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作品教师形象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24 03:25:17
导语:中外电影作品教师形象比较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新课改以来国内外10部电影作品中的教师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构成教师形象的教学技能、教学理念、教学品质、教学环境和教师个人情况五个要素进行分析,发现新课改以来,我国电影作品主要呈现“奉献型”教师形象向“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形象转变,国外电影作品普遍塑造了“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形象。基于国内外影片塑造的教师形象差异以及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当前应继续培养教师具备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多样综合的教学技能,发挥教师教学领导角色,引领教学情境中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一、问题提出
《反思教育》报告提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规范性原则,以及人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国家和市场环境中理解这项原则。[1]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社会大众从不同途径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现状。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近年来,电影作品逐渐成为普及性的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之一,电影作品中传递的教师形象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状况,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不同群体对教师形象的认知。新课改以来,关于教师形象的理论研究与现实舆论不断涌现。在理论研究层面,研究者借“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等比喻来塑造“奉献型”教师形象。[2]有研究指出,“教学匠”应成为学习型社会教师职业形象的新定位。[3]还有研究分析关于教师形象题材的电影,总结出崇高型、工程师型和急功近利型的教师形象。[4]还有研究者倡导在新的课程情境下,我国应该培养反思实践型的教师;[5]在现实舆论层面,关于教师形象的各种正面或负面信息扑面而来,如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之一———YouTube网络平台上,发现有学生对教师进行网络欺凌,直接挑战教师权威的现象。[6]基于此,笔者不禁思考,新课改以来我国电影作品所传递的是怎样的教师形象?对比中外以教师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呈现的教师形象有何差异?结合电影作品呈现的教师形象,在复杂的课程改革情境中给教师实践带来何种思考?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课改以来国内外10部以教师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试图论述电影作品诠释的教师形象。内容分析是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与推论。[7]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内容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实际运用,可以由图像学这一研究路径为例来考察,用于解释艺术品象征意义的方法。[8](一)研究对象。根据目的取样的原则,选取新课改(2001年)以来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主人公为中小学教师。研究筛选出中外经典电影作品10部(见表1),其中我国电影作品4部,法国2部,印度2部,美国、德国各1部;6部电影描写小学教师,1部描写初中教师,3部描写高中教师;上映时间从2002年至2019年,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均能查询上述影片。(二)资料的编码分析。首先对资料进行编码,确立编码规则,建立编码表,并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编码规则如下:①分析影片时以三分钟为间隔进行观察记录,影片中部分情节没有涉及教师形象的描述,则观看时不做记录;②编码记录过程:熟悉编码和编码规则,确定采样间隔,进行编码记录;③对10部电影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影片内容反映的教师形象构成要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理念、教育情怀、教学环境和教师本人情况五方面分析。教学技能指教师使用的相关方法、工具的能力,以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是指影片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教学品质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发展而奉献自己的精神品质;教育环境是指学生学习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环境;教师个人情况是指教师个人的生活情境;④根据编码分类进行频次统计,计算出每一要素所占整体内容的比例。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我国影片呈现“奉献型”教师形象向。“反思实践型”教师形象转变的趋势研究选取我国4部影片,分别为《美丽的大脚》《我的教师生涯》《老师也疯狂》和《老师好》(见图1)。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在我国4部影片反映的教师形象中,教学技能要素所占比重依次为:0.52%、5.64%、10.35%和12.54%,教学技能要素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在教师形象构成的整体要素中,比重最高仅12.54%。教学理念要素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老师也疯狂》影片,教学理念要素占比32.46%,在整部影片占据主要地位。《老师也疯狂》这部影片展现了智慧型教师形象,教师能够敏锐洞悉学生情况,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品质要素方面,4部影片中教学品质的比重均高于20%,比重最高达32.46%,影片呈现了教师“蜡烛”“落红”以及“公仆”的奉献精神,“奉献型”教师形象在我国教师题材的影片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我的教师生涯》讲述了陈老师在“”时期下乡当老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关于教学环境要素,影片描述教师所处教学环境的成分比重较多,均超过20%。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描述教学环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复杂性逐渐增强,影片描述了教学环境中多元主体,如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学校、教师同伴、家长等的参与,教学环境愈加复杂。如《老师好》这部影片中用教育局、学校、教师同伴等主体衬托教师形象。关于教师本人要素的描述,《美丽的大脚》《我的教师生涯》和《老师好》3部影片,对教师本人情况的描写比重较高,均超过了20%。影片重在描写教师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人职称待遇情况。而在《老师也疯狂》影片中,对教师个人情况描写比重较少,仅占整部影片的10.08%。总体而言,我国电影作品主要以“奉献型”教师或“公仆型”教师为主,但是“反思实践家”教师形象也开始走进银幕。(二)国外影片呈现“反思实践者”教师形象。研究选取国外6部影片,分别为《放牛班的春天》《街头日记》《浪潮》《地球上的星星》《小学生》与《嗝嗝老师》。如图2所示,6部国外电影作品中塑造的教师形象,教学技能要素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品质,教师本人情况的描述所占比重最低。在教学技能要素上,6部影片反映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比重均在25%左右。银幕中的教师均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自身成长问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改变自身命运;在教学品质方面,教师展现了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尊重生命,为了学生的发展默默付出;在教学环境方面,虽然6部影片描述该要素比重均低于20%,但是教学情境要素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思潮和育人理念。教师形象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教育制度中,也反映在教师与学校系统各主体的关系中;在教师个人情况方面,6部国外影片通过描述教师深陷家庭、个人发展与教师职业的矛盾中,反衬教师对育人工作的执着。综上所述,国外影片的教师形象注重教学技能与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使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表现出扎实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专业者”或“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形象。(三)中外影片塑造教师形象的比较分析。