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探索

时间:2022-05-09 11:12:56

导语: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探索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要进一步创作出更加新颖,并且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作品。本文将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并且提出建议和措施,希望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推动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这让传统的广播电视事业受到冲击,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势在必行。这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们制作更多不同类型专题节目,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好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立足。

1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新领域和新成果有着更广泛认识的思维活动。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编导的创新思维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创新思维并不意味着要用天马行空、不符合常态的方式,这样的作品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真正的创新思维是广播电视编导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和立体性思维,将多种思维方式结合到一起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欣赏作品时享受到不一样的视觉与审美体验。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具有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创新中去,突破传统的认识与观念,在新事物及新领域上具有新的发展与突破,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产品,使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广播电视编导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基础知识学习扎实,其次要接受更多的有关思维创造与创新的训练,在创作中更好地寻找新思维的出发点。例如:电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通常都是运用集体创作的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在促进成员创造成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1]。如果电视编导人员基础不扎实,就会造成节目效果差,另外节目还受到人员的自身素质影响。如果只单纯地重视吸引观众和提高收视率,则会造成思维活动围绕其市场利益和价值来进行,广播电视编导的思维就会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进行更好的创新,人员本身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得以施展。

3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3.1在设计节目时,要找准节目定位。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找准广播电视节目定位,如果定位的比较准,在创新过程中则更容易把握住创意程度,对节目的优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另外,要切实学会观察生活,根据现实生活寻找到所需要的创新型材料,运用不同的视觉将镜头组合,找到想要的画面,形成新颖的叙述结构。最后,要注重对广播电视编导进行能力培养,使其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走出惯有的线性思维模式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等,让节目更加生动立体,充分刺激观众多感官,调动观众好奇心,这有利于节目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3.2注意细节,构建新型编辑思维。艺术来源于生活,社会需要与时代风貌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直观地显示出来,所以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关注时展动态,掌握发展规律,牢牢跟住时展的步伐,满足当代人们的需要,体现当代社会精神。在这些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创新。人的思维大多是习惯养成,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习惯性思维比较单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在对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很好地将思维与创新结合在一起,则可以在创新过程中完成对艺术的创作,同时能有效地提高作品质量,大大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使其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制作中对细节的把握更加重要,只有充分重视细节,才能使节目效果最佳。3.3将新型编辑方法引入工作中。在艺术创作中,灵感是创新的最重要内容,人们在潜意识里将意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在一定规律和现象表达出来。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将灵感与直觉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更加具有创新性。运用新型编辑方式,并且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电脑设置编程,对固定的内容进行导入,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由手工编辑造成的细微误差。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日益涌现,广播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多冲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广播电视编导要将创新性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善于发现生活、总结生活,构建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创作出大量富有创意的广播电视作品。在工作中,广播电视编导要采用新型编辑方法,对节目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构思,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并使其具有创新理念,更好地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翎,罗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2(2).

作者:金响龙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