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的“小众化”与方言影像的发展趋势论文
时间:2022-09-29 09:23:00
导语:文化传播的“小众化”与方言影像的发展趋势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性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性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关键词:方言影像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小众化”
影像艺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影像也成为了人们对生活感受的来源。电视、电影、录象、影碟、广告等等无不用影像来吸引人们,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人了一个影像文化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影像艺术中呈现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就是方言影像作品的勃然兴起。巩俐演的“秋菊”用陕西话打起官司;张国立在《手机》中用四川话表达了教授的无奈;赵有亮用沪语吐诉着“孽债”的痛苦。当电影和电视剧用方言火了一把以后,方言栏目剧也火热开了。湖南、重庆、四川、云南、江西、陕西、天津、北京、东北三省、河南、上海等地区省市级电视台都有方言短剧。就湖南而言,本土笑星奇志和大兵的方言相声家喻户晓,在湖南受众中其地位完全超越北方相声名家。湖南经视的方言短剧《一家老小向前冲》创全国电视综艺栏目白天档收视率之最。2002年,娱乐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横空出世,成功地创造了电视娱乐方言类节目的典范。
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发轫于交通闭塞交往隔绝、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的方言,为何会成为大众传媒中的文艺的一种令人注目的工具?在现代性语境中方言影像为何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方言影像艺术的勃兴有怎样的文化背景?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一个全面的全新的学术视野予以剖析。
一、消费文化与地域文化自我确认的诉求
如果我们将自己所置身的生活与过去相比,不难发现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向。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了,社会进入到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消费物质,也消费文化。伴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适应社会大众趣味的大众文化迅速兴起,并不断挤压着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文化的转向。这种文化转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从审美的文化向消费的文化转变。
历来人们都把文化艺术理解成具有精神特征和价值特征的东西,它超越于具体和现实的功利性,不为外在的东西所左右。正如霍克海默所说,“人类,就其没有屈从于普通的标准而言,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艺术作品中实现自己。”文艺的这一特质使其与人们现实的具体生活和行为,尤其是经济生活和行为有所区别。大众文化则与以往的文化艺术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凸显商品化和消费化的特征,或者说本身就成了商品和消费品。在市场化的社会,文艺已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文化和艺术的品性发生了变化,利润和效益成为文艺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社会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艺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的口味,俯就公众,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斯科佩克认为,一个文化存在最明显的标志是“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的使用。在以区域性社会阶层为题材,反映地域文化的文艺中,采用当地观众普遍适应的方言、方音,似乎也是文艺生产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看,方言能成为深刻的社会纽带,这种纽带靠共同语是无法建立的。同一地域的人们对方言、方音的情感认同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不同职业、地位、性别、年龄、身份的人达到心理同归。在消费化文化背景下,文艺作为一个文化生产场,势必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重要定位,这时方言这种独特的言语形式可望成为连接观众的纽带,尤其是展现地域文化、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文艺生产中,方言的选择使方言言说者倍感亲切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同时使方言言说者更能理解影像文本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另一方面,生长在特定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下的观众,对共同的地方风物、历史、习俗等地域文化具有共同的认知,通过影像形式的正式播放和群体的收看,以前被主流传媒漠视和放逐的地域文化得以确认,使地域文化的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是提高和强化社会阶级地位的一种手段。方言作为民问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通过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结盟,使自身在大众传媒中的合法化得以张扬,并且通过跻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陈述而谋求自身的权威性。方言影像的出现和发展折射出地域文化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的文化诉求。而对于非方言区的观众来说,在方言影像文艺的欣赏巾,通过视觉符号的畸变和影像内容的异域性,产生新鲜、惊奇、趣味,同样可以产生出另类快感,这是方言文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原因。
正是有了文化的转向,也正因为方言影像所致,很多方言节目开播已逾十年,收视率总足名列前茅,湖南经济电视台综合频道的《一家老小向前冲》收视率居长沙第一,湖南第一;东方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老娘舅和儿孙们》收视率居上海第一;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播出,收视率居第三。方言文艺的传播保证了高收视率,高收视率反过来又影响地方媒体决策层对方言文艺传播的关注和重视,方言影像文艺的传播在传播媒介这一直面受众的文化领域日甚一日已成必然。
