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文化下体育电影发展研究

时间:2022-01-05 03:18:19

导语:奥林匹克文化下体育电影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奥林匹克文化下体育电影发展研究

摘要:奥林匹克文化不仅对体育发展有促进作用,还在人的价值观形成,个人行为规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等方面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电影作为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承载了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内涵,总结各个时段中国体育电影历史发展特点,提炼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内核,探寻中国体育电影发展路径,以求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内核;中国体育电影

一、引言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源于古希腊奥运会,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吸收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传统思想,极力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使现代奥运会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顾拜旦坚决反对把奥林匹克运动看作纯粹的体育竞技,坚持“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对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都有很大的影响。体育电影是奥林匹克精神最有效的传播载体,如何让更多的人通过体育电影感悟到体育的奥林匹克文化内涵,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体育电影创作的关键所在。

二、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内核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它与文化教育紧密相联,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奥林匹克文化注重体育的参与精神。顾拜旦指出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体现在比赛的竞争中,赢得冠军只是比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赛的参与精神。这种理念已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现代奥运会国际间体育交往广泛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等因素不再受到限制。奥林匹克运动使运动员在参与比赛中化解了人类仇恨,放弃政治、宗教和种族的偏见而握手言欢,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一种促进世界和平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力量。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最大特色,是奥运会与一般体育活动的根本区别。(二)奥林匹克文化注重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顾拜旦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体育运动作为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教育功能。他曾经指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独特之处是把体育运动置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使双方在冲突、对抗、竞争中相互认识并激发出各自的潜能,这一过程既鼓励运动员努力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又在比赛互动中使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为了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拼搏、榜样的示范与尊重人类的普遍伦理原则给人以快乐”。①也就是说,竞技场上身体博弈只是体育的一个方面,体育更应是一种尊重规则并给人以榜样力量为快乐的生活方式。这种理念会引领大众体育观念的改变,进而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和谐与进步。(三)奥林匹克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些年,体育界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不择手段地追求运动成绩,以牺牲身体的健康去获取金牌和奖金;政治干预、球场暴力,某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腐败等各种异化现象不断曝光,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使奥林匹克崇高的人文理想越来越远,引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前景的焦虑。解决这种“人文危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特有的方式,使大众在身体、心理、精神不断得到锻炼与滋养,在体育比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避免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罗格提出奥运新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②。这一奥运格言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健康、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三、体育电影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

体育电影是以艺术的视角对体育内容进行创作,将人的情感与意志视觉化、故事化,具有很强的精神激励作用,是一种承载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体育电影作为表现体育精神、折射体育文化的光影记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回顾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可以看出,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一直是不同时期体育电影的主题。旧中国时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部体育电影,如《二对一》《一脚踢出去》《体育皇后》等影片,表达出体育救国的时代精神及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电影的数量不断攀升,拍摄了《女篮五号》《两个小足球队》《女跳水队员》《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女跳水队员》《小足球队》等十余部影片,都是服务与国家意识形态,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至上的主题,塑造了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体育的腾飞,体育电影的数量、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出现了《沙鸥》《加油,中国队》《黑眼睛》《京都球侠》《一个女教练的自述》《候补队员》等多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在电影的形式、内容、叙事等方面不断探索,体育电影的题材更加广泛,渗透了人文精神的表达,但依然在延续国家振兴、爱国主义的主题;新世纪迎来了一个多元化表现形式的时代。具有时代气息并具鲜明个性的影片不断涌现,如《女足九号》《女帅男兵》《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闪光的羽毛》《隐形的翅膀》《篮球公园》《破风》等一批轻松幽默的元素融入到体育电影中,为体育电影的风格与主题带来了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从奥运之后到现在被称为后奥运时代,这一时期拍摄了《许海峰的枪》《极速天使》《激战》《赛车传奇》《速8》《攀登者》等影片,这些影片商业化气息浓厚,视觉动感强烈,明星荟萃,目的是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但上座率并不高,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体育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面貌,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一直是体育电影不变的主题。当然,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展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体育精神表达单一,挖掘深度不够,叙事模式陈旧,表现视角雷同等问题。体育除了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团队精神外,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主题,如“参与”意识、公平竞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体育背后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等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体育电影如果缺少了人们最渴求的终极价值和人性关爱,必将失去观众,失去体育电影应有的魅力。

四、奥林匹克文化视角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与思考

众所周知,美国好莱坞每年都创造出大批的优秀体育电影,通过对体育人物、相关事件的生动展现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表达了体育本质和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对社会的激励,得到全球广泛的观众认可。中国体育电影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不断借鉴国外优秀影片的经验,开阔眼界,探索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路径。奥林匹克文化精髓对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有很大启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体育电影如何借助于体育竞技的外在叙事背景,把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内核表现出来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让奥运精神成为体育电影主题创作的灵魂。体育运动为体育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奥林匹克文化内涵是多元的,体育运动为体育电影提供坚实文化基础,赛场内外都有丰富感人的故事,不只是励志,还有合作、竞争以及规则与沟通、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主题,都会成为竞技体育与体育电影的强大吸引力。从体育精神追求到人性探索及体育背后的社会问题都将成为体育电影文化主题,以提升体育电影的深刻立意,使观众对人的生命价值及生命意义进行思考。(二)要适应时展转换体育电影文化主题。体育电影要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关联。运动员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又存在许多的社会问题。随着政治和商业色彩对体育的入侵,“假球事件”“兴奋剂丑闻”、政治干预、球场暴力层出不穷,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道德危机都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同的时代要求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世人认可与关注,体育观众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唯金牌论”逐渐变为渴望实现体育公平竞争精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奥林匹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变化,都会对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创作带来启发,成为体育电影创作的源泉。(三)宣传新的体育观念。奥林匹克文化普及了一种新的体育观念: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体育更应是与自我进行对话、感悟生命的一种途径,是一种能带给人无限快乐的生活方式。中国体育电影在表现宏大国家主题和激烈竞技精神的文化内涵之外,还应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挖掘大众体育中触动我们的人和事,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唤起对体育的热爱,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体育的目的让体育真正地促进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发展,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和影响力。

五、结语

体育电影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有利推手,奥林匹克文化所蕴含的内容为体育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奥林匹克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中国体育电影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相信中国体育的腾飞必将带动中国体育电影的创新,带动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静.体育电影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198-202,206共6页.

[2]彭筱.中国体育精神礼赞:浅析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7X):P.107-108.

[3]王义仁.中国体育电影主题发展策略探析[J].休闲,2018(010):45.

作者:许启伟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