从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平均水平来看(见图3),在我国影片中,教师形象的各构成要素的平均水平为:教学技能占比7.26%,教学理念占比15.55%,教学品质占比28.72%,教学环境占比29.18%,教师本人情况占比19.29%;在国外影片中,教师形象的各构成要素的平均水平为:教学技能占比26.15%,教学理念占比26.83%,教学品质占比20.50%,教学环境占比16.05%,教师本人情况占比10.48%。对比图3的两条平均水平数据线,国外影片尤其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理念,尽管在教学环境较差的情况下,教师仍然坚持用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国外影片所表现的教师教学技能不是单一学科,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教学素养。而我国影片中的教师教学技能多基于单一学科,虽然在《教师也疯狂》这部影片中,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能力,但是相比较国外影片,所占比重较少。在教学理念上,国内外影片中的教师都注重学生发展,尊重与爱护学生。但是,国内影片中教师较多强调“成志”教育理念,即教导学生志存高远,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改变学生命运,而在国外影片中,教师注重唤醒学生内在生命的韧性。在教学品质方面,国内外影片呈现的教师形象差异较小,教师均表现出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相比较我国影片中教师“牺牲自己青春年华”的教学品质,国外影片中教师注重洞悉学生情况,巧妙设计教学达到育人效果。国内影片对教学环境与教师个人情况两方面要素描述较多,展现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历史变迁以及教师个人困窘的经济条件的描述,刻画教师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国外影片则体现了教师所处时代的阶级差别、资源不均衡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反衬教师敢于挑战权威,唤醒学生心灵的“反思实践者”形象。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我国影片主要呈现“奉献型”教师形象,并逐渐向“反思实践型”教师形象转变。而国外影片呈现出“专业者”或“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形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研究者对教师身份认同,[9]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课例研究进行反思,[10]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11]等内容研究较多。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形象的着眼点已经从“奉献型”转向“反思实践型”。但是,影片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教师形象多为“奉献型”教师形象,使得《教师也疯狂》塑造的“反思实践型”教师成为我国影片描述教师形象的一股清流。(二)研究启示。对中外电影作品呈现的教师形象进行研究,不是为了对比国内与国外的电影作品孰优孰劣,也不是对国内外教师教学水平进行对比评价。银幕中所呈现的教师形象,不像律师、外科医生或警察,“没有花太多时间从事真正的工作,这与他们真实付出的努力相比,使整个K-12年级,特别是中学阶段教师的专业性和吸引力都有所下降”(LeslieA.Swetnam,1992)。[12]也就是说,银幕中的教师形象可能不能充分呈现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但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图像具有特殊的能力,它既能赋予思想或形象以生命,也能赋予团体以生命”(Bourdieu,P.,1996)。[13]日常生活中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不同地区教师教学的现状,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教师专业形象的关注。对比国内外影片呈现的不同教师形象,促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坚持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教师形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教师如何理解教学、实施教学,就会呈现相应的教师形象。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与知识获取的活动,它首先是学生作为主体确证自己的力量并发展提升自己力量的活动。[14]关注学生主体性,主要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而不是外在强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国影片中呈现的教师形象多为“奉献型”教师,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的传递,使我国课程改革实施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师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并将理念运用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影片中呈现的教师多教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取大学改变命运,这种被扭曲的教育理念非常普遍。虽然,在我国的教师培养中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但是在实践中,简单传递甚至强制接受书本知识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实现真正的育人功能,教师应该要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理念。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称:“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15]坚持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影响力,唤醒学生内生力量的发展,实现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学生发展路径。2.培养教师多样综合的教学技能。与国外影片中呈现的教师形象相比,我国影片呈现的教师形象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上比较单一。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国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由于现存的考核机制和教师准入机制,我国教师培养多是单科教师,教师具备较强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技能,多学科融合的能力较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多种学科的综合作用。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教师具备多样综合的教学能力。其中,需要重点培养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科知识结构,也需要学会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联结。除了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领悟、反思和改进。因而,有研究者提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家”,既具有充盈的“实践性智慧”,又具有质疑、批判精神,是注重对话与合作的“反思型实践家”,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诉求的新型教师形象。[16]“反思型实践家”的教师形象既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实践引导,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做出思考。教学反思重在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即关注对教学实施的过程、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分析,而不仅仅分析教学结果。3.发挥教学情境中多元主体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需要在日益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体现“智慧型”教师形象。智慧型教师形象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7]这种洞察力不仅仅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上的观察,还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大多受所生活的家庭情境与同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家长及学生主体的影响。正如中外影片中所呈现的,“反思实践型”教师能够迅速把握学生的生长环境以及借助学生同伴的力量帮助其成长。影片中也强调教师同伴合作、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的力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充分利用学校情境中的同伴互助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以教学活动为领导,引领多元主体服务于教师教学,从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作者:齐方萍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上一篇:简述现代插画对电影海报的影响
- 下一篇:简述电影《找到你》的女性悲剧