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电融合转型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14 10:23:22

导语:城市广电融合转型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广电融合转型路径分析

摘要:全媒体时代,面对新的传媒生态格局,城市广电必须要加强内容生产的机制创新、样态革新、业务延伸等,提高自身的产业反渗透能力,积极培育核心竞争优势,依托平台优势、内容优势推进融合转型的纵深发展。苏州广播电视台经过多年创新发展,以融媒体思维为依托,以技术逻辑为主导,从机制体制、生产平台、内容定位和业务延伸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融合转型生态闭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广电;融合转型;生态路径

苏州广电2020年1月1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评选结果,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苏州广电)位列其中,成为城市广电融合转型的典范。媒体转型发展新常态下,苏州广电以融媒体思维优化再造生产流程,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央厨房”SBS媒体云系统,实现了多源汇聚、多方生产、多路传播的体系建设;坚持打造新媒体技术研发团队,以统分结合、协作发展、全面推进的方式培育技术优势,同时坚持技术下沉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寻求与智慧城市、民生服务、政务党务等领域的契合点,最后形成了苏州广电独有的生态闭环,为其融合转型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一、组织生态:格局领先与移动优先

苏州广电虽然是地市级媒体,但其融合转型的程度却很高,最开始便明确了整体转型、移动优先、统筹发展的战略定位,从顶层设计入手抓住最核心的问题,即机制体制的转型,以此倒逼人的融合转变,充分释放制度效能,激发内部创造活力,进而形成稳定的组织生态支撑。1.组织架构重建。苏州广电对传统以媒体介质划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有步骤、有计划地重建,先后成立了全媒体编辑中心、采制中心、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以移动客户端为聚合点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同时增设融媒技术部、融媒管理部,专门负责融合生产的技术服务和考核评估。这种层级鲜明的机制体制有效统筹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实现其深层融合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最重要的是,通过机制创新,苏州广电打破了传统的单线、单向生产与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浅层融合的问题,一支队伍、多点服务、全面覆盖,充分实现了内部人才的融合。2.以移动导向落实风险管控。为了充分调动激发内部人才的创造力,尽快实现融合转型向移动终端的下沉,苏州广电坚持以移动优先为评价导向,全面实施导向管理和风险管控,有效增强了转型发展的方向性和规范性。目前,苏州广电各栏目都设有10%的社会效益评价占比,传统采编部门月度绩效评估中设有20%~40%的融媒体权重占比,有效推进了一线融合转型的落实落地。另外,苏州广电将融媒重点项目纳入部门年度绩效总目标中,以责任书的方式和工程师的方法紧抓融合。例如,苏州广电2018年成立了七个项目小组,分别负责七个重点融媒项目,如融媒体技术赋能、融媒财经报道、主播秀迭代IP孵化等,并定期开展现场推进会,通过项目细化、目标细化、责任细化,稳步推进,消除风险,有效增强了融合转型的实效性和精准性。

二、平台生态:技术下沉与智慧场景

早在2015年,苏州广电就开启了智慧广电建设计划,并先后投入1.6亿元自主研发了自己的“中央厨房”即SBS媒体云,在深化传统广电改造升级的同时,全面推进智慧场景的生产应用,真正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生产壁垒,形成了具有较强开放化、动态化、智能化的平台生态。1.集成化演播室。苏州广电不仅拥有亚太地区首家常态化应用集控一体化的Mosart系统,而且具备全国首家自主研发的智能演播室系统。前者能够实现一人一键对七个工种的集成调度,有效增强了节目制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协同操作的效率,后者则能够实现演播室各个空间的全景化呈现,而两者的结合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好的收视体验。2.智能化素材识别。苏州广电拥有全国首家常态化新闻素材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对庞大的素材库进行以图搜图、以图搜视频、快速筛查敏感人物等操作,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快速完成聚类呈现、时间定位、下载提示,为史料深挖、聚类分析、专题报道等提供了核心支撑。3.大数据新闻。苏州广电自主设计了新闻线索、传播效果、经营评估智能化分析系统,每天入库文章高达百万、采集数据两千多条,具备新闻线索、热点事件自动跟踪采集的功能,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舆情追踪与分析系统,为其大数据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4.开放化矩阵。苏州广电打造了自适配平台,能够与微博、抖音、一点资讯等30多个移动媒体进行对接,为受众提供了信息获取的多终端渠道,同时支持多种形态的一键以及传播效果的实时反馈。5.智能化推荐平台。苏州广电构建了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属性划分,进而为各类线上业务提供精准的客群分析指标。同时能够通过APP数据进行实时的受众画像绘制,精准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智能化推荐平台的使用有效延长了受众移动终端的使用时长,并提高了阅读量。

