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表达

时间:2022-06-17 10:46:35

导语: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表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表达

摘要: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古国,中国所独具的传统人文气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尽管东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交流,但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仍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地区、民族、宗教、历史等差异使中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已不仅仅是一种东方主义符号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具有着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扬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本土文化;中国元素;好莱坞

电影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1993年,由美籍华人王颖导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会》成功上映,自此,好莱坞拓宽了中国市场,不仅改编中国经典名著、翻拍中国故事,更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大胆创新,相继推出了《黄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纱》《雪花秘扇》等十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工业以迅猛之势在国际文化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丰厚利润的商业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好莱坞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化产物,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物质元素,同时也代表了相应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层造型展示与内部深层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民族形象的对外呈现

电影作为综合性影像文本,通过传递影像文本中的视觉符号、声画信息等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受者,同时,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自中世纪末期,各国的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所著的《游记》、鲁布鲁克所著的《蒙古纪行》、柏朗嘉宾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将中国在物质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进思想传达给西方人。由明朝时期的传教士利玛窦撰编写的《中国札记》,曾启发了欧洲皇室贵族模仿中国习俗,由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追捧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通过讲述溥仪的人生历程,以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间的兴衰与落幕。影片将大量的影像篇幅对准了清王朝的宫廷生活,饱满的影像色彩、细腻的光线运用、独具深意的影调刻画充分展现了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宫。在满洲皇宫的加冕仪式上,阴暗灯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仪的身上,行礼的大臣们身处阴影,无疑暗示着此时此刻这位在接受朝臣顶礼相拜的著名皇帝,不过是一个掌握着摇摇欲坠的腐朽皇权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这座外在光鲜奢华的皇城,内里却早已悄悄衰败。影片在声音运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异域色彩。在影片中溥仪用餐时,背景音乐是苏聪所作的《lunch》,琵琶、古筝、扬琴交错进行,沉静而忧伤,所传递的浓郁古典风韵给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仪式般的皇家式饮食过程。在美国,电影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商业活动,以追求利润为首要条件”。票房收入和市场份额是电影的命脉。从诞生之日起,好莱坞就有了市场和娱乐观众的意识,如环球公司的宗旨就是“为字宙提供普遍的娱乐”。既然好莱坞试图进军中国电影界,那么它就必须努力找出与中国观众趣味相符的兴趣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皇宫作为最完整的东方历史古迹,一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战。

二、中国历史文明的有效传达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忠孝两全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电影《花木兰》中,木兰父亲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无法为国征战,花木兰毅然剪短长发,替父从军,从此换上男儿装,为国为家尽忠尽孝。电影《功夫熊猫》中,阿宝为安抚师傅内心创伤,勇于挑战敌人,保卫和平谷安全,最终成为“神龙斗士”;而太郎为夺取“神龙宝典”,与养育自己的师傅反目,最终被打败,暗射中国传统“因果报应”之说。《游檀王国经》载佛言:“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者。”在影片中扮演智慧角色的乌龟大师,始终相信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命中注定”,并讲究顺其自然,例如乌龟仙人所说“世间无巧合,一切都是注定的”“真是天意啊……”均是对佛家“因果报应”“世道轮回”的阐明。阿宝习武之地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绿瓦青砖、楼阁亭台、云雾飘渺、傍水依山,精致错落的建筑群像,层层递进,人与自然、宇宙合二为一,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传入不同国家,在审美、娱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备历史文化的强烈渗透。文化引领经济,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动力。全球化的文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若要消费产品,就必定要认同产品所在的文化背景。新世纪,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广至全世界,谁能在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占据先行者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中获得主动权。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在立足本民族文化文明的同时,准确把握当今电影发展潮流与趋势,积极应对文化竞争,以适应新时期下对电影艺术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中国本土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在国际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避免了一个国家单一文化所造成的意识形态束缚。好莱坞以文化为先锋队,经济为后继力量,开放中国市场,充分利用优势取得先机。在电影《2012》中,中国扮演了东方净土之地,描绘了神秘的中国佛教。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由此佛教传入西藏,此后,在10世纪后半期正式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导演对“藏传佛教”的表现结合了民族与历史特色。影片通过佛寺、教堂的坍塌,鲜明地传递了它所蕴含的宗教主题。意大利罗马教廷的倒塌与其他一系列西方宗教的陷落似乎暗示着创世纪的亚当与上帝的分离,而最先受难的西方宗教教徒也暗示了上帝已不再眷顾人类。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佛教,却俨然一派超凡脱俗的风采。在影片中,几乎没有出现有关藏教佛像、佛塔或是喇嘛受难的画面,在洪水淹没了圣母峰之后,老喇嘛所在的寺院才被冲毁,相较于在恐惧中集体祈祷跪求的西方教徒,老喇嘛在洪水淹没寺庙之前敲响警钟,凸显出从容不迫。著名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毫不掩饰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喜爱,电影《杀死比尔》中大量出现中国相关宗教元素。女主角为学习武功前往道观并拜白眉道长为师,学习“五步穿心掌”,最终以此击败比尔。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源起敬天祭祖的殷商,后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悠长历史。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国是最早脱离上帝的权威控制的民族。虽然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如崇拜天神和祭祀祖先等,但神学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日常生活限制却很少。“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子不语乱力怪神”,由此可见,我们对待鬼神的传统态度大多是“敬而远之”,反而对人的本我关注更大,正如儒家所言,“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亦倡导人们关注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极强的现代意义。

四、结语

研究和探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既是一项对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梳理工作,总结在不同阶段、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类特征,同时也是对好莱坞电影中不断使用中国元素的意图的解析,虽然中国元素是被应用者,但好莱坞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在进行电影制作时,我们除了学习好莱坞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应该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在立足于本土的前提下,增强自身文化的可接近性,寻求正确的道路以契合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未来打破偏见,构建平等、友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促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收获对艺术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马青.从符号学视角解读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创意———以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J].电影文学,2008(18):36.

2.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J].中国文化研究,1994(02):17-19.

3.朱天阳,周俊良.中国元素在现代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9(11):84+91.

作者:梁卉洁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