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编辑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
时间:2022-03-31 10:42:00
导语:小议编辑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报刊编辑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报刊编辑的思考不仅仅表现为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报纸及版面栏目规划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体现了在宏观文化背景下编辑对策划对象的思想引导。这要求编辑不断拓展自己的策划能力,即提高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
随着传媒多样化的扩张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报刊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编辑活动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破解网络冲击、传媒竞争、受众争夺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如何提高编辑自身的策划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为所属报刊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每一个报刊编辑都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报业工作十年,从普通记者成长为版面编辑、执行主编,从最初不知道如何找选题,到开辟多个品牌专栏、策划多次重大系列专题报道,历经了不少磨练,取得了一定经验。反思自己的成长,对报刊编辑如何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总结出以下四点体会:
一、学会创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要坚持主题,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内容。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报刊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报刊编辑工作极富创造性。每一个版面的谋篇布局,每一篇稿件的选择,每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次专题的策划,都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慧眼识珠,才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笔者所在的报纸属于教育类行业报,读者大多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师,有一种称谓叫“教书匠”。此称谓虽然不甚贴切,但多少也反映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是需要技能的。21世纪初,正值我国全面铺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关键阶段。新课程背景下,笔者感觉到读者十分需要一线专家(尤其是中小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为此,笔者在自己当时主持的名师版上开设了“听名师讲课”栏目,名字亲切、定位清晰的栏目一上版,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代教育报》名师版上的‘听名师讲课’栏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名师版’是普通教师心中的伊甸园,‘听名师讲课’栏目让我们找到了成长的路径。”……读者对栏目的厚爱,增强了报纸在读者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几年下来,“听名师讲课”刊登了大量对一线教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好文章,并在笔者的进一步梳理、策划后汇编成《听名师讲课》(语文卷、数学卷)套书,成为2004年度教师专业用书排行榜前十名畅销书。而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该栏目也不断在创新中发展成“精彩课堂”、“名师教学艺术”,将栏目传递的内容从单纯的“听课”到“学会磨课”再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而笔者在创新栏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策划能力:不仅经常创新自己编辑的栏目,还将栏目中系列的好文章编辑成读者需求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中小学名师教学艺术》等专业用书。
业界有一种说法,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
编辑这种对栏目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养成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以致无论是在选一篇稿还是面临重大事件或话题时,都能及时有新思路和新表现方式。这样,报纸就总能给人既有思想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笔者所在报社为例,针对读者群多为教师这一特殊性,每年都在教师节、年终盘点等特殊时间策划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年等特殊历史事件中,笔者及时、敏锐地参与或主持策划了“情系汶川”、“奥运志”、“改革开放30年特刊”等重大专题,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二、善于发现,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
对于报刊而言,策划无处不在,大到报刊整体,小到文章一篇。策划在日常编辑中,常体现为选题、立意、谋篇布局、画龙点睛。策划就是把1-1,组合成H还是A的技术。把1-1组合成H还是A,这需要编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辑要有眼力。
从传统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对来稿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即来什么稿编什么稿,换言之就是“成稿再加工”。然而,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编辑的内涵应该更丰富深刻,绝不能囿于“成稿再加工”。对于报刊编辑而言,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稿或获取大量的线索。如何从众多稿件或线索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编辑对内容的理解。这就要考验编辑的判断力也就是眼力了。
笔者在中国教育报社的一位同行告诉我,一次,她从一篇已经被扔掉的来稿中发现了一个重要选题。那天,她正好值班,看见每天从大量来稿中筛选出来拟不采用的、准备送到库房去保存的稿件袋旁掉出了一篇稿件,她随手拾起来准备放进袋中,但职业习惯让她浏览了一下稿件内容。这一看,成就了一位典型人物的报道。这篇稿件是一个偏远地区投来的关于一位农村校长的办学事迹,文字写得干巴巴,但其中一点却打动了她:这位校长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将学校办到了废旧的船上。事后,记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后,挖掘出这位校长很多感人的事迹,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小升初”择校问题,前几年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普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制止“小升初”择校,但效果始终不佳。2006年四五月间,笔者从北京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到北京市将出台政策重拳治理这种现象,感觉这是治理顽症的契机,立刻在自己主持的版面上策划了“小升初”怪状调查的系列报道,其中由笔者本人采写的《“小升初”怪状:对策与政策过招》一文,刊发的第二天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转播,并获得该年度北京新闻奖二等奖。该篇报道与后来的三篇系列报道相呼应,及时地抓住了“小升初”怪状的新闻时机,从“小升初”的潜规则入手,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采访,从个案延伸到当前现状,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将问题的表象推进到对解决问题的呼吁,给读者一个期待的方向。一时间。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后来北京市顺利出台治理政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可见,编辑的前瞻性眼力对于好选题的策划会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位出版界前辈曾说:一个好的编辑看一部书稿的时候就像老中医把脉,手往病人手脉上一探,就知道病症在哪里。笔者认为此话同样适合于报刊编辑,一个编辑去看稿子的时候,只要翻几页就知道作者水平之高下,知道该内容的价值何在。此等功夫,令人向往,但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这种职业的直觉式观察能力。
- 上一篇: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思索
- 下一篇:市区广电局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