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改革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31 06:39:00

导语:电视新闻改革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新闻改革发展论文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时代,一切都需要创新。当今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更需要创新。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虽然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最新的变化,但创新并非其同义重复。目前,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有新鲜感,才能满足观众不断增加的新要求。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生存之道。现在,新闻竞争的程度加剧,电视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失去阵地,失去实力。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新增长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发展?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当前十分关注的新课题,也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世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从五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电视新闻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这是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先导。目前,电视新闻不时出现诸如:舆论导向“放空炮”、信息不多落“俗套”等问题,缺乏活力,缺少观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陈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电视新闻要在改革和发展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须摒弃陈旧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世纪创新观念必须在坚持喉舌观、质量观、市场观的同时,树立如下五种现代新闻观:

(一)责任观。

从法律角度来说,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其采访写作、编排播发的新闻信息及言论意见负有责任。这是十分明确的。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

从我国国情来说,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员,同时也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宣传员。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重要的责任,没有这样的责任感,电视新闻工作就会走入歧途。邹韬奋先生说得好: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著名记者范长江说得好:“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抱负、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我们的国家、广大群众所要求希望于记者的。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不仅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追求,而且是观众评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标准。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责任观。

从社会角度来说,在目前受众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鉴别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如果一味迎合某些观众一些低级口味,就将会导致电视新闻内容庸俗化、低级化,甚至出现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来刺激观众趣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工作者确立责任观,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良好情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就更加必要和迫切。

(二)经营观。

电视新闻节目不是商品,它必须为本阶段的利益服务,是为了满足本阶级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信息产业重要部门的电视产业正在走向市场,市场机制对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电视产品经营活动起着调节作用,非商品性的新闻活动也必须纳入市场范畴,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新闻节目必须改变由国家支付全部费用,实行“实报实销”纯供给制,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管理办法,而进行同市场相联系的“经营”。对此也必须十分明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确立新闻节目也要“经营”的观念。

新闻节目经营就是指新闻节目采访、制作、传播过程中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的合理组织、调配的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少投资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宣传效益。新闻节目经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从电视产业的整体来看,其经济效益是同新闻节目经营状况相联系的。如果没有新闻节目经营的社会效益,电视产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节目经营是其它节目经营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各电视台必须把新闻节目经营放在节目经营的首位。

(三)品牌观。

品牌通常指的是商标。对企业而言,品牌是进军市场的旗帜,是市场形象的代表,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含金量和竞争力。对电视新闻而言,品牌是提高和扩大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取胜的法宝,是电视新闻节目经营的基础和根本,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电视新闻节目要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品牌观念,树立品牌观念,塑造品牌,确立品牌。

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包括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牌栏目、优秀标识等范畴,是一个全优的概念,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在质量、形式、服务、信誉、观众占有率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电视新闻节目塑造品牌、确立品牌,首先要正确定位品牌,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身的优势,建立品牌的受众认同感;其次要注重形象包装,设计好片头,选择好开始曲,挑选好主持人,在观众面前展示出节目的鲜明形象,以形引人,以形感人;再者要确保节目质量,使节目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贴近观众;最后要重视节目营销,加强节目的自我宣传,完善节目反馈机制。

(四)效益观。

毋庸讳言,电视新闻一直以来甚至到现在都是强调宣传多,过问效益少,甚至是只求宣传,不问效益。不仅造成了真正“落地”、“进脑”、“生根结果”的“有效信息”比率不高,而且使为数不少的重复信息,为数不少的空话、套话乃至假话,为数不少的掺了水份、某种程度失真的信息或伪信息,乃至相当数量的信息垃圾通过电视新闻节目进入、侵害乃至误导、污染观众的生活。不仅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不能承担宣传的重任,难以获得社会效益;而且浪费资源、失去观众,影响经营,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严重的将失去阵地,难以生存。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努力追求电视新闻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是社会主义电视新闻传播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本质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迈向新世纪的新条件下对电视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电视新闻确立效益观念,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前提,以坚持宏观指导严格管理为前提,以坚持新闻的意识形态性为前提,必须承认电视新闻特殊精神产品的性质,正确调整电视新闻的市场取向,追求最大化的“新闻覆盖”和市场占有率,追求“双效益”的最优化统一。

