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改革

时间:2022-11-01 08:36:37

导语:互联网+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改革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质与内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结合互联网+的社会时代背景,从理论课程、专业实践上与时俱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编导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革

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成为各所高校新开的热门专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数据,目前我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共有172所。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繁荣大发展的同时,许多学校都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展开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研究。事实上,现阶段互联网+的运作模式、网台联动的趋势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这些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诉求。

一、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面临的挑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早开办于21世纪初,按照专业设置,“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应用型方向为主,注重学生的采、编、播、导的能力。受采编设备和播出机器的影响,早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性非常强,入门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而现阶段,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运用、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各式拍摄、直播的设备层出不穷,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视频采编、传播的方式更加的便捷,难度越来越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被渐渐剥离。如同“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将渐次地引起符号表达、人机交互、环境交流结构的变化,进而系统的改变一个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本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式微,以至于我们需要在广播电视这个母题下,在现有的探索基础上,在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紧叩时代脉络,拓宽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建设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设

置问题思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其基础理论课一般为概论、导论课,如广播电视概论、电影学导论。专业课细分如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专题片创作、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后期制作等课程。从现有的学科建设上看,在专业课设置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围绕电视做文章,此外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缺乏区分度与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区分不大,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也笑称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多交钱的广播电视学”。从理论课的结构设置来看,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电视媒体实务相关的课程较多,电视观念的课程较少或者几乎没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但是思维受限,后劲不足。现阶段,电视受众的需求急遽地变化,从80年代精英文化的启蒙烛照,到90年代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再到21世纪初,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电视制作的观念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所以从理论课程的结构设置上看,观念类、文化类、艺术综合类的课程需要补充。此外,从社会需要上看,现有的专业理论课程,还亟需增加新媒体相关的课程。虽然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新媒体课程的探索,但是远远不够。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及web2.0的理解是片面的、感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理解与实际性的操作。而现阶段,从就业的形式与方向来看,相当数量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并非就业于传统的广电媒体,去新媒体做公共号、做短视频、做直播成为就业的一大新趋势。最后,从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看,部分学校的专业安排不尽合理。现在,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考研也是一大主流的选择。部分学校在大三下安排了过多的实践教学,轻视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导致了学生精力分散,考研成功率不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设置问题思考

从实践教学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应用型为主,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加入了大量的实践教学。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传统课程如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分镜头脚本创作等。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课程,二是学生实习。实践课程设置的问题与理论课程设置的问题相类似,课程的开设还是基于传统电视媒体展开的,极其缺乏对社会化媒体的实践探索。现阶段,微信公共号的写作、短视频的制作、直播平台的操作与播出、头条号、大鱼号的写作及各类APP的运营宣传策划,需要我们展开实践。此外,在专业实习上,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县市级宣传媒体单位难以接洽大规模的实习生统一培训、所以分散实习成为主流方式。分散实习的方式较为灵活,但是如何保证实习效果,也是值得商讨的问题。

四、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的创新改革毋庸赘言,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深受其他新型社会化媒体的冲击。同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居安思危,不能因为现阶段招生火爆,而忽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要有忧患意识、用户思维。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多加强和业界的交流与互动。高校老师,多为硕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理论功底扎实,但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加强和业界的交流尤为重要。编导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媒体的新思维、新玩法,只有自己精通社会化媒体的运作方式,具备互联网思维,并将其实施于教学任务中,才能教好学生。业界和学界要积极搭建校外科研实习合作平台,将产学研结合为一体,优势互补,互相借力,这样高校设置的编导专业才会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基于传统的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解说词写作、剧本创作等实务课程上,还应该多开设新媒体方面的课程,比如新媒体策划、新媒体写作等。把学生培养成为多面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方向。新媒体的策划与写作,要注重直播的策划、短视频的拍摄、微信公共号、微博文章的写作等。此外,理论课程的设置,也不仅仅局限于概论,可以结合现阶段电视发展的趋势与学生考研的方向,开设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电视文化的观念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老师应当多鼓励、多带动学生参加相关影视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进。现阶段湖南卫视的体制改革中,“工作室制”是一大亮点。同样的高校老师业也可以建设团队,在国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的政策下,以工作室的形式带动学生创造作品、参与竞赛、进行作品及创业产业孵化,显得极有意义。此外,学院也要积极地配合,打造校级作品创作平台,承认指导老师工作量、设立电影节、设立相关创作奖学金,把学科竞赛纳入学生评优及学分体系当中,这样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与老师的创作积极性。

最后,专业实习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台,学院应该拓宽道路,积极联系新媒体单位,鼓励学生去新媒体实习,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实习场所。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专业老师作为创业指导老师,结合当地媒体资源与特色,进行产业孵化。专业实习的效果监控可以结合校友邦等教务相关软件,采用线上定位签到、提交周日志、实习报告等辅助教学手段管理,这样分散实习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实施。五、结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如同所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要紧扣时展,结合社会需要,积极改革创新,这样广编电视编导专业才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晓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传媒,2018(06):86~88.

[2]郭.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03):137~157,192.

作者:罗威 单位: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