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垫底辣妹》教育叙事研究
时间:2022-12-02 09:31:59
导语:电影《垫底辣妹》教育叙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缘起
观看这部影片的兴致源自前几周教育学原理课,老师提议课下观赏至少十部教育影片,并在课堂上带领我们记录了一些教育片名,其中之一便是《垫底辣妹》。鉴于对片名的怀疑以及好奇,对其进行了观看。之后,《垫底辣妹》中的人物以及情节,时刻不停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困扰着我。因而,我反复观看影片,针对其教学细节、教学现场,以及影片中诸多精彩至极的细节和对话,进行了教育学分析及阐释。并通过对影片细节的不断叙事和反复分析,使得自己对影片主题、内容以及形式有更多了解。本文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整体研究影片的表现形式及基本内涵,并于“什么是教育”、“想要什么样的家庭”、“努力的意义”三个重要部分进行教育学具体分析。作为一种带有方法尝试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影片的重新叙事,能够发现一些超越我们现有认识和理解的新认识和新观念。换句话说,是以《垫底辣妹》为特定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表达对教育更深入的理解。
二.关系与结构
电影作为当今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基本都具备人物、情节和冲突,且以特定的方式、结构形成完整的影片,形成在90分钟或120分钟特定时段内发生的故事。《垫底辣妹》虽然场景很局限,只围绕沙耶加这一个学生,讲述其在校内、校外以及家庭所经历的教育生活,却凸显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内容真实、感情丰富,情节很是扣人心弦,引人入神。这种强有力的精神驱动力,不知不觉使人对影片情景上瘾,因而容易忽视影片关系和结构的原型。列维•斯特劳斯曾提出“万花筒的思维”,其中表明,关系的存在相比其内容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回到影片的复杂情境中,揭示影片体现的“关系和结构”原型。电影展现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叫沙耶加的女生展开,沙耶加出生在一个畸形家庭,父亲只专注于儿子的培养,对女儿言行百般刻薄,由此影响到沙耶加,在小学时期很是呆滞,招致无尽欺凌。由于欺凌的事情,沙耶加母亲去找校方反映,却被“改变不了只能适应”,“事件有利于促进成长”这些所谓的教育方针搪塞,被迫转学。中学的她开始不学无术,被学校认定为“垫底学生”,直至有一天老师发现沙耶加包里的烟盒,校方威逼利诱沙耶加出卖朋友,“无功而返”,因而沙耶加被无期休学,随之一系列改变她命运的事接踵而至。由此发生了影片中极为精彩的片段,发生了鲜明的对比教育,发生了沙耶加的涅槃重生,构成了这部影片完整的讲述结构。这里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结构分析,我采用的是传统的以中心人物为基点的分析即定位多向分析法。《垫底辣妹》中的人物不少,但分类很明确。除了女主沙耶加,对影片构成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有以下几类重要人物:家庭成员、中小学校方人员、高中好友、补习班人员。因此,定位于女主沙耶加,以其为基点,形成了一个多向复杂的人物关系结构。从沙耶加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来看,在沙耶加的转变中,其母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沙耶加的母亲坚强勇敢、对孩子秉着永远信任、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用鼓励的方式,指引孩子前进。沙耶加在学校受到欺凌时,第一个冲去找校方争论的是她;争论无果,为保护沙耶加,用另一所学校的美好点燃沙耶加希望的也是她;在沙耶加因烟盒事件无期休学时,是她找到补习班再次点燃沙耶加大学的希望,她永远是沙耶加坚强的后盾,但她百般乐观的背后却是不显露在儿女面前的艰辛与泪水。而沙耶加的父亲,有着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从有了儿子开始,便把所有的精力、资金投入到儿子的培养上,对女儿的教育点滴不沾,还对女儿言辞犀利、举止粗鲁,电影中其对儿女不同态度的场景甚多,这背后体现的是社会中不能说很常见,但确实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一个家庭对比教育,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灵。从沙耶加与中小学校方人员的关系来看,二者处于一种对立关系。小学时期,沙耶加个性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抗状态不明显,校方人员处理沙耶加被欺凌事件,表现出的是软弱无能、随波逐流,这种“无作为”现象体现了日本社会的“腐败教育”;中学时期,沙耶加个性鲜明,逆反心理十分突出,荒废学业,注重吃喝玩乐、穿衣打扮,在校行为违反规定,面对这些事件,校方并没有进行合理教育,而是一致认定沙耶加及其伙伴为没救的“差生”,进行不断打击,寻找把柄趁机“推翻”。这样一种敌视关系,揭示了影片的反教育前调,也为之后正教育的后调埋下了伏笔。从沙耶加与高中好友的关系来看,她们的关系可谓是真正的狐朋狗友,她们在一起整天漠视学校规章制度,荒废学业,整天吃喝玩乐、穿着打扮、消磨时间,她们的生活只有娱乐,从我们的教育生活来看,这是种极其消极的生活状态,但事物皆有两面性。