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对影片的影响
时间:2022-02-26 10:24:18
导语: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对影片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是创造的学问,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姜文在电影方面的创作值得玩味:“毫不掩饰地袒露出顽强的、坚定的、求索的艺术自我。”①
(一)创造精神。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活动里所呈现的原创性。这种艺术上的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体现为独创性,它既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也可以体现于作品的形式中,总之创造精神是一种精神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与其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是一体的。艺术家的创造精神需要通过作品来呈现,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载体。同时,创造精神也是艺术家独特艺术风格的源泉来源。一般来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需要一个生成周期,这包括模仿期与成熟期。模仿期是艺术家的一个成长过程,学习前辈的艺术成果并从中汲取营养,模仿前人的作品作为艺术典范,这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在电影艺术中,环节有多个,与绘画、音乐有所不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电影构思到剧本创作再到拍摄完成、后期剪辑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充满了导演的创造精神。(二)创作个性。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又被称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色。它是艺术家个性在其艺术作品中的综合体现,所以也被称为艺术风格。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艺术家主要受到生活经历、家庭教养、兴趣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从客观方面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受所处时代特点、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任何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由创作者本身的文化沉淀以及过往的经历所决定的,但稳定性也是相对的,艺术家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增长变化又会影响他的创作个性,继而影响其艺术作品的风格形成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稳定性和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的,这也造就了新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和艺术家的不断进步。(三)二者的关系。创造精神是创作个性的基础,艺术个性是创造精神的具体呈现。没有创造精神,创作个性就失去了支点;创作者若缺乏创作个性,创造精神就无法形成,这二者关系密切也相互依存。如果一个艺术家只保留了创造精神而缺少了自身的创作个性,就极有可能会陷入作品更新却无法建立起作品风格的死胡同中。若是电影导演只会依受众需求而创作拍摄,则会缺少导演个性。只有当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同在时,导演才有可能调度起作品中的创作环节,继而生产出令受众印象深刻又意义深远的影视作品。
二、姜文导演作品
姜文是中国第五代后期导演中艺术个性最为激扬难抑的一位创造者。(一)个人经历与背景。姜文的童年时期是在河北唐山度过的。回到父母身边后,他辗转去过贵州、湖南,直至1973年姜文全家迁至北京定居,他转学到北京七十二中。童年四处迁移的成长经历和部队的特殊环境丰富了姜文的社会阅历,并对其后来的导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电影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该片的背景设置在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快乐又肆意地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不得不说,虽然该片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但其选材精巧。也是他自己经历过的年代,少年时期的记忆就像一面镜子,红色激昂是姜文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配合王朔原著的故事内容,剧中人物马小军就像姜文的少年时期一般,对一切充满着好奇且无所畏惧。那个特殊时期周遭大多数人被压抑的性情由一个少年肆意地挥发,那些略显反叛的行为给观者带来的则是一种痛快的间接感受,这也是这部电影拥有一种跨代的高认知度的原因。导演个人经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的年代特色也使得作品表意到位,导演创作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三)《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生存》这部中篇小说,影片上映于2000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结果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该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等多项国际电影奖,在国内却因其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电影主旋律严重不合而遭到封杀。这部影片中姜文接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个性深入创作的思考,强化了他张扬的个性而又不屈服的创作性格。该片从传统抗战电影为国家为政党的宏大叙事中脱离出来,深入地挖掘了民族心理,实现了对民族性的严肃拷问。无论是那个年代中国农民的愚,还是被压抑千年的反抗意识,都最终导致了故事的悲剧结尾。姜文第二部作品反其道而行,与处女作温暖的回忆模式相比显得较为黑色,影片异于传统的表现方式,选择真实地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民安于现状,对侵略事实认识不清,是对日本侵略时期无力、恐惧还有强权强势下的懦弱等,种种比较灰暗面的表达是姜文自己对抗日战争年代的理解。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在反思历史、主题立意、格调追求、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也再一次证明了姜文的艺术创新创作能力。(四)《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了四段交错的故事,分别以疯、恋、枪和梦为主题。