二、娱乐文化与方言影像的轻松平民叙事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艺术总是高于现实,它以一种对于道德、审美等精神价值追求的面貌出现,从而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对立性和超越性,在审视和批判现实的同时,引领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就把文艺视为“一种自由、解放和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反抗的承诺。”霍克海默也认为“反抗的要素内在地存在于最超然的艺术中。”历来的文艺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世界的同时,对社会生活进行评判,并显示出一定的文化价值。文艺的这种功能在大众文化这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艺从塑造人们的批判意识转变为培养人们的消费意识和娱乐意识,文艺不再负担那些沉重的政治、理想和批判的内容,不再担当道德牧师以教育和感化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的使命。正如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所说,“通俗艺术的目的是安抚,使人们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我满足,而不是催人奋进,使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言影像文艺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娱乐消遣,不再追求深度模式,放弃了高深而抽象的理想追求,淡化了终极关怀,主旨就是遵循快乐原则,使观众愉悦,重视观众的趣味,津津乐道于市井生活的情趣,零距离呈现市井百态,小人物的人事经历和悲欢离合与观众的视域融合,观众在小人物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生活支点和情感寄托,从而构建自我的生活意义和生存哲学。在“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中,方言影像文艺成为一种轻松的快感生产方式和大众欢乐活动。如湖南的奇志、大兵的方言相声,经视综合频道的《越策越开心》栏目,方言剧《一家老小向前冲》等都是这种欢乐活动的生产机智和载体。
方言影像文艺的娱乐性正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社会日益世俗化,人们摆脱了宗教式禁欲主义,更注重个人的实际生活和个人的情感际遇,个人的感情宣泄也成为合法的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滋长了享乐主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仅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且也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闲暇时光。同时,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人们生活在紧张的压力之下,闲暇时便渴望缓解自己的压力,使自己在娱乐消遣中得到暂时的安慰,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谈到民间文学的时候就说道:“民间文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家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硗脊的土地变成馥郁的花园。”19世纪农民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要求是如此,而面对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人们,更需要用轻松和娱乐来排遣和缓解自己的紧张,以获得片刻的安慰和愉悦。所以,那些表现当下关怀的内容,如反映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人们轻松愉快的生活体验,表现大众的希望和梦想,就成为方言影像所追寻的内容,追求轻松的平民叙事,放弃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
一个民族、一个社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形成了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世界的建构大都储存在语言之中。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文化世界的建构,理论上讲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是这种认识得到传播交流。口语媒介时代的口传文化,是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自然人的脑海中,是在传播中创作、加工、修改的文化。而在文字和印刷媒介时代,文化通过书写和印刷,以纸张等形式储存着。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媒介尤其是与电子媒介紧密结合,影像出版物集“视、听、读”于一体,使书籍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而且在当今世界中,大众媒介成为社会所有权力机制中的中心,成为社会文化的评判者,一种文化价值的肯定似乎只有经过大众媒介才能认定。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在当今世界中,方言影像承担着地域文化地位确认和地域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方言影像自身负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威尼斯报告中就写道:“文化认同不能单单援用国家认同这样的术语,个人的、群体的、社区的以及阶级的文化认同,事实上其本质是多面向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地域亚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并存是正常现象。公务员之家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发展历程中,竞争在不断加剧,受众市场也在发生改变,从有限媒介的单一接受到大量媒介的选择接受,促进了媒介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在这种境况下,媒介开始对传播市场进行分割,开始了小众化和个性化的进程。当今媒体不再试图争取所有受众,而是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集中精力打造有特色并能尽可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媒介产品。与此同时,现代传播理论也从“两极效果论”、“选择理论”、“个人差异论”等众多理论的纷争中逐渐以传者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靠拢,“分众”在传播理论中沉淀下来并已成现实图景。“分众”的划分原则有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和地理细分等划分原则。方言影像是按地理细分原则进行受众细分的一种市场竞争策略——以区域性受众为主要对象,以本地文化生活为内容,以独特的语言形式作为连接受众的纽带,打造无可替代的产品。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方言影像是大众传媒中“分众”传播理论的一种诠释。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规范广播电视用语,方言传播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背道而驰。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形成全国统一的通用语,消除交流的隔阂,并不是扼杀方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与保存方言没有矛盾。
总而言之,方言影像的生长和发展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如果存在的语境没有大的变化,如果中国电视产业的运营体制没有大的变化,方言影像就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艺术的两大要素。思想内容是艺术作品的骨髓,目前方言影视艺术中,除了用方言这种表达方式外,还需要更多的元素来支撑,比如内容的本土化、地域文化的表现力、语言表达的趣味化、主持人的个性化等等。为方言而方言的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粗俗的方言表述更应该屏弃。
- 上一篇:国税局工作人员奉献演讲稿
- 下一篇: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