(五)道德观。

一段时期以来,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失范问题比较严重,假新闻、新闻失实、有偿新闻等为社会所诟病,电视新闻工作者沾染“现代富贵病”,缺乏敬业精神,新闻职业道德滑坡,人民群众对电视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下降。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较差的职业形象依次是:税务人员、工商行政人员、基层干部、新闻记者、医务人员。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排名倒数第二。

电视新闻队伍里出现败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究其根源,有经济改革带来的冲击,有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也有电视新闻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制度失控。忽视对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干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办好《解放军报》,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番话虽然是对解放军报社的干部讲的,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队伍的建设。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如果电视新闻队伍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采制出来的新闻、编辑出来的节目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坏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媒介的形象,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道德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有的同行认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修养上要坚持“四要四不要”:要政治坚定,不要以偏概全;要道德高尚,不要惟利是图;要境界高尚,不要趋炎附势;要作风扎实,不要肤浅浮躁。这对当前是十分有针对性。

二、新闻选题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新闻选题创新对电视新闻创新至关重要。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五个结合”的角度进行选题。

(一)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

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性也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但是,选题强调喉舌性必须同时讲求贴近性,牢固树立强烈观众意识,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宣传就无效果,电视就失去观众。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喉舌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刻意迎合观众,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去盲目媚俗,否则报道就会偏差,电视就误导观众。喉舌性是贴近观众的重要原则和基础,贴近性是发挥喉舌功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是电视新闻选题的最佳方法。

要在选题中使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就要在确保喉舌性中讲求贴近性、群众性,在追求贴近性中体现喉舌性、导向性,要寻找结合点,在党政中心工作与日常生活的交叉点上作文章。一要强化导向。选题时,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面更宽广,不仅介入政治导向,而且涉足经济导向;不仅介入思想导向,而且涉足行为导向;不仅介入道德导向,而且涉足生活导向、知识导向、文化导向等等。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度更准确,既大胆触及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又在敏感的问题上不增加热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振荡;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疑点,又善于引导和帮助群众除疑解惑,避免千百万思想上的混乱;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又善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引导群众树立克服困难、共度难关的信心和勇气;既大胆地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改革中出现的磨擦和碰撞,又不回避矛盾,更不激化矛盾。既宣传物质文明,又宣传精神文明;既注意微观,把把握宏观;既防右,又防“左”。还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量将更集中,在某一段时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消息、专访、评论、专题的配合,以显著的位置,较多的篇幅,集中报道某一事实,集中宣传某一主张,形成“重型炮弹”,以便唤起公众的关注,减少不必要的公众自发交换、选择信息的时间,迅速顺利地获得舆论支持,引起社会振动,发挥鲜明导向作用。

二要软化新闻。选题时,要注意把政治、经济、科技等一类硬新闻摆在更广、更深的人文背景中加以辨析,把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把新闻事件与伦理道德关系联系起来剖析,使其产生更深刻而生动的可视性。要重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各种资料的把握、采访方式、版面编排等;增多深度报道,加强新闻分析;广泛采用直击性报道、现场报道、追踪报道、新闻调查等方式;使其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要注意让群众多出镜,多开声,反映新闻事件,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让社会群体参与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新闻素材。

(二)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

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让广大观众及时了解最广阔地域的欲知未知的信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对观众思想、情操乃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视新闻两个主要功能。要发挥这两个主要功能,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

选题的广度要向全球扩展。

新闻内容全球化是电视新闻适应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书记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不开放不行,不与世界各国交往不行。要开放,要交往,中国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把新闻选题扩展到全球,既是因为电视新闻观众不仅想知道本地各方信息,也想了解左邻右舍信息、世界各地信息,同时又是与网络媒体竞争的需要。当前扩展电视新闻选题首先要努力将视角伸向省内各地、国内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节目真正做到汇天下之精华。各电视台既要采取与区域外的台交流新闻、联播新闻、合办新闻等办法,又要派出记者到区域外甚至省外、国外采制节目。

