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时间:2022-12-10 10:36:01

导语: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摘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过程共同作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实践当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将会得到很好的成长。作为当代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实践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面对这样的背景,校企融合就成为了必然的出路,是今后高校教育走向未来,迎合时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分析校企融合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创新思路,希望帮助更多人了解这种教育模式的价值。

关键词:校企融合;电子信息专业;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都有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学科、该专业涵盖非常多的内容,是一门同时兼顾与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通信工程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学科。该学科本身属于应用技术学科,故实践性要求很高。作为该专业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实践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素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社会输送各种各样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的工作人员,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素养迎接今后社会的挑战。为了发挥学科教育作用和价值,需要提高对该专业建设的重视度,其具有重大意义。

二、校企合作

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企业与高校作为主体、载体,有针对性的合作。其中学校为企业提供今后的后备人才、功能人才[1]。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性指导、资金层面的帮助。该合作模式追求的是人才培养实效性与实用性,是一种共赢教育模式。当然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同样能够收获颇多,得到众多感触。该教育模式同时考虑了企业得到经济利益、学校得到教育效益、学生得到成长能力,在校企资源共享,包括人才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打造良性教育循环模式,获得更好的教育成绩、教育效益。因优势突出,故成为了今后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三、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前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当前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电子信息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非常多的帮助。教育过程中需要打造专业建设系统,教师担任主要指导人,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学生在此环节中肩负起学习主体、实践主体的角色,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下打造模式健全的实践教育系统,完成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有效培养,建立适合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实践教育体系。对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前,需要考虑到实践课程和理论教育相应内容的充分整合,共同合作做好教学内容、实践要求的整合,并将这些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在实践当中学生才能够明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此外,高校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求、目标的考虑,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与完成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创新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做好实践内容优化处理[2]。在科学组织下,达成实践教育和企业充分结合的目的,开发新时期背景下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构筑模块化教育系统、教育方式达成层次化、立体化培养目标,确保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成长。当然建设实践教育组织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追求与需要,牢牢结合行业技术趋势与要求,不断改进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系统,打造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完成学生应用能力、理论能力的开发,这样学生在进入行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快速融入到企业、行业当中发挥自身理论经验扎实的优势,奠定牢固的发展基础。在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中要把握与衔接好产业链关系,处理好校企合作的力度[3]。用共同实习、共同实验、共同组织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资源。企业可以定期选派素质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去高校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知识指导、技术指导。发挥技术优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

四、校企融合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思路

(一)互动实践。企业和高校可以共同合作,成立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在互动中完成实践教育。为了深度推进合作工作,专家团队除了要予以教育体系构建相应帮助,推动教育模式改革,也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当中,为其提供相应帮助,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与实践能力。(二)应用创新实践。为了予以人才培养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需要做好深入的分析调查工作,全面铺开调查研究活动,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与努力,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4]。除了要考虑实践教育内容与工程项目实际条件,还要借鉴工程师的培育要求,牢牢把握核心素养建设,为社会提供能够满足电子信息工程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企业与高校有着不同的优势,企业有最新的行业信息、行业技术,高校则有着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要充分结合二者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提升学生或是说企业预备人才的培训质量、培养质量。首先打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所有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都可以在实践基地中完成实习,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技术的了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参与与完成毕业设计,总结研究内容、研究课题。其次要打造校企合作实验室。因为高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土地资源,企业资金相对雄厚,所以可以共同打造联合实验室,用于研究行业最前沿的资料与技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对技术、知识建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电子设计比赛,在校企合作下解决各种行业技术难题[5]。该过程除了能够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行业发展困境,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素养,学生提前了解了自己今后从事岗位、从事行业的需求和情况。最后要共同合作建立售后服务系统,企业为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高校则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以及可用于服务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与技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根据规定要求与规定标准执行管理活动[6]。学生能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了解电子产品维修、加工、设计方式。该过程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出与学生素质相匹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产学研实践。在校企合作中产学研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需要充分考虑校企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工作,共同开发研究项目、实践项目,解决各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与技术性要素。第一时间转化科研果实,将其变成教学内容、实践内容、考核内容。该过程同时也能作用于教育,实现反哺教学,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教育能力,获得更好的教育成绩、教育效果。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与条件打造科研基地。科研基地主要就是研究各种行业领先的技术,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作为研究话题、科研课题,重视学生参与兴趣的调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实践评价。为了保障教育有效性,需要明确的评价依据、合理的考核系统用于约束学生的实践表现、实践素质。要明确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实践的评比细则、评比依据,构建完善的教师奖惩系统和评价系统,这样教师才能够投入120%的精力负责的管理、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当然也要建立企业人员和导师共同合作的实践教育系统,使所有的企业指导者与教师都能够发挥自身定位的最大化作用,提高其实践主动性,不断提高实践教育质量与效果。另外要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要求、实践课程本身的标准创作试题库,试题库当中的内容用于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综合成绩与实践素质。用这种全方位、系统化的评价模式更加客观的评价处理学生的表现与行为。(五)依托地方企业交互资源优势。未来职业教育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各种企业,随后发挥企业教育优势,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增长提供助力。高校需要牢牢结合自身环境优势以及地理优势,主动与当地的各种电子信息企业、产业合作,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拓展自己的涉及领域、涉及面。当然21世纪本身就是电子信息的世纪,因此市面上有许多的同类型行业、同类型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需要利用当地企业完成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共同合作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很多地区的高校虽然有国家大力支持,但是资源仍旧不足,只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合理的教育结构、教育课时。电子信息行业本身更新换代非常快,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教育设备更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拿到最先进的科技与设备,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与操作能力。事实上双方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都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拥有足够多的新鲜活力、新鲜血液是最为关键的,可是传统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需要浪费数年时间,这一段时间内企业无法获得相应收益。而对于高校来说则缺少足够资金补充现代化设备。传统模式下学校往往只能采购被淘汰很久的设备使用、研究落后的技术。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节省了企业多达数年的人才培养时间,节约了人力培养成本,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实践设备了解最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体验各种先进的技术设施,获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六)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作为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受益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要对象、主要目标。教与育本就是双向关系。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实践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实践教育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重视学生实践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技术涵养、知识深度的培养工作。在实践中所有的教学实施、教育组织、教学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条件考虑,用量身定做的方式确保校企融合的有效性。在教育改革中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特征、地域条件和产业特色,把握生源特点和学习能力,用因材施教方法体现与保障教育针对性,完成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采集学生在校企合作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学习效果、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做充分分析,以此为参照点调整教学方式。当然在设计教材与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有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同时兼顾与满足行业要求、学生培养要求的教育方式,确保教育价值、教育效果达标。学校一定要尽可能增加实践方面的课时,为的就是更好的培养出富有创新素质、科研能力、实践素养的学生,为企业提供更优秀、更新鲜的血液和人力资源。

五、结语

从本文的叙述不难看出,面对校企融合大背景、大趋势,高校要想培育出能力出众,足以应对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重视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强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校企融合视角下,不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有必要做好与对方的合作、互动,加深对校企融合的理解与认知,构建更为完善与合理的实践体系,用多样性的实践模式从不同视角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江淮.校企合作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33-34.

[2]胡宏梅,陈邦琼.“现代学徒制”下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路径研究[J].电子技术,2018,47(12):13-16.

[3]温一军,周洪斌,许礼捷.政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电子信息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8,21(4):36-39.

[4]彭高丰,马振中,潘萍.校企共建实验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4):86-89.

[5]马坤,郑晓齐.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190-194.

[6]张红娜,闫伟,王晓慧.浅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236+238.

作者:罗思思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