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婚恋观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4 10:21:00
导语:鲁迅婚恋观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
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
(一)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
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子君是狭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只做一些煮饭烧菜之类的家务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职家庭主妇。她没有什么爱好,开始还会听涓生讲述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则连这么一点热情也丧失了,更不用说去阅读书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随着经济上的窘迫,子君长时间受压抑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变化困惑了,面对涓生她除了点头就是沉默,终于不得不离开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诚然,子君的沉默导致了悲剧,但这并不否定她身上的闪光点,她有着强烈地反抗意识,她对于爱情是忠心的,对于这个家她也是极为珍惜的。
(二)为争得物质生活的涓生
涓生对爱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层叙述背后,始终纠缠着对希望、绝望和虚妄三者关系的心灵搏斗。涓生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热情的,表现出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敢作敢为,他藐视封建势力,大胆地热恋,大胆地同居,与种种迫害和压力抗争,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碍时,他敢于承担起责任而开始自己的挣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实现了婚姻自由与子君同居以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厌倦,正当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寻求爱的支持时,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爱情,他对子君的离去又极度地自责,婚姻的死亡把涓生从希望与期待中抛入了寂静与空虚,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人生追求和物质需求的二重结构,离开了物质需求,生命、爱情、觉醒,一切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归于虚空,在现实面前呈现出不真实,而由这样的虚空唤起的自责和忏悔恰恰成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绝望的抗争的心理力。
三、关于躁动时代婚恋悲剧的原因
(一)封建伦理道德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他们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谁也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于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这样一种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环境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封建势力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势力所导致。“雪花膏”添什么谣言,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和同居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子君的叔子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时,就是因为违反了封建伦理纲常而被托词拒之门外的。走出了这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既然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最后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啊!社会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来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议论,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社会不给他们爱和婚姻的自由空间,他们只有抗争,否则就只有灭亡,企图得到永恒的自由,只有彻底推翻一切沉滞腐朽制度,争得独立的经济权利。
(二)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浪漫使涓生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的爱子君,是仗着她的逃出这寂静和空虚,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的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怯弱与虚伪,是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流露。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由于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不得不承受起社会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家庭物质生活的压力,在经受了一番艰难的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解放。
子君是的爱情观是现实的,现实的爱情观决定了子君对婚姻的态度。子君全力以赴地寻找自由爱情,寻找自由婚姻的归宿,为了实现目标她无畏,对子君而言,爱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来仅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彼此依偎,互相鼓励,勇敢抛弃世俗的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光决意逃脱那个沉滞的社会,一往情深地去追求共同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可悲的是他们同居之后,许多弱点在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显露出来,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在生计面临断绝的困境中涓生自如的心情没有了,自私和虚伪的心理膨胀起来,爱情也在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淡。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而难以长久相爱的话,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了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冲突,走向破裂,走向崩溃。他们从轰轰烈烈充满生机开始,以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理想的追求与生活所作的抗争中,涓生从浪漫走向了现实,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向着新的生活跨进。
(三)经济的困顿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人的生理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希望在一生中要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解决生存的生理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归于空谈。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最起码的也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他们在任何时候的当务之急都必须解决物质需求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物质需要然后才有机会让爱情更加牢固,才能维持婚姻的存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有着很深的土壤,但是没有了物质基础,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终究也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根源和他们双方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原因之外,物质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当涓生被辞退的时候,子君原本的无畏变了颜色,涓生也只能忙碌于那求生的道路,先前的那些轻松没有了,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由于无端地陷入了经济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他们不能忘却经济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地重要。生活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饥饿问题同样得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是难走了很多。
四、关于鲁迅婚恋观给我们的启示
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谁也回避不了的课题。对于爱情的双方来说,爱是心心相印,爱是两情相悦,爱是男欢女爱,爱需要无畏,爱需要无私和付出,但爱更需要理性。涓生和子君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共同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在同居之前他们以全身心的爱去拥抱,去理解人生,完成了爱的自我觉醒。同居以后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琐碎的生活首先把子君彻底地改造,她和涓生开始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讨论文学,她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她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这个时候毫不留情地摆在了面前,在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们必须作出反思,向理性回归。子君在现实面前败了下来,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开始了裂痕;在涓生则决意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涓生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为爱情牺牲事业,当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以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态度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在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整合生活的现实,不能对自己心灵进行扩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处理基本的求生的难题时,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改变不了以女性为牺牲品抛弃了子君,导致子君死去。涓生虽然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但还是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最后导致由爱情浪漫转入婚姻现实的男女由此而收场。其实,爱情和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实内核,当我们把爱情看得不再平淡,给爱情赋予了太多的内容的时候,否则一旦爱情演变成婚姻,危险便会随之而来。所以天地之间这个爱字,并非如我们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只要两情相悦就行了,也不是如前卫主义者那样,爱情是一种游戏。爱情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我们用毕生去思考和演绎,当我们忘乎所以地我行我素时,生命就会给你开一个要你用一生去承受的玩笑。
影片《伤逝》展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是一曲人生中最为痛苦的梦醒了却无路可以走的灵魂咏叹调,拉开近百年的距离再审视它时,我们会感到有一份无与伦比的沉重,引起了人们对经济解放问题的关注。鲁迅认为青年知识分子走出了家庭不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平等,仍然不能得到真正彻底的婚姻自由和解放。鲁迅在1923年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青年知识分子不但要不断地为个性解放战斗,同时也要不断地为经济权利战斗,如果爱不摆脱经济上的依附性,就决不会有真正的思想独立和婚姻自由的解放。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 上一篇:纪委书记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推介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