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动画影片创作研究
时间:2022-06-18 10:47:40
导语: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动画影片创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造型生动、朴素,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风格、价值观念为动画影片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养料”和创意灵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从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中汲取养料,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极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拟对从不同角度借鉴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动画影片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在当前动画影片创作中,可采用的传统民间美术与动画结合的思路、手段、途径和效果等,对如何有效和合理地在动画创作中借鉴传统民间美术元素,推进中国动画民族化、现代化提出具体的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化;动画;借鉴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对生活体验和感悟后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明快的色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彰显着民族审美内涵与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一直以来,中国动画先驱积极推动动画民族化,不断探索民间美术与动画结合的实践性,并以国产动画的“民族化”为导向,树立了世界上动画领域中的“中国学派”。
一、从动画创作理念角度
构建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的创作思路传统民间美术与动画结合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机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该厂以特伟、靳夕为代表的动画先驱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推动的动画“民族化”探索为实践纲领与创作理念。动画追求“民族化”风格的创作理念,是时代的需要,是意识形态机制的要求,也是动画艺术家内心的诉求与选择。中国动画最初的“民族化”,注重借鉴和转化中国传统美术资源中极具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视觉符号。对动画“民族化”创作理念的探索,突出之处在于“美术性”的介入,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作为动画美术风格的设定参考,使之作为动画创作要素形成动画视觉语言上的创新。从动画创作理念角度构建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的创作思路,主要突出动画创作要积极借鉴中国民间故事,要合理地汲取与运用传统艺术元素。例如,特伟在拍摄《骄傲的将军》时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1],其作品在造型风格上借鉴了京剧脸谱艺术,在创作形式上则整体渗透了中国的传统戏曲特色。这种动画“民族化”创作理念的提出,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并指出了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使得这一时期美术电影极具艺术特色,题材的深度与广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此,中国动画逐渐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表意体系,促进了“美术”与“电影”的融合与互动。相对而言,动画先驱万籁鸣先生则强调在坚守美术片走民族化道路的同时,积极吸纳西方动画电影创作理念。他认为“动画艺术虽是舶来品,但完全可以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经过悉心培植,它一定会开出鲜艳夺目的花朵来。动画艺术与一切文学艺术形式一样,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不能搞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2]130这或许来源于他曾经的商业动画影片创作经历,也从国外动画中学到了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他认为“这种学习是批判地继承,不是照抄照搬”[2]130。因此,他对动画创作的理解,并不是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而是思考和探寻以“民族化”形式来创新,突出动画本体,强调美术形式要服务于故事内容。比如,在万籁鸣导演的动画影片《大闹天宫》中,动画造型设计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符号与元素,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在叙事模式与手法上,他运用了商业动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动画创作理念的探索上,张松林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化”问题,指出“民族化自然也决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它还应当包括人物性格的塑造,影片的结构章法,以及整个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3]。与张松林相得益彰的是,阿达在深化“民族化”动画实践上做了非常卓著的探索,他的作品《三个和尚》选用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画面采用中国传统民间绘画中的留白和平面构图的表现手法,色彩单纯而明快,音乐上则是根据佛教音乐创作而来的。《三个和尚》的民族风格,区别于“民族化”探索初期追求视听感受“美术性”与“戏曲性”的特点,该片的主题题材、视听形式等诸多要素都体现出动画艺术家个人对动画“民族化”的诉求与理解。因此,从动画创作理念角度来探索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的结合,不光是要追求美术风格,更是要从题材、美术设计、动作设计、背景音乐、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总体构思,这些是构建动画“民族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从动画创作方法角度
剖析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的创作手段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的元素与符号的表达都各不相同,如农民画、年画、壁画、水墨画等。这些元素与符号,在融入到动画艺术创作中时,不能全盘照搬,必须要根据故事内容和影响创作的实际需要而定,再通过现代动画创作手段的加工、重塑发展为可用的视觉元素。从动画创作方法角度来探索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就要讲究可操作性、适用性、风格化和市场化原则,在构建叙事的同时,突出美术风格,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作品。根据实际创作需要,两者结合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一)直接借鉴。采用既有的传统美术风格与技法,设法营造出类似的艺术效果。例如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片将齐白石的绘画风格融入其中,画面虽然只以不同层次的墨色和留白描绘,但较好地体现了齐老的画风、笔触。创作者遵循传统笔墨技法,结合水墨动画特殊技法要求,将别具韵味的水墨画风格动态地呈现出来,很好地再现了国画的洒脱与写意。(二)多元素融合。在动画创作中尝试将不同美术类型中的元素进行组合、重构,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视觉画面。如动画短片《桃花源记》,就基于3D技术平台,巧妙运用了水墨、剪纸、皮影等多种艺术样式和元素营造出别样风格的世外桃源。该片较好地实现了各种元素的融会贯通,运用3D技术打破了角色平面化限制,使得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并且通过长、短镜头和蒙太奇的交叉应用,更加贴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三)色彩适度夸张。色彩的运用无论是在传统民间美术中还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都十分重要。中国不同地域、民族对色彩都有不同的喜好和运用。在我国民间艺术体系中,对色彩运用较为夸张、鲜明,年画和戏剧脸谱尤为突出。年画中的色彩设定喜庆、饱满、艳丽,铺陈大胆,图案元素丰富,画面自成一格。但是将其运用于动画片创作中,则需从整体视觉感受和现代审美需求上来考虑。例如,在《大闹天宫》的创作过程中,影片汲取和运用了敦煌壁画、民间年画等艺术元素与符号,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赤、白、黄、青、黑的“五行色”,但是影片在整体色彩塑造时并不是追求年画那种艳丽、鲜明的色调,而是整体呈现出沉稳、明快、雅致的基调。通过色彩的适度夸张,塑造出了一种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符合动画影片创作需要的色彩语言。
三、从动画美术风格角度