选题的深度要向纵深开拓。

电视新闻选题拓展深度要依循以下的途径:

1.对突发性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阐述其意义。

对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选题时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要改变以往对事件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的弊病,考虑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深挖其内在的原因,以事件为依托阐述其意义,预测其发展方向。

2.对正在发生的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分析其背景。

对进行时态的电视新闻选题时要改变以往只局限于考虑报道事件的开端和结果,忽视新闻的背景,使新闻流于平淡无深度的弊病,考虑如何加强对新闻影响的分析,深化报道内容,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3.对典型报道的选题要考虑如何解释其原因。

典型报道的选题过去往往只考虑报道其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果。而没有在挖掘典型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在典型报道选题时应将着眼点放在原因的分析上,挖掘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深层次因素,才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典型。

4.对问题报道要考虑如何探讨和引导。

问题新闻的选题要从重大原则出发,选择重大的新闻事件;从紧迫原则出发,抓取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适时原则出发,配合时势需要;从独特的原则出发,善于抓热点中的“冷门”;从本质原则出发,抓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本质的东西。

(三)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高唱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这是电视新闻选题时首先必须考虑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舆论监督,搞好批评报道。一片“莺歌燕舞”,只报喜不报忧是违反唯物主义的。电视新闻选题要把歌颂性的题材与批评性的题材结合起来,从“度”与“量”两方面来斟酌。

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选题要报道社会新事物,追踪改革新进展,宣扬建设新成果,展示人物新风貌,反映实践新经验,揭示发展新规律;要讲求真实性,说真话,道真情;讲求适应性,适应公众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讲求生动性,有活生生的事实,有朴实形象的声画。

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典型要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群体。典型要不降标,不拨高,不图形式,见人见事见精神,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震撼人、感染人、净化人,具有示范、激励、鼓舞和引导作用。

批评性的选题首先要体现正确的立场。遵循反映真理、坚持真理的原则。包括观点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社会生活真相,坚持实事求是;主张有利于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立场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一边,反映人民的要求,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批评一个单位、一个人、一件事,要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要从有利大局、有利工作出发,着眼于转化矛盾,促进发展,不是闹意气,图发泄,求轰动,更不是以个人好恶攻击不同意见者,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私利需要“曝光”来要挟,对付被批评者。其次要追寻正面结局。选题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展批评监督,要有始有终,要告诉观众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达到“反面文章,正面收口”,不能一曝了之,半途终止。

(四)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在新的世纪,要把电视新闻新闻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授新知识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两种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因此,电视新闻选题必须着眼于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宣传科学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以宣传的思想力量,推进知识经济进程,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力宣传新能源、新材料科学、生产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新知识;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三、新闻表现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就是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

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一)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

新闻采制直播式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制作,直接发射播出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既生动具体地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同时反映在荧屏上面,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让记者(或者新闻报告员)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大大提高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同时,现场直播通过电视新闻双通道传播方式,使观众乐意接受具体的图像报道内容,也乐意接受抽象的口头报道内容,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优势,有效地加强了电视新闻第一传媒的作用。

近几年,电视新闻直播涉及的题材领域越来越广,播出的时间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截流等新闻直播,广东电视台对广州大学生游行抗议北约暴行、广州地铁通车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等新闻直播都获得成功,引人注目。

要广泛推行新闻直播式,一是要使直播不断突破“禁区”,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向政治领域拓展,使选题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二是要使直播从特殊报道手段向常规报道形式转化,减少参与直播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和缩短事先准备的周期,并确保直播效果顺畅自然、完美和谐。三是要使直播从简单的实况向综合全方位现场报道转化,把各种联系观众的手段用于直播中,使新闻信息互动传播得到加强。

