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进军大陆前景
时间:2022-09-05 03:04:23
导语:台湾电影进军大陆前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冠军之殇———《海角七号》、《鸡排英雄》两度登陆遇“冷”
2011年1月1日,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正式实施,其中大陆方面对于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再不受进口电影配额之限制。7月12日,台湾电影《鸡排英雄》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享受到ECFA宏利的台湾电影在大陆14个城市上映。本片在台湾本土上映时取得了1.4亿台币的票房成绩,成为继《海角七号》、《艋舺》后,第三部票房破亿元的台湾本土电影。除了指标意义非凡,《鸡排英雄》更希望能够在大陆市场的票房上有所建树,但遗憾的是,《鸡排英雄》上映之后票房惨淡,两个礼拜之后又悄然下线。其实台湾电影在大陆遇冷已经不是头一遭,2009年情人节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虽然在台湾本土曾创下5.3亿新台币的惊人票房,在香港上映也取得4天200万元的不错成绩,但在大陆上映两天也才取得930万元票房,同档期的好莱坞电影《玩命快递3》则是4天2500万元票房、大陆本土小成本电影《爱得起》更是3天1000万元,使得大陆不少院线紧急调整放映场次,从每天7场调整到每天5场。接连两部台湾冠军电影信心满满而来,却铩羽而归在大陆遇冷;血脉相连、同文同种也难敌好莱坞大片侵袭,两岸的审美差异为何差距如此巨大呢?
二、票房“灵药”跨海失效———台湾电影登陆失败原因探究
(一)闽南话为主,易生文化折扣
分析近期两部在大陆上映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和《鸡排英雄》,无一例外人物语言都是以闽南话为主。闽南话是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是以福建代表,在用语习惯上专指在台湾所使用的闽南语方言,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使用。闽南话发音较为复杂,因此在观看这两部台湾电影时,闽南语地区以外的观众在理解影片上有难度,亦很难产生文化共鸣。例如《鸡排英雄》,这部描写一群在“八八八”夜市的朴实乐天的美食摊主们为了保护夜市不被强拆,联合起来,成为平民的“鸡排”英雄,与恶势力抗争的故事,如此市井气息浓厚的故事情节,人物主要的语言都是闽南俗语,不了解闽南语的观众是无法领悟其中的来源自闽南地区生活的方言意境的,票房打折扣也在所难免。
(二)忽视商业性,大陆观众难共鸣
台湾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电影“新浪潮”,并以此确立了以文艺片为主要创作题材,重视影片艺术性和国际声誉,放弃商业票房的风格。其中以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人最为出名,作为大致出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群体,新浪潮导演们成长于台湾最为动荡的年月———日据时期结束以及后殖民时期的影响、国民党携大批大陆民众入台、美国军事协防、、二二八事变、白色恐怖时期等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因此他们通常都以社会认同及现实环境关怀作为主题,以充满自传性的电影题材反映历史与现实交错、个人和时代碰撞的种种悲剧性故事[1]。尽管这一时期台湾电影在国际上大奖接踵而至,但文艺气息浓厚、叙事结构缓慢、故事情节不强等特点也严重影响了台湾电影的票房表现。特别是2006年,台湾本土电影仅占整个台湾电影市场总票房的1.6%,而反观在如今商业运作相对成熟的大陆电影市场,大陆观众的欣赏口味早已经被好莱坞商业大片所深深影响,慢节奏的台湾电影显然不能为大部分大陆观众接受,也难怪《海角七号》在大陆上映两天只取得930万元票房,同档期的好莱坞电影《玩命快递3》则是4天2500万元票房了。
(三)墙内开花墙外难再香
不少台湾电影先是在本土上映之后反响不俗,才选择到大陆电影市场分一杯羹,其中《海角七号》在上映近一年之后才进入大陆,而许多真正喜爱台湾电影的大陆观众已经通过网络、购买DVD等途径观看过该电影,即便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失去了最佳的宣传期,电影票房表现只能差强人意。
(四)选择档期无策略
在大陆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即便是票房保证的本土大导演,在选择电影上映时间上也注重策略性,避开好莱坞强档或是同类型影片的上映时间,而上述两部台湾电影的上映时期的选择都不理想,例如《鸡排英雄》7月份在大陆上映之时正是暑期强档,其中两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下》来势最猛。竞争对手如此强劲,以描述台湾夜市摊主们联合反抗黑恶势力的小成本贺岁电影也就只能成为暑期电影市场当中的炮灰了。
(五)过度删减,原味尽失