正因为这些伙伴的存在,沙耶加不再是呆滞的面孔,而是时常挂着笑容,沙耶加不再孤自一人坐在草坪上,而是和小伙伴一起做很多事,比起曾经,她更加快乐,这是积极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在沙耶加决心考庆应大学,时刻都在学习的时候,她的好友决定退出娱乐,不打扰沙耶加,这是正向积极的友谊,是恰当的人际教育,即时常考虑别人,而非独善其身。从沙耶加与补习班人员的关系来看,讲师坪田的影响尤其深远。沙耶加与讲师坪田是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激励的关系。讲师坪田,与社长有着远大的教育梦想,在社长资助下,成立补习班,且他是补习班唯一的老师。坪田是一种典型的民主型教师,也是如今我们所追求的教师方向,他顺应学生喜好,用巧妙的言行激起学生兴趣,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哪怕只是一分的差别,也要带给学生希望;他不断与学生沟通,看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背后却是他用日日熬夜积攒来的知识,只为可以和不同的学生有同样的话题,以兴趣刺激学生上进心。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他的补习班,如同教育的乌托邦,充满希望。最后,沙耶加的成绩证明了他的努力是值得的,这也反映出教育的一种基调:即便身处困境,教育也仍然孕育和包含着变革和变化的潜在性和可能性。综上可知,沙耶加,被认定为班里的“垫底学生”,不单单是因为自己的不学无术,更多是现实和教育造成的恶果。由沙耶加与讲师坪田的关系可知,沙耶加并非天生顽劣,不接受教育,只是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存在太多的不公平,使得她目空一切,保护自己。沙耶加的涅槃重生,是影片最为积极的主调:教育是可以变革的,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师生关系也随之不同,积极的教育使得学生产生积极的变化。通过对沙耶加的定位多向分析,我们已经能够体验到这部影片的基本表现方式,即通过正反两极关系及其变化的复杂韵律,形成了“震颤的美”。带着这样一种对“关系和结构”的理解以及把握,我们来研究与教育问题紧密相关的影片中的三个专题:“什么是教育”、“想要什么样的家庭”、“努力的意义”,并进行教育学的具体分析。
三.什么是教育
这是一部日本影片,但体现的不只是日本教育现象,也是当今社会中教育的共同现象。电影中,沙耶加这个“不良少女”被校方人员称为“垃圾”“渣滓”,原因在于其成天不学习,只知道化妆、去娱乐,没学识也没常识。与她相似的被打上“不会学习的”、“愚笨的”、“叛逆的”、“没有希望”标签的学生还有一批———沉迷游戏的、沉迷动漫的、沉迷偶像的,甚至父母也不对他们抱有希望。影片中补习班和学校的对比,无论规模、方法、还是结果,都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对弱势人群教育的无作为、无希望现象。但这些对比也证明一点,无论教育身处怎样的困境,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才需要慎重去对待每一条成长的生命。影片中的坪田先生,自己是一个在众人的鄙视声中成长起来的平凡人,因此想要去给那些同他一样不被看好、在错误世界中沉迷的孩子伸以援手。而沙耶加的涅槃重生,是他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他秉着不放弃学生的信念,秉着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设定目标、制定量身计划;他有着自身良好的教师素质,有着优秀的教师专业素养,有着稳定的面对教学疑难的情绪,在一个人的补习班撑起了教育的蓝天。他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是充满理想与信念、是快乐幸福的,这是教育成功的体现,也是教育中人本主义的鲜活事例。因此,教育是什么?我可以这么定义,教育从来不在于把教育的对象塑造成一个在他人看来多么“成功”的艺术品,而是因为心血的倾注,从而建立起来深远的影响、改变、关系。
四.想要什么样的家庭
1.沙耶加的父亲。沙耶加的父亲偏爱弟弟,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将弟弟培养成一名杰出的职业棒球手上。对她不闻不问,甚至不指望她能有什么成绩。而沙耶加,坐在草坪上面发呆的时候,她也会怀念童年的时候父亲后背的厚实,但是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来的却是自暴自弃的青春叛逆和对父亲“臭老头”的恶俗称呼。这是家庭不公平教育的弊端。父亲这样的偏爱,不仅给沙耶加很大伤害,同样也给弟弟很大伤害。父亲对儿子过分的期待和期盼,给儿子强行添加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尊重儿子个性的一面,让儿子在压力和恐惧下最终奋起反抗。父亲由此也迎接巨大的挫败感,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的既视感。那一个家长应该期盼什么?曾看到影评中借用的一段话: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最后沙耶加再次跳到爸爸的背上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的瞬间就泪流满面。也许那个父亲也确实不会表达他的感情,他的爱。他在女儿年幼的时候会背着她,会举着镜头捕捉她每一个可爱的瞬间;当女儿长大的时候,他只会简单地说“嗯”“好的”,但是眼眶却已经湿了。2.沙耶加的母亲。沙耶加的母亲,之前已经提到过,是一个一直关心沙耶加、站在沙耶加立场上、欣赏沙耶加的人。不仅在沙耶加面前给了她很多鼓励,在老师、父亲面前也为她挺身而出、默默支持着她、接纳她的一切面孔,只因为那是她的女儿———沙耶加。