(二)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就是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组,在一次节目造成“重点”的编排方式。

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信息的高密度与大容量所造成的信息饱和有时反而会导致有效信息的损耗。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此外,编排时在提倡短新闻、加大信息量的同时,不平均使用力量,对重要新闻适时聚集并做强势处理,适当增加这类新闻的长度和容量,采用现场报道与背景分析有机结合、动态新闻与演播室访谈有机结合、主体新闻与相关报道有机结合等方式,不仅可以使重要新闻的报道立体化,扩充其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还可以形成社会热点,引导观众集中视线产生社会舆论力量。

中央电视台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编排《1999年9月21日现在播报》就是组合式编排的佳作。这辑20分钟的新闻节目编排了9条当天台湾地震的消息,除地震本身最新的消息外,“新闻背景:台湾近百年发生六次严重地震”“国家地震局专家预测台湾灾区将有频繁余震”、“祖国大陆专家表示愿向台湾提供技术援助”、“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谈对台捐助”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时长近10分钟,占整个节目时间一半以上,不仅准确快速、深入反映了台湾地震这一事件,而且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

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三)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

电视新闻播出滚动式是把重要新闻中的最新事实随着时间推移或变换不同角度连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的形式。

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新闻反复播放,而且或补充最新信息,或变换不同角度报道,不仅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也弥补了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而且还增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以台湾电视公司1998年10月29日播出的新闻为例。在早晨7:00《第二晨间新闻》播出的9条消息中,排在头条位置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长袁斌夫妇劫机飞到台北》;在12:30的《午安您好》栏目播出的12条新闻中,有关袁斌的新闻仍排在首位,标题是《袁斌夫妇收押禁见,频频表达留台心愿》,把重点放在被台湾当局监禁后袁斌的反应上;在19:00播出的《台视晚间新闻》的27条新闻中,有关袁斌的最新报道继续排在头条,标题是《袁斌一度情绪失控,绝食抗议扬言自杀》,报道了事前对台湾当局有关劫机犯的法律惩处一无所知的袁斌在狱中的绝望表现,与早新闻中的有关报道形成对照和呼应。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其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近两年,省级台和市级台都陆续开发了早间、午间、联播、晚间新闻,个别台在晚间还播出整点新闻,为实行新闻播出滚动式创造了条件。但是,新闻播出却常常是“滚而不动”,缺乏最新信息的补充,缺乏不同角度的报道,有的时段的新闻节目甚至成为“拾遗补缺”式的节目,这种做法影响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也造成了新闻时段的浪费,必须设法纠正。

(四)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就是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新闻。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观众去接受,而且还突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让记者正直、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打动观众,感染观众。一方面使观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观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还要使电视新闻适应数字化的发展,适应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宽带网络的发展。电视正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数字式电视的实现,使电视新闻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完整,而不是模拟式时期的没有反馈的残缺过程;受传者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变为主动地向原来的传播者索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受传者向传播者提出自己的要求,受传者就转换成了传播者,电视新闻的传播者成了受传者,并按照接收到的需求信息提供反馈(电视新闻信息)。到时,新闻制作将更繁忙、复杂,同一新闻事件将制成不同的形式,如简讯、深度报道、述评等供观众选择;电视言论可能变成观众的咨询专家;因此,要淡化演播室的现场性,减弱基于单向传播需要出现主持人的作用。

四、新闻运作创新

电视新闻运作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发展的支撑点。只有创新运作,才能从根本上创新节目、优化节目,提高节目的效益,发展和壮大电视新闻事业。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电视新闻的创新首先必须创新新闻运作,必须依靠电视新闻运作的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当前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一)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

目前,电视新闻的采制大都由记者“主导”,从选题、采访到写作,再到编辑基本上都由记者完成,编辑只是负责把记者的作品串连成节目。这种运作一是容易使新闻质量管理处于失控状态,遇上业务水平高的记者,有时能产生出类拔萃的报道;遇上业务水平低的记者,也可能出现平庸的报道,甚至还会出现有偿新闻。二是难以使新闻节目形成鲜明品牌特色,记者各自选题,采制方式各异,编辑东拼西凑,节目不容易形成整体风格。

