资料的首选之处,常态之举,各种资源可以整合利用。

2)开放式环境得以营造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使得学科教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在网络面前,整个教学的资源显得开放、自由、丰富,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

3)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资源前,变得比以往更加平等,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学的主要取向,获取、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更为受到重视。教师不是以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的名义而存在,他们开始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

4)能力取向得以确立

以往较多的关注知识信息的多寡,现在则更为关注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能力。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成为关键所在。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已不是单纯作为一项技术而外在于学科教学,它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尽管在此阶段信息技术尚没有让学科教学全面确立自主选择、建构、创新的模式,但它所扮演着角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今后将以新学习软件的开发使用和人性化学习工具的推广普及为标志,这将是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我们今后追求的方向。在这样的技术环境和平台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也将大大提高。传统的“教堂式”教学将会变为“集市式”教学。可以预见,今后的教学将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在内的多样化的学习模式。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学习方式”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在现有阶段,我们只能在方向上作出预测,并对它美好的未来抱有一份由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