由于两岸电影审查制度不同,台湾电影在本土上映实行分级制度,主要将电影分为普遍级、保护级、辅导级、限制级;而大陆电影采取“一刀切”的审查制度,因此台湾电影进入大陆上映需要在题材、台词、主要人物的故事走向上严格把控,其中涉及违规部分都会予以删除,因此在大陆电影院放映时,观众看到的常常都不是原汁原味的正港台片。以《海角七号》为例,其中男主演因为在台北打拼事业不顺利,他的口头禅常常都是“三字经”;扮演架子鼓手的女孩每次出场都听着随身听,并唱着一首名为《爱到死》的歌曲,显现她叛逆青春期的独特性格。由于他们的台词内容违反了大陆方面对于电影内容不得“宣扬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刻意渲染、夸大民族愚昧落后或社会阴暗面”的规定,经审查后在大陆上映时全部被删除,以至于大陆观众在欣赏本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严重影响了整体的观影感受。没有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影片原味尽失,观众花钱走进影院,却看了一部看不懂故事情节的作品,票房表现当然会打折扣。尽管台湾本土电影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大陆难获青睐,但是在2011年———ECFA元年,台湾电影走出本岛,进军大陆的步伐却正在加快,两岸电影人集结各自优势,一股新的台湾电影、两岸合拍的热潮正在兴起并迅速发酵。
三、后ECFA时代,台湾电影两岸合拍新趋势
2011年11月3日,由华谊兄弟公司和原子映像联合出品、根据台湾知名漫画家几米原作改编、台湾新生代青年导演林书宇导演,两岸三地知名演员刘若英、桂纶镁、徐娇等主演的电影《星空》正式上映,这也是两岸在ECFA元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影片,影片从筹划到上映都集结了一票两岸三地的电影精英。更喜人的是,《星空》首周末即斩获千万票房,在台湾上映也以千万台币拿下新片票房榜冠军;同时影片口碑良好,在两岸、尤其是年青一代受众当中特别受到追捧。为什么横空出世的《星空》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一)因应两岸“文青”热潮,主打“小清新”《星空》的剧情相当简单,描述了一位13岁女孩在父母离异、爷爷去世后,和同班同学一同出游探险,在旅途中探寻人生价值的故事。对于现今大陆电影市场的主要受众大多是8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对于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可谓感同身受:忙于工作的父母无暇顾及生活的细节、年迈的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无法像童年时候一样体察自己进入青春期的种种困惑……而台湾电影最擅长的就是此类文艺片:在一个平淡的故事主线当中发现生活、生命的真谛。在现今两岸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大背景下,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青睐也是意料之中。
(二)主创班底强劲,号召力满分台湾影视剧在大陆风靡多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台湾的明星偶像效应。而《星空》在演员班底上启用了有“票房保证”之称的刘若英、桂纶镁等知名影星,为影片的宣传造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作为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坚,台湾流行音乐的优势一直不言而喻。《星空》此次的原声更是请来了在两岸知名度都爆棚的五月天为其谱写主题曲,在影片上映之前抢先在各大媒体播放,掀起了一波“星空”热潮,更有粉丝提前在各大网站PPS开展影片讨论专栏,提前为影片的上映预热,制片方更推波助澜,将男女主角的片场花絮、微博互动、广告代言一波接着一波在上映之前占据各大媒体版面,最终推动了票房大卖。
(三)巧攻淡季市场《星空》之所以票房颇佳,跟上映档期的选择不无关系。进入12月份,大多属于贺岁档大片来临前的短暂淡季,同时期的竞争对手相对薄弱一些,《星空》选择在这一时期上映,既避开了强劲的对手,又能在岁末影片大战到来之前占得先机。
(四)借助互联网全方位联动宣传进入互联网时代,宣传造势的主要工具都不再是往常的传统媒体,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博的流行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才是新的媒介高地。《星空》也不例外,在影片上映之前,主创人员都在新浪微博开了专栏,和粉丝提前就影片进行互动、甚至提前公映影片花絮、工作花絮等等新鲜热辣话题,为影片上制造了诸多话题,都提前为影片的票房爆发映埋伏笔。四、结语:大胆创新,两岸携手共双赢当然除了《星空》,另一部两岸合拍的《LOVE》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当中,有望在明年初和两岸的观众见面。在合拍电影的领域,两岸电影人都还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两岸电影从影片的类型、演员的选择、叙事节奏的把控、后期宣传模式等等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磨合与改进,但是展望未来华语电影市场,两岸三地电影人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并将合奏出更加恢弘的影像诗篇!
- 上一篇:司法系统服务活动指导方案
- 下一篇:后时代历史叙事及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