三、内容生态:舆论导向与移动创新

苏州广电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价值本位,并在守正的同时坚持求变,在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持续变革传播形态,充分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诉求,真正实现了舆论引领导向和优质服务受众,形成了既有温度、又有新意的内容生态。1.重大主题新呈现。苏州广电充分践行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职责,始终围绕重大主题报道做文章,在内容为本的坚守中彰显了文化自信。2017年和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广电与其他六省党政媒体联手推出《您又有6位亲友来电》H5新闻产品,与人民日报记者合作创作了《两会夜归人中国的科技范儿》爆款短视频,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与认可。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广电持续发力,先后推出了《60秒认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会上的“苏州好声音”》《全国两会VLOG》等融媒产品,不仅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而且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中快速掌握两会信息,重大主题的新呈现已经成为苏州广电的一大内容亮点。2.发力“移动暖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形态,同时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苏州广电在加大移动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将短视频与主流报道相结合,为受众增加正能量的内容供给,推出了全新的“移动暖视频”,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仅2019年上半年,苏州广电就推出了近400条暖视频,总播放量高达11.3亿次,而其中有80条都是百万以上的精品,甚至有点击超千万、过亿的爆款。这些爆款暖视频给受众带来了温暖、力量,如《守着你的最后十一年》,记录了退休医生周昆吾与妻子相守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谢谢你的弯腰》记录了孕妇在不同场合因无法弯腰系鞋带时,过路陌生人出手帮助的动人故事。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本的概念更具动态性,内容产品的形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且具有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城市广电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要坚持优质原创生产,在坚守舆论导向的同时,加强移动创新,积极培育内容竞争优势,而这也是实现深层融合发展的根基所在。

四、业务生态:智媒服务,无限延伸

媒体融合转型不单单是传播领域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命题。城市广电必须站在服务智慧社会建设的高度,以技术逻辑为支撑,以内容优势为依托,以社会治理思维为导向,全面推进全媒体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这也是苏州广电一直践行的重要融合之道,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苏州广电已经形成了智慧城市整合大格局,构建了具有较强延伸性的智媒服务业务生态。1.民生舆情服务。2018年下半年,苏州广电开始拓展大数据的业务范畴,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民生舆情服务领域,通过对权威网站每天上千条相关民生数据的全面抓取、挖掘与分析,按照分类标注、位置提取绘制了详细的舆情地图和追踪系统。这种个性化、专业化、持续化的民生舆情服务,不仅能够为自身大数据新闻业务的开发提供可靠支撑,而且能够为地方政府掌握舆情动态、制定公共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能够为把握未来传播趋势和舆情走向提供专业数据。苏州广电的民生舆情服务已经成为增进苏州广电媒体与受众贴合性、与政府交互性的重要手段。2.智慧城市服务。2019年下半年,苏州广电与苏州市政府正式达成合作,成为城市总入口APP项目的承建主体。随后,苏州广电明确了融服务+融媒体的格局定位,坚持开放性、先导性、智媒性原则,以“互联网+政府服务”为切入口,为苏州市所有群众提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包括查询、办事、建议、投诉等功能,逐步构建了完善的网络舆论生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与认可。另外,通过先前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项目的建设,苏州广电正式形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立体化业务格局,包括宏观层面的打造综合性城市公共服务入口,形成了融服务+融媒体内容生态系统;中观层面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运行,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同建设,逐步形成了县域融媒体改革的“苏州广电样本”;微观层面以“住枫桥”APP为依托,全面布局智慧社区,为广大市民提供智能化的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地理社区与网络社区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域融媒中心的核心功能。

五、结语

城市广电融合转型实践中,必须要树立大局观,形成内外协同的思维,从机制体制、生产平台、内容样态、业务拓展等维度入手,加强创新实践,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闭环。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内容优势、平台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释放融合转型的内部活力和创造能力,进而为实现融合转型的纵深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定华.试论城市台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以金华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为例[J].电视研究,2019(12).

[2]马进,张强盛,张婧.5G——城市广电融合发展的“新蓝海”[J].传媒,2019(22).

[3]沈文彬.城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电视,2018(07).

[4]李翔.城市台广播电视报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1).

作者:陈祎夏 彭红燕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