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影响因素及措施
时间:2022-12-12 03:10:36
导语: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影响因素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播电视行业转型与升级扩大了原本服务范围,卫星传输覆盖在实践运行过程中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传输质量、覆盖范围、通信容量等方面,使广播电视卫星通信传输网建设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结合广电卫星传输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影响传输质量,例如节目信号源、空间段、地球站、自然环境等,为了提高传输安全性,需要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
1节目信号源因素的影响与应对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与电台、电视台、地球站有直接关系,因其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所以广播电视播出前端一般会采用光纤传输信号源,当地球站获得信号源后,使用适配器转换环路网内传输DS3信号,获得ASI信号,满足DVB格式要求。如今城市框架越来越完善,道路施工次数增多,有时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挖断光纤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为了防范这一问题,需要重点讨论网点架设问题,建议建设在SDH环路网,通过环网断点自愈实现信号源高质量传输。期间为了提高信源质量与完整性,可以单独架设点对点光纤充当第三路信源。在这一前提下广播电视信号则与广播、电视切换开关相连接,自动切换开关可以在三路信源中做出选择,并且能够实现多路输出与断电直通,通过节目信号源的合理配置规避可能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带来的影响。
2空间段因素的影响与应对
如果广播电视传输卫星传输处在不同的空间段会面临一定影响,具体有三个表现:(1)卫星传输期间邻星信号的影响。因为同步卫星、轨道数量增多,所以邻星干扰会越来越严重,主要有上行、下行干扰这两种情况。导致上行干扰是原因是上行电平超出标准,用户天线口径与功率谱密度与要求不符,出现下行干扰的原因是两个卫星同时在相同的信号覆盖区内,信号传输期间便会直接影响到对方信号传输质量。(2)相邻信道的影响。两个或者多个卫星信号传输时出现交叉现象,但是宽带没有及时得到保护和隔离,导致用户载波频谱与标准相差较大。(3)操作流程不规范的影响。如果操作流程与规范要求不符,会在信号传输期间出现一些失误,进而影响到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结合空间段因素的影响,提出以下三点应对措施:(1)针对邻星信号带来的影响。如果技术人员已经确定可邻星干扰,首先要排查干扰源。换而言之,就是对带来干扰的邻星进行检测,当明确干扰对象后可以及时采取对应的手段规避干扰。(2)针对相邻信道带来的影响。技术人员要做好宽带保护与隔离,除此之外则要利用转发器,期间要保证充足的回退点,如果应用的转发器一致,需要做好转发器的监督与检测工作。加强对节目播出流程与转发器卫星节目播出的监督,将监督结果作为共用卫星转发器运行现状的判断依据。为了保证转发器的稳定运行,要有系统的应急方案,当上级部门制定卫星转发器故障的应对策略,可以马上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规避相邻信号的干扰。(3)针对操作流程不规范带来的影响。监督技术人员操作流程,如果发现不规范现象及时提醒,将影响降低最低,以免对干扰卫星传输。
3地球站因素的影响与应对
一旦地球站载波发射超功率,期间不能够对天线交叉极化隔离度进行调整,便会影响反极化用户的信号接收效果。在这一前提下地球站电缆屏蔽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对于附近环境带来的干扰,会直接影响地球站中相关设备的运行,并且出现杂波与杂音。与此同时,地球站内链路电平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如果电平配置不及时会延长地面微波、工业噪声在上行链路存在的时间。信号传输给卫星转发器的过程中存在干扰,从而引发地球站的上行干扰。面对地球站带来的干扰提出以下应对建议:(1)卫星传输期间要及时组织测试,掌握传输系统各个节点现状以及干扰范围,发现问题可以将干扰源设备调换。天线与极化器方向定期检查,杜绝偏离现象的发生。(2)若地球站干扰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立足于干扰用户公路、标定极化两个方面总结根本原因,及时组织控制工作。为了最大程度的缩小干扰范围,选址时可以采用电磁环境检测方法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并且严格执行电磁屏蔽,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若发生干扰可以快速应对,保证广播电视卫星运输的稳定运行。
4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应对