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这个节目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回来以后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撰稿人负责写解说词,技术工程师负责节目形象包装。记者只完成工作任务的50%,另一半工作则由编辑完成。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二)变“小作坊”为“大生产”。

传统的电视新闻运作不讲究分工协作,采用“散兵游勇”式的工作方法,管理比较粗放,总体上类似于“作坊式”,造成同一节目新闻报道水平参差不齐,采制效率低下。

“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这是一种系统的采制方式,它以分工协作为前提,重视对受众需要的调查、对竞争对手情况的分析,以及节目播出后的反馈评估,推崇创新和整体包装策划,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并以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参与持久的电视新闻节目竞争。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不隶属于哪一个频道、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栏目,他们属于整个CNN网络。CNN制作新闻报道的过程就像做菜,驻外记者是采购员,频道和栏目是餐厅,频道和栏目负责人是厨师。采购员担负两项任务,一是猎取当地最新货物并主动向各餐厅提供,至于是否需要则是各餐厅自己的事。二是根据不同餐厅的个别要求采购货物。CNN的每个栏目都有撰稿人,专门负责写导语、提要,并根据制片人的意图处理稿件。CNN也配有专门的画面编辑,他们也是根据记者或制片人的要求来剪辑。为了配合完成节目,CNN还设有嘉宾预约部,被预约的嘉宾多是名人、专家或新闻人物。预约部的职责是了解这些嘉宾的背景资料,掌握这些人此刻的下落,落实采访方式,并向制片人、主持人提供完备的参考问题。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三)变“花了算”为“算着花”。

电视新闻节目成本从来不被重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思想在电视新闻采制部门表现十分突出,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还要搞好成本经营管理,努力从节目定位、节目设计、运作流程、资金运用、设备运用等方面去研究新闻采制的成本,真正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取得最佳的“双效益”;每期新闻节目的成本、每分钟新闻的成本都要计算;电视新闻制作技术设备设施的使用费也要被核定,每分钟节目的设备使用费要纳入成本;电视新闻制作的人工耗费也要控制,并纳入人力成本进行核算。

(四)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

对电视新闻采制、编播进行管理,不能依靠经验管理,电视新闻节目管理涉及的范围广泛,情况复杂,单纯依靠经验是无法完成管理任务的;也要有别于行政机关和企业公司的管理方法,电视新闻节目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单纯的行政或企业管理手段是无法管好电视新闻的。

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电视观众为重点,调整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既引入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又遵循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规律;既引入现代企业经营观念,又符合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要求。就是要摆脱主观随意性,实行制度化管理。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五、新闻人才创新

电视新闻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电视新闻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与岗位配置还不尽合理,虽然人员急剧膨胀,但素质较低,既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又没有广阔的报道视野,有的还出勤不出力。电视新闻队伍如不进行充实、提高、培训,不进行创新,则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跟上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在新的世纪创新电视新闻人才必须努力培养四种类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一)要培养学习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自身素质高低,如果自身资本积累不够,在竞争中又不充分发挥优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危机感,必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充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要培养能力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大量需要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能力型”人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自身能力开发,提高自身素质转变。

(三)要培养复合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特征,就是素质复合化。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是记者,同时又是节目主持人;既是编辑把关者,又是节目制作者,既懂节目策划,又懂节目管理;既具有独立的节目创新能力,又有通过新闻创造效益的能力。

(四)要培养专家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电视是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专业门类繁多,工种复杂多样,每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而且要精通电视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电视规律,是具有电视专业技能的专家。

只有创新本身才不需要创新。电视新闻的创新不仅涉及上述五个方面,还涉及其它方方面面。我们在电视新闻实践中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新的经验,使电视新闻在新的世纪有新的改革、新的面貌、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