其实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吧,愿意倾其所有,只要为了孩子能够开心,就足够。我的妈妈也是如此,一生尊重我的个性、我的意愿,倾尽心血保护我、关爱我,我很庆幸我在这样的家庭,我的爸爸、姐姐也是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沙耶加的母亲,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如何去爱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相同但不一样的爱。她让我看到作为母亲的另一面。不偏爱一个孩子,不忽视个别孩子,不因为一个孩子的优秀而将同样的压力施加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做到不偏不倚,这是所有家庭教育都应做到的,学校教育者也应女里如此。除此之外,在孩子对父亲失去信心甚至抱怨父亲时,她会去维护这个孩子们父亲、其丈夫的形象,她是一位好母亲、好妻子。五.努力的意义沙耶加之所以能够涅槃重生,除了讲师坪田的民主型教育,除了母亲、朋友的鼓励,更多是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沙耶加从开始玩味的跟随老师制定目标到之后真正把这个目标当作自己的理想;从开始穿着时尚、注重打扮到之后回归学生模样、剪成短发;从开始吃喝玩乐到之后学习到废寝忘食,都是她努力的结果。这个过程十分痛苦,在她口口声声说要上庆应大学的时候,除了讲师坪田,所有人都是对她嘲讽与打击;这个过程也十分快乐,因为每一分的提升,每一个知识的内化,都是成就感的满足,这就叫痛并快乐着。因此,我这么定义努力的意义,即从来不在于最终的结果如何,而是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无论美好还是痛苦,都会成为将来美好的回忆。
六.结语
在这本电影中我们看到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彻底失败了。“直升机式“爸爸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幻想可以控制住孩子,控制他们的生活,认为生活如同一个棋盘,可以预测,安排好所有事情就会保证他们将来得到稳定和舒适的生活,而实际情况却会是问题百出,当父亲不断施加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弟弟也抛弃了棒球退出了棒球队。而另一种“溺爱式”妈妈,认为只要孩子自己表达出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就应该无条件满足她。但实际上,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孩子们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伪装系统。表面上是个乖宝宝而本质上确严重认为自己的感受和渴望被忽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将失去关怀自己,感受渴望的能力。孩子在这两种方式的培育下,就如同父母的衍生品,一方面孩子达到父母的设定的目标,但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如今,我们的家庭对于子女身心教育都比较忽略,现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单一目标“考取名牌大学”而努力,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买学区房,上好幼儿园,好小学,考好高中一直到考取好大学。而在过去,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价值观、好奇心的培养,家庭道德观的树立,社会归属感的建立都已经不见踪影,更谈不上,要强调游戏本身的乐趣和自由,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童年。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高中由于有内部升学的制度,所有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并不关心反而因为学生成绩差而想方设法将其停学,对于学习方式更多依赖于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完全缺少人文教育。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影片中的坪田老师,通过帮忙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培养独立的思辩能力,辅导学生通过建立其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意愿,去探究和追求真正真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王凌云,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2]渡边公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M].周维宏,李巍,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卷缺失(4):16-26.
[5]李迎新,秦娟.大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No.312(9):59-60.
作者:郭俊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电影《入殓师》看生命美学
- 下一篇:戏曲音乐音响化在戏曲电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