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

时间:2022-08-17 10:10:07

导语:中国电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电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

【摘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持续发展的文明,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民族精神,然而当下的很多中国电影已无视自己所背负的文化重任,也忽视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审美情趣低下而媚俗。这些现象值得深思和反省。本文简要分析了此现象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国电影;教育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持续发展的文明,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等文化观念,到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价值观。而电影总会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正是因为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受众人数多,覆盖层面广,所以其中承载的文化精神也被广为传播,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步人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冲击下,模仿炮制了不少“大片”,但是这些电影并不在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要求故事情节的内涵处理,不在意戏剧冲突的建立,更不理会影片所应该承载的文化意义,只是用金钱堆砌出的画面精美、视觉震撼的空壳影片而已。这些电影大片,已无视自己所背负的文化重任,忽视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偏离健康向上的发展轨道。观众在品尝视觉盛宴的同时,却任由自身的审美情趣随着电影文化格调的低下而变得媚俗。西方的强势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而且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所谓的普遍主义的强势文化,但是很显然这种普遍主义文化实际是特殊主义,我们必须在交流、交往互动的前提下,进行自我重构。当电影失去了文化核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意义。电影要表现出民族文化和时代进步精神,更要反映出社会大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并且起到提升观众文化品味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塑民族精神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现状

中国于2001年12月10日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构成了全球化在中国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性话语之一。通俗地说,“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强势利益集团,通过资本和生产链条的跨国化、通过网络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泛化运作实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而实现“政治制度的同质化”和“民族国家权力的弥散化”。1“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的想象运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以经济行为策略来实现新的文化整合过程,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在某种‘普遍性’设计中,瓦解任何一种保持自身特殊努力的文化自足体,进而完成对于世界文化前景的‘普遍化’构造。”2詹姆逊曾说:“对我们许多人而言(特别是在文学和文化领域工作的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就是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更深层的恐惧在于:特定种族一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标准化的过程中将遭到破坏。”3所谓全球化大趋势,就电影行业来说,主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强势的全球性增长。对我国也是如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好莱坞大片登陆中国,关于好莱坞电影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持续建构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发展自己新的文化层面,仍然仅限于把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电影文化的全部,势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对中国民族电影来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所缺少的正是这个崭新的更有超越性的层面。当中国正在加快迈向全球化的步伐时,民族电影还停留于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民族国家形象,还把对全球性,全人类的关注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未免令人有敝帚自珍、背道而驰的感觉。另一方面,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世俗化、功利化、商品化走上前台,物质对精神的覆盖,人的世俗物质欲望的空前放大,它也无形中成为中国电影表现的重点。在大量电影作品中,围绕各种物质欲望展开错综复杂的矛盾,名车、豪宅、美女、奢侈品等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城市景观,成了许多电影的要素,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几乎无所不在地环绕着人们,对此,观众已经见惯不怪。从电影的产业化改革来说,自从实行了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波澜。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在价值观建构和民族精神传播方面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状况。内容低级庸俗、价值观混乱扭曲者有之,内容清新健康、价值观积极向上者也有之。毋庸置疑价值观混乱扭曲的电影会给观众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电影制作人把电影产业的商业属性放到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电影产业还有文化属性,忽略了电影产业还应以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于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市场机制的操纵下,商业大片乐此不疲地展现消极的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博取高额的票房。宫廷阴谋、江湖恩怨成为影片的题材,展现人性的阴暗、丑恶成为影片的内容,杀戮、暴力、情色成为影片的元素。商业大片在价值观上的混乱扭曲以及为了过分营造视觉奇观而忽略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塑造。