自然环境因素对于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日凌、电离层闪烁、雨衰、卫星蚀,下面针对这四点因素带来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展开分析。4.1日凌。同步卫星所处位置在地球赤道上空距离36000km距离的轨道上方,与地球的转动速度相同。进入到春分、秋分阶段,若太阳、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同处相同的直线,那么会因为太阳所形成较宽的电磁波频谱带来干扰。站在地面站角度,形成的电磁波属于巨大噪声源,直接影响到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质量,并且导致接收链路恶化、中断等问题。如果卫星传输期间出现以上问题,便将其称之为日凌。作为自然现象的一种,产生日凌的时间和地球站地理位置、接收天线电气属性有直接关系。地球站的日凌持续时间,是从太阳进入所在天线3dB波束宽度一直持续到离开3dB波束宽度之后。所以可以确定接收频率、天线口径也是地球站日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卫星通信系统处于运行状态下,必然会出现日凌现象,但是其影响范围有限,只会对地球站下行链路造成干扰。所以,为了维持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卫通公司、地球站需要按照具体经纬度、工作天线仰俯角、方位角、天线直径等数据,对日凌日期、持续时间进行预算,工作人员在发生日凌的前五分钟调整抗干扰功率自动增益系统状态,当日凌结束之后,需要间隔5分钟恢复原来的状态。如此一来,便可以缩小日凌现象的影响范围,以免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存在安全隐患。4.2电离层闪烁。因为电离层的原因,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电波从电离层中经过,可能会导致信号相位、振幅等问题,在不同幅度变化下,电离层闪烁直接影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质量。电离层闪烁作为自然环境因素的一种,与天文自然现象有直接关系,也是大自然内在且不能改变的现象。要想规避电离层闪烁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带来的影响,建议创建电离层闪烁模型,分析导致电离层闪烁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信号经过电离层采用IRI、NeQuick等方法,降低信号相位、振幅等的发生概率,实现卫星信号的正常传输。4.3雨衰。信号传输期间,如果是在降雨天气进行,或者信号传输经过降雨区,那么所传输信号发出的电波会直接被雨水吸收,将电波减弱。基于此,太阳向地球站传输电磁波时,卫星也会在电磁波干扰下弱化接收信号。为了规避雨衰的干扰,建议将地球站的天线仰角调整,以免其对信号造成干扰。另外,卫星传输期间要避免形成积水,从源头上降低雨衰的形成。4.4卫星蚀。卫星蚀现象的形成,是在卫星运行期间进入到地球阴影区域,且位于阴影区的卫星无法得到阳光直射,致使自然太阳能缺失。这时卫星要想继续维持运行,必须要为自己提供电能,从而进入所谓的“星蚀期”。卫星蚀现象的出现,会降低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信号质量,需要技术人员采取针对性对策将其解决。建议针对所形成的干扰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且及时更新现有技术,计算地球站天线视角,明确方位角、俯仰角的映射关系,制定卫星蚀干扰应对方案,为卫星供电系统提供电能,通过该项功能的不断强化应对卫星蚀的干扰,保证卫星传输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本身带有极强的复杂性、先进性、先进性特点,相关传输方式的应用难免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干扰信号传输过程,威胁传输信号质量,从而对传输结果造成破坏。所以,面对卫星传输的干扰,技术人员需要全方位分析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期间可能形成的现象,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另外,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应对,需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模型,明确卫星传输期间潜在因素,提高卫星传输质量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贾泽春.广播电视中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254+256.
[2]云鹏飞.SDH系统介绍及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05):70-72.
[3]梁卫东,张小平.广播电视卫星上行传输系统技术指标测试[J].数字传媒研究,2017,34(12):47-50+64.
[4]毛玉峰.影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安全的主要因素探析[J].通讯世界,2017(18):93.
[5]蔡明辉,刘燕.基于基变换的地球站天线视角计算及方位角、俯仰角之间的映射关系[J].电视技术,2019(4):117-120.
作者:王少磊 单位:烟台广播电视台龙口转播台
- 上一篇: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点及措施
- 下一篇: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