从主题角度上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可以看作是对原著《天鹅绒》的颠覆和再发现。结构上整部电影被分成几个段落,各个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整体逻辑对不上号,姜文导演制造了这样一种错位的故事结构,逻辑看似连通,却又相互否定。这部影片先讲述了三个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最后又颠倒时间讲述了发生在1958年冬天的故事。很显然,导演有意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破碎、颠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的理性和真实感。拼贴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并不能让普通的大众观众接受这种新式的故事讲述。当然也有评价说这部影片“虽然四个段落都是全知全能的视角,但是叙述风格却大相径庭。倒并不是说风格的拼凑有问题,这个在特吕弗和戈达尔手里简直就是万能灵药,可是对于披着好莱坞式文艺大片的《太阳》却变成了致命伤”。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太阳”这个主题在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桀骜不驯、天真烂漫,还是《鬼子来了》中马大三那颗被砍下头颅之后在刺眼的日光下渐渐闭上愚昧的双眼,以及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太阳如主旨般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这里面既有姜文作为导演对年代的眷恋与向往,也有对“太阳灼人”的思考。笔者认为《鬼子来了》遭遇国内市场封杀刺激了姜文尝试将自己所想投入到一部形式新颖的作品中即《太阳照常升起》,但却经历了第三部影片的市场遇冷,继而导致后来的姜文重新投入到商业片制作中,在电影内容创新方面以荒诞、幽默为特色,避开了电影方式上的创新与创造。(五)北洋三部曲。第一部《让子弹飞》于2010年上映,电影改编自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中一则北洋军阀时期的传奇故事。影片获得了2012年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第十一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观众票选最受瞩目电影和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等奖项。这部影片在叙事切入点上和《鬼子来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讲述了战乱纷争的年代故事,却又不选择传统的叙事方式,另辟蹊径地找到了独特的角度。电影借用北洋军阀时期“时势造英雄”的传奇故事模式,其所探究的不仅仅是英雄的品质,更多地包含了对人性、政治、民族等多层面的深度思索。通过对电影的观看我们不难发现,《让子弹飞》就像是姜文霸气、血性、匪气、善良和幽默性格特征的组合。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姜文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是其创作个性的体现。而姜文在经历了模仿前辈、追根溯源自己的童年,以及后现代式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拍摄之后,在《一步之遥》这部作品中更多采用了向历史致敬的拍摄方式。例如在影片开场就致敬《教父》,马走日与武七的对手戏几乎完全照搬了《教父》的经典开场,先入为主的画外音和特写拍摄,让熟知这段经典镜头的观众很快理解了导演的用意;再如马走日和完颜英幻飞月球模仿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E•T》和梅丽爱的《月球旅行记》,也是在向这两部影史经典作品致敬。
三、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及其意义
在导演的情结和精神方面,姜文的个人经历可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方面,目前有两种归纳,一是赵宁宇在《姜文的电影世界》一文中所提出的融合部队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的北京精神;另一是王一川在《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一文中所提出的“红小兵”情结。②部队大院和胡同,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姜文性格被这两种独特的文化风格所影响,继而发挥在自己的导演作品中,豁达乐观,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恋旧,甚至有点造反精神,这些都被导演的个性创作深入印刻在作品之中。作为一个艺术家,培育成熟的创造精神,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之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拥有创造精神。当然有一部分艺术家在一种艺术风格成熟之后就不再有新的突破,也最终导致其留下了有限的成功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姜文是成熟的,他不局限在自己已经拥有的成就范围内,无论是《鬼子来了》在题材上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太阳照常升起》在结构上突破了《鬼子来了》的线性叙述。在姜文六部电影作品中,前四部都是通过对已有文学作品的改编,但这并不局限他的导演创作,揉入导演人生经历、情感变化,其个性的创作更使电影具有了一定的“姜文风格”。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如若没有了创新,艺术行业千篇一律就会变成没有任何发展前景的一种感性之物,新的作品也会像已有作品的复制。电影起初是一门“杂耍”,但要将这门艺术性和技术性合二为一的产物发展起来,必定需要的是每一位创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作个性的辅助。创造精神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源头,是其作品情感内涵体现的途径。创造精神同时又是艺术家的基本品质,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相辅相成,导演作为电影创作的关键人物,调动自身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影作品,给作品注入导演的风格特色,并最终成就一部完美的创作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论艺术家的创造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58-64.
2.陈锦华.浅论艺术的创作个性[J].大众文艺,2010(20):128.
3.江萌.浅析姜文导演作品的主题与形式[J].电影评介,2011(08):26-27.
4.任香.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姜文电影的风格特征分析[J].电影评介,2013(09):22-23.
作者:韩语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 上一篇:机器特性巧妙地设计喜剧点
- 下一篇:奉俊昊电影叙事与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