二、当下中国电影教育功能的衰落

电影作为人类各种信息,尤其是各种文化精神、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十分深远,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电影的功能也包括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这种效能是它在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中发挥和显露出来的,是电影文化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电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即向受众传输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是使受众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形式之一,它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以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电影作为思想教育载体时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载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二是将其承载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电影同时又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大民众的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思想品德。电影文化负载着情感、心理、思想、意识等精神性的内涵,同时,电影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物化的载体来呈现。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等除了运用语言文字记载、传播外,还可以用影像来形象地记载、传播。人类的科技发明、精神塑造和文化塑造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以影像这一载体来得到实现。例如美国影视文化对世界文化市场的霸占,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战略。它以影视产品为载体,把美国的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念推向全球,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在我国的电影发展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影片,它们通过反映时代精神、描绘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塑造出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大片和歌颂英雄人物、反映现实题材的精品。如《建国大业》《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耳熟能详的影片。影片《五朵金花》将五个名叫金花的女子以公社和集体为家的美好情操展现在观众面前。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是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影片《啊!摇篮》将充满崇高的人性美展现在银幕上,成功地使观众感受到人性美。谢晋在谈自己导演《天云山传奇》的动机时谈到:“我们未来的影片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文艺作品要发挥其艺术的力量,使它能起到提高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每个人思想境界的作用。”4还有《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启明星》《芙蓉镇》《老人与狗》《女足9号》等大批影片都是这种歌颂人性、歌颂人道主义、歌颂美好心灵、歌颂道德力量的优秀作品。但是前一段时期,一些所谓的“大片”,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唯票房是王”,追求产业吸金,而消解了文化,往往是内容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品位低俗的作品。另外,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反映年轻人生活观与价值观的青春题材的电影数量也在增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青春期》系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青春电影的投资、发行比较灵活,既可以像《青春期》一样,没有明星大牌,采用年轻演员出演,不通过院线播映,以网络媒介发行;也可以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系列一样,汇集各类明星偶像,影片拍摄、宣传耗资巨大。青春电影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在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观影需求。青春电影以戏剧的手法折射年轻人的生活,但影片中过分追求戏剧性的表达,会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三、当下中国电影民族精神表达的缺失

电影是一种以画面、声音等元素进行写实、抒情和叙事的艺术。从1994年开始,中国按照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美国“大片”,好莱坞电影风靡一时。1999年11月,中美双边签署关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人世”以后,每年将有20部美国电影进人中国市场。面对好莱坞电影强大的冲击和挑战,电影界有不少人认为,学习好莱坞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与此相应,在电影研究领域,也有人开始以好莱坞电影为标准衡量中国电影。不可否认,近年来不少大片确实获得票房成功,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国产大片文化底蕴的欠缺。首先,中国影片票房和口碑二者兼得者少,对立者多。自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票房保持较高增长,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小时代》系列等二者对立的情况更加普遍。其次,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已支离破碎,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中国文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经济崛起以后,政府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文化命运。而好莱坞电影对美国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强力建构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也使得中国政府对国产电影寄予厚望。即使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也经常遭到贬斥。JamesT.Farrell曾批判到:“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影片的特点都在于内部空虚,不遗余力地在布景、服装,以及表面细节上下功夫。对生活的表现是空虚、无聊、庸俗、幼稚的。”5而到了中国,情况似乎变得更糟,大片垄断者们侵占着受众的空间。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讲述的故事是夫妻相害、父子相残、兄弟相戮、母子兄妹乱伦的故事。它的内容和价值观都不健康,甚至对社会有害。影片中追求打斗场面的奇观效果,有的是怪异的武器和恐怖的杀戮方式,远远相悻与中华武术传统的刚柔相济之美。其次,从影片中那些密密麻麻死了一片又一片的无辜的兵卒可以看出,影片的价值观是无视普通人的生命,这些普通人只是帝王的工具罢了。这种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起了破坏作用。影片中对女性肉体的夸张展示,对肉欲表现的狂热无节制,在韩国被定级为只适合18岁以上的观众观看,在美国也是被划人青少年不宜观看的限制级电影的行列。如果仅是为了迎合西方审美趣味,为了追求国际奖项,结果只能迷失自我。“好莱坞电影有意识地用并不复杂的叙述手法来迎合大众的共同要求,使其能够满足各种观众的口味,无论何种民族、何种教育程度都能看得懂”。6如果一味追逐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会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失去了作品的民族文化根底。我们知道,当受众通过电影中的夸张地描写对社会产生一些错误认知,便很容易会受电影价值观表达的影响,盲目地接受影片中的错误行为方式。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甚至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但如果影片一味追求题材上的关注度,一味追求内容上戏剧化的呈现,过分看重票房,必然会导致影片立意的下降。当影片中过分自我、崇尚物质、爱情至上、人情冷漠等价值观传递给观众时,便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错误价值导向,甚至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在娱乐性消费盛行的今天,要真正做到宣扬民族精神,倡导正能量,就应该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导向。电影作品就是以“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社会伦理规范,通过惩恶扬善,促进社会伦理道德和谐。优秀的电影作品揭示的是人生哲学道理,社会道德伦理,传达的是优秀的民族精神,这是电影传播本身所必须具有的特定价值。而电影对于受众而言,不光是在审美中追求快乐,还要在快乐中获得对于本质意义上真、善、美的认知。综上所述,当下中国电影应当清醒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既顺应历史的潮流,又要时时警惕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对民族电影的侵蚀。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重塑民族精神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国电影要坚守住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对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电影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深度不是仅靠借鉴和模仿就能得到的,在当下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更需要的是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趣味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品力作。

作者:王斐 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