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到电影叙事空间的重构
时间:2022-07-31 03:17:55
导语:浅析新闻到电影叙事空间的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天才》是泰国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的最新作品。影片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后两周内,就已获得票房2.34亿人民币。作为一部低成本创作的商业电影,《天才》创作出了高品质的影像文本,以标新立异的创作方式开辟了同类小题材低成本电影的市场路径,充分体现了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成熟。本文试图从重构中的情感共通、重构中的“取”与“舍”以及重构中的社会现实指涉三个方面来探讨该片的创作模式和叙事技巧。
关键词:《天才》;叙事空间;重构;犯罪
一、重构中的情感共通
新闻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一般遵循客观存在的原则。而新闻所指涉的叙事空间因新闻的性质呈现出时间线性以及客观真实性的特点。具体来说,一般以符合事实的文字文本为载体,配合部分真实的采访影像或声效的模式对真实存在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从而让观众完成对信息内容的接收。根据米切尔对文本空间的分类,“字面层,即文本的物理存在;描述层,作品中表征、模仿或所指的世界……文本表现的序列原则,即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形式;故事背后的形而上空间,可以理解为生成意义的系统。”物理空间、表现空间、意义空间都是改编过程中电影叙事空间重构的关键之所在。对新闻事件进行电影改编,电影创作者在对前者的采纳上,首先要进行新闻事实符号的解码,对事件进行适当取舍,提取出有利于电影艺术加工的部分,从而进行电影艺术的编码和电影叙事空间的重构。《天才》是一部讲述作弊的青春片和犯罪片,在导演别具匠心的剪辑和配乐处理下,同时兼具谍战片和悬疑片的色彩。其故事原型是2014年轰动一时的SAT亚洲考场利用考试时差跨大洲作弊案。观看者已然大致知晓事件的原委,在物理空间上,基本遵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实空间,而在表现空间和意义空间才是凸显创作者才华的领域,创作者就必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艺术原理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建构,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主题甚至是视觉效果而服务。电影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本质相似。而电影符号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创作者通过生活中能指符码的替换实现新的所指,而这其中新的所指必定能引起创作者和观赏者情感的共通。观众对事件本身已有相应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因此,创作者如何找寻及确定事件的“入口”和“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构中的“取”与“舍”
影片中,“作弊”就是主要的事件。针对新闻事件中“跨大洲作弊”这一关键短语,显然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之际结合艺术美学和生活逻辑进行了多方位的解码编码,给予了影片女主角足够充分的作弊动机。首先是在友情与义气的压力下,帮助闺蜜在普通考试中作弊;其次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初次尝试帮助部分同学在校内各大考试作弊;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在家庭的贫穷而又丧失全部奖学金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跨大洲”作弊。创作者在编码的过程中,根据电影剧本创作理论,增加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外部的压力(学校的不公平与家庭的贫穷),使得女主角的行动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显而易见,这些外部要素在新闻事件中都是缺失的。创作者在重构《天才》电影叙事空间的过程中,还加入了青春片标志性的情感元素,也正是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懵懂爱情”的元素。显然,这是不存在于新闻事件中的要素,但是又是任何青春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情感必然是为了丰富人物而服务。当然,在影片中,爱情并未占用太多的笔墨去描绘或赘述,仅仅是一个青涩的苗头,恰如其分地轻戳了一下观众的心,又立刻畏畏缩缩地收了回去,但是却丰富了角色的塑造,丰富了青春期少年的性觉醒与成长,也可能是这样沉重的犯罪题材下惊鸿一瞥最轻松的一笔了。从对话性层面分析,创作者并未直接将人物置于情感的对话语境中,而更多地是将爱情的暧昧藏匿于潜意识里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次皱眉或一次叹息之下,这样也更贴近于真实,更不会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客观上说,影片的校园背景以及情节需求的设置也导致了情感对话语境的缺席。显然,新闻与电影无论是在社会功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截然不同,因而,从新闻叙事空间到电影叙事空间的重构注定会融合创作者更多的对于人性、人生和情感的思考,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彰显出创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才能。通过娱乐化的电影方式,让观众在对电影的观赏和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再次对新闻事件所反映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反思。
三、重构中的社会现实指涉
在影片《天才》中,创作者将作弊这一行为事实聚集在了学校考场以及国际考场上。于是,考场作为影片聚焦的场域承载了很多隐喻的能指,实现了超越客观景观表象之外的深层隐喻功能,即在能指符码背后所折射的对家庭、社会阶层、教育以及人性的思考。首先,影片中创作者为了凸显人物生存的焦虑,因此在文本包装上替换了能指符码从而设定了人物一定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反映出社会阶层所存在的差异性。在这部影片中家庭本位的缺失导致了各自家庭经济结构的迥异,因此,一旦失去奖学金后的主角,面临的是生存与教育的困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作弊这一犯罪行为。《天才》这部影片中,创作者还特地用一定的篇幅描绘了雇佣女主的富二代同学家庭的和睦与生活条件的优渥等场景。可是最讽刺的是,这些富裕得开着香槟花天酒地的优越阶层,也并未因为作弊受到任何影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化,创作者利用这种有意识的对比与叙事手段体现出复杂的社会差异关系。其次,成绩优异的主角通过帮助成绩差但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作弊而换取利益,这一有趣而荒诞的角色行为,其实存在于我们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很少能够真正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本片用这样的方式来推进观众对教育制度和现状的深思。在影片《天才》一场场的犯罪中,学校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首先是学校老师的泄题,女主帮助闺蜜作弊;其次是得知学校收取赞助费以及学校高昂的学费,女主愤懑不平帮助集体作弊从而换取金钱利益;最后更因为学校剥夺了女主的奖学金导致了女主在经济上的绝望困境,对金钱的需求欲更加强烈,因此一步步地走上了国际考场作弊而换取高额报酬这一残酷的犯罪事实。创作者对上述“老师在培训班泄露考试题目”以及“校方对学生收取赞助费”这些动作的文本设计,暗含着对学校以及老师职能缺失的批判,也是对当下社会所存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一种质疑。最后,人物的设计方面,缺陷的人格突出影片的真实性,也引起观赏者对社会的关照以及人性本真的思考。“人性的含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影片《天才》中女主最初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为金钱的压力和诱惑而暂时泯灭了人性之纯,走上了作弊之路,但她最终因看到男主的颓废没落而迷途知返;男主,本和女主一样是学校的佼佼者,同样因为对金钱的渴望和需求,不得不走上作弊的歧途,然而直到最后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人性未得到回归。创作者在对男女主的设计上,明显让观赏者觉察到主角的人性变化,从而让观赏者完成了对影片中以及现实社会中人性的观照。
四、结语
作为一部成功的青春犯罪题材影片,《天才》的横空出世为后续的青春片带来了创作上深刻的思想启迪。无论是叙事空间的重构还是社会现实的隐喻,甚至是创作者在影片风格上的别出心裁的处理,都鲜明地反映出电影创作中的无限张力。
参考文献:
1.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5-35.
2.陈翠玉,蒋海松.《七宗罪》的人性与法律之思[J].电影文学,2010(17):64-65.
作者:张国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 上一篇: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国际化论文
- 下一篇:浅谈我国早期的电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