探寻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的创作途径动画创作的美术风格设定是动画片创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美术风格设定的样式、表现方法、原则、构成动画美术风格的设计要素,涵盖了造型风格样式的具象、抽象、二维、三维等视觉形态。另外,动画艺术家生长环境、所受教育、民族性等的差异是动画美术风格样式多样化产生的内因。从动画美术风格角度来考虑民间美术与动画的结合,主要有几种创作途径。其一,注重“美术性”,突出影片风格,使动画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中国动画探索民族化道路的阶段,注重“美术性”已经成为我国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特征之一。比如借鉴敦煌壁画造型风格样式的《九色鹿》,采用汉代画像砖和石雕风格样式的《南郭先生》,还有选用北方民间年画风格的《抬驴》等。这些动画电影在美术风格的创新和民族化探索方面是颇具匠心的,虽然很多动画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过于重视“美术性”会使动画影片重形式而弱内容,但是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美术的重视还是直接催生了许多风格突出的动画新片种,以至于最终中国动画以其鲜明的民族化风格催生了“中国学派”。其二,注重综合运用传统民间美术风格和元素,进行精巧设计与构建。比如动画片《哪吒闹海》在美术风格设计上,汲取了中国年画、戏曲人物脸谱等多方面元素,以民间传统美术常用的红、黄、青、黑、白等色彩营造出民族风格。其三,追求美术风格多样化,挖掘民间美术元素价值。美影厂的民族化动画电影创作,除了汲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之外,还从剪纸、皮影、京剧、戏曲等其他传统艺术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鹬蚌相争》这部动画影片,采用水墨与剪纸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动作细腻、生动,同时蕴含着含蓄的哲理,带给观众清新、淡雅的艺术享受。这种根植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民族化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丰富了我国动画影片的创作类型,攫取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其四,通过美术风格营造“意境”,突出对民族精神与民族内涵的发掘。如动画片《山水情》艺术格调雅致,画面轻灵、虚幻,意境缥缈空灵,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气韵生动”之美。这种“意境”,不求形似,而求神韵,塑造一种幽远清淡的画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从动画美学角度
思考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动画结合的创作效果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动画创作受制于技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倾向于通俗化。而建国后,随着对动画“民族化”的探索的持续展开,动画电影体现出了极具民族风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历史阶段两种形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动画艺术创作的美学理念。但随着国外加工片的蓬勃发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大量品质精美的美、日动画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动画产业产生了冲击,逼迫中国动画产业必须转变思路以适应市场化要求。其中,不仅要解决动画创作的风格、形式、题材内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索适应时展要求的动画美学效果,在动画创作中体现出中国精神与价值观。因此,从动画美学角度来思考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如何与动画结合,就要求我们站在全球化、时代性视野下考虑这一命题。其一,坚守“民族化”,传递中国精神。时代在发展,中国动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创作观念与意识是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动画的要求,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就越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坚守中国动画的“民族化”,结合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才能创作出传递中国精神的作品。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其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另外还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影片的世界观。影片中人物的传统服饰、景物元素、色调采用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红,场景造型借鉴了风格独特的福建土楼元素,弥漫着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影片不仅包含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理念,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细节。该部影片吸收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巧妙借鉴了日式动画的风格,把本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传递了中国精神。其二,挖掘传统文化与整合民间美术资源,构建中国动画美学。以美影厂动画影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念,这根源于传统文化艺术中东方式的哲学思辨与美学理念,也有着传统色彩观和造型观。这些渗透进动画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动画的美学追求与理念。从形式语言角度讲,传统动画影片较多地借鉴了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并借鉴了传统艺术表现中对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的夸张、写意的表现手法。从影片整体构思而言,传统动画中的形式语言往往不追求对客观世界的写实性表达,而是根据故事内容和民族化要求进行写意性传达,这体现了中国动画美学传递内在精神的本质形态。其三,博采众长,洋为中用,拓展中国动画美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在不断地进行碰撞与交融,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承载着文化、信息、价值观的传递,是扩大中国影响力的一种软实力。中国动画的培育土壤不同于美、日、法等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本身有着巨大的动画艺术创作资源库,因此,立足于“民族化”,传递中国精神是时代的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引入先进国家的动画创作理念、创作手段、技术等是提升和完善我国动画创作整体水准的有益补充。图式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世界的,但是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必须是中国的。这一点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中对中国题材的应用就值得我们深思,造型、风格、故事都是中国式的,但是故事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语言却是西方式的表现。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动画影片创作中,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借鉴是多角度、多方向和多领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进程,确立了中国动画美学风格,拓展了动画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为“中国动画学派”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要求,对中国动画的创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理性地理解动画的“民族化”,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优秀的题材、风格、形式、语言,拓展我国动画影片创作的思路。同时,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创作理念、创作手段,提升我国动画创作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史志办.上海电影史料(6)[G].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330.
[2]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130.
[3]张松林.美术电影要走民族化的道路[J].电影艺术,1979(2):49-52.
作者:蒋敏
- 上一篇: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研究
- 下一篇: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